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44740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安交通大学1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农村劳动力剩余及转移调查报告前言前言: 目前,我国农村有 4 亿多劳动力。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 1 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近 2 亿人。近 2 亿人中,四分之三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 6000 多万人已离土又离乡,跨省区流动打工;仍滞留在农村的有 1 亿多人。从动态的 角度看,农村劳动力每年以 1300 万的速度递增。由于农业比较利益的下降和城乡 差别、地区差别的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正以几何级数加速跨省区、跨县市流动。 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 求,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这是张小龙和张青更好的了

2、解这个问题 在 2008 年 8 月 7 日到 8 月 15 日期间做的调查。 摘摘 要要: : 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转移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从有关农村剩余劳动 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入手,探讨了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及其对策思路。 关键词关键词: 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剩余劳动力 制约因素 转移对策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一一.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理论 最早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研究的是阿瑟刘易斯。20 世纪 50 年代,他 在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 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

3、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农业部门的劳动生 产率和工资水平要远远低于工业部门的。要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就要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达到城乡同一。首先就要促使农村剩余劳动 力向城市转移。他认为,在那些相对于资本和自然资源来说,劳动力是如此丰 裕,以致在劳动的边际生产率很小或等于零,甚至为负的国家里,劳动力的无 限供给是存在的。也就是说在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很小,为零或负的情况 下,农村出现劳动力剩余。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也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出了解释,他认为,农 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决定因素是城乡经济结构差异以及转移者对转移成 本和效益的权衡,其动力是城乡预期收入水

4、平的差异和城市就业的概率。托达罗 模式涵盖了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人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来源于转移者对比较收益 与成本的合理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第二,预期的而非现实的 城乡工资差异使人们作出移入城市的决策,这种预期的差异主要包括两个因素, 工资水平和就业概率。而就业概率的大小又由城市失业率的高低和城市新创造 就业机会的多少来决定;第三,农村劳动力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和城市的 失业率成反比;第四,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增长率,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是合理的。在城乡预期工资差异很大的条件下,情况必然如此。这里有一些数据情况:陕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人 口占总人口的

5、7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 55.7,其中陕南、陕北贫困地区农 村劳动力占全省 40左右,73.3劳动力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农村 40 岁以 下青年劳动力占全省青年劳动力的 71.5,调查资料显示,陕西劳动力结构性 矛盾比较突出,呈现出“三低”:低龄化、低城镇化、低文化程度。经抽查推 算,陕西农村有约 400 万剩余劳动力要向非农产业转移。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 基础设施建设等事业的发展,全省农村耕地已从 1978 年人均 2.4 亩减少到 1.5西安交通大学2亩,一些地方人均耕地已不足一亩,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耕作方式转变,加 上退耕还林等,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在逐年减少。据调查测算,到 2010

6、年,全 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将增加到 700 万人,而青年、初中以下文化、无技无能者又 占到他们中的大多数。这支庞大的就业群体面临着生存的极大压力和困难,构 成社会生活的弱势,同时给社会增加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二二. 长期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因素长期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因素 (1)农业发展落后和农村劳动生产率不高。目前我国的农村尚处在规模家庭经 营方式下,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水平不高,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 一些有文化技术水平的劳动力,长期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基本上是老弱妇幼 者,这种低素质的农业劳动力难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剩余 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 (2)乡

7、镇企业吸收能力逐渐减弱。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城乡分割下,农村剩余劳 动力最初是向乡镇企业转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由于乡镇企业过于分散,地 区布局不合理,乡镇企业的聚集效应减弱,导致就业容量减少。另外,乡镇企 业由于资金增密,生产方式逐步转向内涵式生产,因而对简单农业劳动力的吸 引力越来越少。 (3)城市吸收能力减弱,城镇化水平不高。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现代企业 制度改革的积极推进,引起城市职工下岗数量增加,城里就业压力日益增加。 同时,我国城镇化的水平比较低,也无法吸收过多的劳动力。从世界各国发展 历史看,工业化、现代化进程都伴随大量人口转移,而在我国,城镇化与工业 化的差距水平很大。2001

8、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 37%,与同等 GDP 水平的国家比 要低许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50%和发达国家的 70%80%。这都加大了农村 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难度。 (4)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加大了农民向城镇迁移的成本,从而进一步制约了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存的户籍制度,给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带来诸多的不便, 比如他们无法取得同城镇市民同等的竞争能力和平等的待遇,没有相配套的医 疗保障措施,子女上学受到歧视性规定等。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人为因素,比 如长期拖欠农民工的工资,有些行业明文规定不招农民工,甚至有的城市要求 农民工进城后需缴纳暂住费、管理费、岗前培训费等等,这些都加大了农民工 进城的成

