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40540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七(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第一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述导入:弗兰克:“意义可能存在与一定时期,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在生活的一切时刻找到意义。”尼采:“懂得为什么活着的人,无论什么样的生活他都能忍受”地球越来越小,人心却越来越远,生活越来越好,心理却越来越疲惫。这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越来越需要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找解决心理困惑与问题的方法与途径,那么,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观念便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内容。第一节 科学的健康观念 关于健康内涵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自身认识的深化,正在发生着极大的变化,那种认为只要身体没有疾病、生理机能正常就

2、是等于健康的观念正在被一种“立体健康观”所替代,即健康应由心理尺度、医学尺度和社会尺度来评价,健康的概念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1948 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在其宪章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并提出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论事情大小都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应变能力强;能够抵抗一般性的感冒和传染病;体重得当,身体均匀,站立时头、肩、臂的位置协调;反应敏锐,眼睛明亮,眼睑

3、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无出血现象,牙龈颜色正常;头发有光泽、无头屑;肌肉和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匀称。 由这十条标准可以看出,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健康,二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1989 年 WHO 又将健康的概念补充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的良好状态。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学生而言,身体健康固然重要,但心理健康更有着其突出的地位。“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对健康这一概念的讨论中可以看出,为了实现完满康宁的健康状态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还要讲究心理卫生,那么,准确地认识心理健康的内涵和标准,有意识地规划、调整自己的心

4、理发展,主动改善心理健康状态,就成了健康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2其实,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心理学家荣格就曾经提醒人们,要防止远比自然灾害更危险的人类心灵疾病的蔓延。他认为,随着人们对外部空间的拓展,人们对心灵的提升却停止了;人们在智力方面收获过剩,心灵方面却沦丧殆尽。精神生活的深度不安折磨着现代社会中最敏感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问题,苦闷、孤独、焦虑、冷漠甚至精神崩溃,自杀、杀人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马加爵事件更是发人深思,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世纪性”的问题,抑郁症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世纪病”。第二节 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

5、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概念是由心理卫生(mental hygiene)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 近代心理卫生运动是本世纪初美国人比尔斯倡导的。他毕业于耶鲁大学,其兄患癫痫症,他害怕自己也患此病,整日忧心忡忡,精神失常而自杀,得救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住院三年期间,他亲眼目睹了精神病人所遭受的种种冷漠与非人的生活以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误解、歧视和偏见,不胜悲愤。出院后他将自己在精神病院的生活与感悟写成自觉的心(A Mind That Fond Itself),于 1908 年 3 月出版。得到美

6、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的高度评价和支持。1908 年 5 月由比尔斯发起,成立了 “康涅狄格洲心理卫生协会”。这就是全世界第一个心理卫生组织。发起人除比尔斯本人外,还有大学教授、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教会牧师审判官、律师、社会工作者以及康复的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此协会工作的目标,有下列五项;保持心理健康;防止心理疾病;提高精神患者的待遇;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知识;与心理卫生有关的机构合作。其活动的对象已扩展到了整个社会,从而奠定了心理卫生的坚实基础。 经比尔斯和同行们的继续努力,于 1909 年 2 月成立了“美国全国心理卫生委员会”。1917 年全国总会出版的心理卫生季刊为科普读

7、物,宣传心理卫生常识,流传很广,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各种不定斯刊物和小册子,供群众免费阅览。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到最佳状态”。 精神医学者孟尼格尔(Karl Mennin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3间具有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俱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给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

8、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心理卫生学者阿可夫(Abr Arkoff)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具备:“有价值心质”的人,即:有幸福感;和谐(指在情绪平衡,以及欲望与环境之间协调);自尊感(包含自我了解,自我认同,自我接纳与自我评价);个人成长(潜能充分发展);个人成熟(个人发展达到该年龄应有的行为);个人统整性(能有效发挥其理智判断力及意识控制力,积极主动,能应变);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从环境中自我独立(独立自主,自由而自律);有效适应环境。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1946 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身体

9、、智力以及情感十分调和;适应环境;有幸福感;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生活的理想切合实际;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善于从经验中学习;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在不违背团体要求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个性;能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台湾学者王沂钊历经多年的研究,认识到唯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与身体的健康,能在社会上保持较高的效能,而提出以下六

10、项衡量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准则:要有工作而且乐于工作(這是人性最高的心理需求,和快乐的来源);要有朋友而且乐于与他人交往(透过与人分享心情,体会爱的幸福感,能够稳定情绪)要适当的了解自己並且悦纳自己;能客观地评估他人与认可他人;能与現实环境维持良好的接触;经常保持满意的心情。 台湾学者黄坚厚在 1982 年提出了衡量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发挥智慧和能力,以获取成就和满足;乐于与人交往,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4系,与人相处时正面态度多于反面态度;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和悦纳的态度;能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并能运用有效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与标准的理解,角度有所

11、不同,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其实,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概念,从不健康到健康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正常与异常是相对的,不象生理健康那样具有精确的、易于度量的指标。人的心理健康可以从相对不健康变得健康,也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健康,因此,心理健康与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智力正常。智力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前提,心理健康的人能在工作中保持好奇心、求知欲,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获得成就。 2、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能对自己的优缺点作恰当的评价,不苛求自己,生活的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对自己基

12、本感到满意,很少自责、自怨、自卑、自我否定,心理相对平衡。 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情绪状态总是占优势的,虽然也免不了因挫折和不幸产生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体验,但不会长期处于消极情绪状态中,善于适度地表达、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社会交往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退缩畏惧,争取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心境积极乐观。 4、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乐意与人交往,与人为善,对他人充满理解、同情、尊重、关心和帮助,有良好而稳定的人际关系,并能在其中分享快乐,分担痛苦,社会支持系统强而有力。 5、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对周围的人与事均有独

13、立自主的见解,不盲从,热爱并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学习、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并能在负责的工作中体验生活的充实和自己存在的价值。6、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正确地认识环境和处理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能保持与环境的良好接触,善于将自己融入到不同的环境中,是自己的心理需要与社会协调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第三节 亚心理健康一、什么是亚心理健康? 健康心理学根据心理测验统计结果、症状分析、个人内心体验等方面来评价人的心5理健康水平,用健康与不健康来表达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事实上,在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既非健康又非疾病,“没有心理障碍与疾病,但又感觉心理不健康”,这

14、就是亚心理健康,也称第三心理状态。二、亚心理健康的特点 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的人,虽然各项体检指标均为正常,也无法证明有某种器质性疾病,但与健康人比却又显得生活质量差、工作效率低、极易疲劳,许多人常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腰酸腿痛、疲劳乏力等不适。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处于亚心理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但情绪低落、反应迟缓、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美国心理学家梅尔杰斯为亚心理健康易感者描绘的心理画像是:情绪低落、自卑失助、放任冲动、角色混乱的人。 现代人陷入亚心理健康状态有七大信号:焦虑感烦恼不堪,焦躁不安,生机的外表下充满无助;罪恶感自

15、我冲突,有一种无能、无用感;疲倦感精疲力竭、颓废不振、厌倦、无聊;烦乱感感觉失序、一团糟;无聊感空虚、不知该做什么、不满足但不思动;无助感孤立无援、人际关系如履薄冰;无用感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毫无价值、自卑内疚。三、亚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亚心理健康是一种比较痛苦而又无奈的心理状态,它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的“隐形杀手”。正如联合国专家预言:“从现在到 21 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象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美国托萨世界报报道说,今日社会赴医院就珍的病人中,估计有 60%的人并无特殊疾病,只不过是感到痛苦而已。台湾心理学家吴静吉为现代人维护心理健康,走出亚心理健康状态开出了十二条良方

16、:1、重视快乐的价值;2、诚实待己、怡然自处;3、不庸人自扰、拒绝杞人忧天;4、抒发压抑感受、清理消极问题;5、发展积极乐观的思考模式;6、掌握此时此刻的时空;7、确定生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8、降低期望水平、缓慢冲刺脚步;69、追求人生理想,建立亲密关系;10、追求有意义工作,在工作中发挥创意;11、尊重自己,亲近别人;12、积极主动,分秒必争。 亚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社会十分突出的问题,它严重地影响着人的心理生活质量,将人的精力引向非建设性的渠道,降低人际吸引,毁坏人的自我感受,降低人的自我满足感束缚人的创造性。因此,只有帮助个体正确认知亚心理健康状态,掌握有效的调适方法,才能摆脱亚心理健康,形成健康的心理。第四节 心理健康与压力 压力是现代人最普遍的心理体验,压力存在于生活的每个方面,如:重大考试、第一次演讲、第一次面试、失业、亲人患病或死亡、工作负荷的增加、突发事件等。人的一生中要面对各种压力,承受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