9、本,使许多农民工对进城打工望而却步。 (5)农村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低也制约了其向城市的转移。我国农村初中及以 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的比重高达 80%,文盲半文盲占 5.68%,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的只占 6.64%。在农业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只占农业劳动力 总数的 5%,这些劳动力因为无文化无知识无技术,导致无法从事高技能、高工 资的工作,只能从事一些依靠体力的,甚至是无保障的工作。因此劳动者素质 低已成为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又一个“瓶颈”。 陕西外出农民工文化程度结构表陕西农村外出劳动力接受培训情况表 农村外出劳动力接受培训情况百分比(%)1、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17.817.8

10、A、政府组织的培训4.0B、企业组织的培训2.0C、自发参加的培训11.82、未受过专业培训的人数82.282.2A、不需要23.1西安交通大学3B、本地没有劳动技能培训26.0C、培训的内容不需要4.9D、交不起培训费3.8E、没时间4.0F、其他20.4 三三.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1.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大规模开发生产基地,带 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性生产,大量吸收农村劳动力;通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容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对加工的农产品进行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通过 开发农业中的多条产业链,以及产业链的拉长和深化,大量吸收剩

11、余劳动力; 通过农科教及社会化服务体系消化剩余劳动力。 2.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一方面保证现有的乡镇企业职工稳定就业,另 一方面能够吸收更多的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的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起到重要的作用。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但各地区的乡镇企 业发展很不平衡,越是农业落后的地区,乡镇企业越不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 越多。因此,各级政府今后仍然必须把发展乡镇企业摆在重要的战略地位,积 极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大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容纳。农村剩余 劳动力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总量小、专业化、社会 化水平低,不仅制约了农村第

12、一、二产业的发展,而且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就业容量。 4.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小城镇容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农村剩 余劳动力存量较大,与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和小城镇建设步伐缓慢是相关的。城 镇规模小,结构分散,经济聚集规模低;产业结构层次低,功能单一,质量差。 这些因素使现有的小城镇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因此,各级政府应 加大对乡镇集休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发展小城镇,把小城镇 的发展同乡镇企业的改造提高结合起来,以城镇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实 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5.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城市和农村改革的深入,势必要有劳动 力市场的深化发展

13、来适应。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 的劳动力市场:(1)发育中间组织,作为沟通、连接剩余劳动力与新的就业岗 位的媒介。(2)建立和健全劳动力的社会调节机制,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引导劳 动力流动。(3)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各种渠道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 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劳动力盲目流动。(4)逐步打破劳动力流动的 城乡界限、所有制界限,取消农民进城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限制,实现城乡劳 动力的双向流动。随着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最终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劳 动力市场。 6.加强管理,切实保护外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为转出地,应该对转出人员 进行登记,包括去向、从事职业,并

14、要求外出者定期反馈有关信息。作为转入 地,也应对转入当地就业的人员进行登记、建档,并搞好他们的社会生活、组 织安排。 7.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培训。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与走出去的劳动力和城市 的素质相差甚远,影响了劳动力向国内外的转移。今后要千方百计改变农村劳 动力文化素质低的现状,要在农村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保证适龄少年儿童西安交通大学4入学,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基础;要搞好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农村中等职 业教育的比重,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在职业中学设置实用的专业课程,使 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系统地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就业; 农村就业培训要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建立就业培

15、训网络,通过举办各种 类型的农民技术夜校、短训班、电视教学等,开展短期职业技术培训,使农民 掌握必要的基本职业技术技能,以适应就业工作的需要。 8.积极推进就业制度的改革,这是体制改革的突破口。要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 一体化,就必须要对现有的就业体制、社会保障、户籍管理、教育培训等多个 方面的政策进行调整。例如户籍制度可以分成三步走。首先,对进城农民实行 基本户口制,即国务院己颁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中规定 的“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 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及时 办理入户手续,发给自理粮户口薄,统计为非农人口“。第二步,放开县级 以下城镇的户口,允许具有一定条件的农民与土地彻底分离,成为小城镇居民。 第三步,随着经济发展,再放开县以上中小城市的户口,允许农民进入中小城 市择业,最终彻底消除二元社会结构,在身份管理上消除对农民的歧视,实现 城乡居民平等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