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45399922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2.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培训ppt课件(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疫情概况 截止2011年8月3日,全国共报告发热伴血 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622例 其中临床诊断58例 实验室诊断病例226例 疑似病例338例全国病例分布 性别分布:男性304例,女性308例 职业分布:农民555例,家务及待业21例,离退人员10例,民工 、工人、牧民、学生、散居儿童等其他职业也有发生。年龄分布:二、疫情通报浙江省首发2例患者病情通报 郑*,吴* 之后,舟山陆续报告5例病例,均为舟山市岱山 县人;金华1例,绍兴1例。 宁波8月3日报告1例疑似病例(奉化),已排除 。 浙江省目前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男性3例,女 性6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5岁,职业

2、为 农民或者家务待业。 奉化市1例疑似病例病情通报 宋*,女,31岁,在宁波奉化市某电器厂打工,四川人, 6月12-28日曾回老家种地,7月15日在宁波发病,首发症 状为发热,最高达39度,同时出现畏寒、头痛、头晕、乏 力、全身酸痛症状。WBC 4.9,PLT 63,尿蛋白阳性,谷 草、谷丙转氨酶正常。8月3日由奉化市妇幼保健院报告为 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经宁波疾控检查新型 布尼亚病毒阴性已排除。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 征监测方案(试行)稿中,将该病例定义为: 1. 发热(体温38)伴血小板降低,或 2. 发热伴出血症状(黑便、牙

3、龈出血、皮肤瘀点 或瘀斑、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中至少一项)。 对符合上述病例定义第2项,但未做血象检查或无 血象检查结果的患者,医疗机构应尽快对其进行血 象检查。 明确诊断的血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排除。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临床表现 急性发热起病, 多数患者伴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痛、腹 泻等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黑便、齿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 眼结膜充血等出血症状。 绝大多患者临床实验室检查白血球不高或降低、 血 小板减少 部分患者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尿蛋白阳性。 潜伏期12周 病例多生活于低山丘陵地区,区域内灌木丛林茂密; 病例有野外作业史,少部分病例有蜱叮咬史。 5-10

4、月为多发季节 报告病例分布分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特征背景资料 2004年以来,我国多个省份报告了不明原 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和血小板降低 、多脏器损伤的病人。 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 血热。综合以往疫情资料的分析和病原学的检测 结果,2010年5月,中国CDC研究认为存在 一种新的病原新型布尼亚病毒疾病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 2010年5月以后,设监测点开展监测工作13 在2010年共调查154个实验室确诊的病例,其中148例发生 在5-7月份,占病例总数的96%; 年龄分布在39到83岁之间,75%的患者50岁以上;56%的患 者为女性,没有明显性别差别

5、; 97%患者为农民,生活在林木覆盖的丘陵地区,发病前曾 在田间劳作。14传播媒介? 在病家周围采集了常见的蚊和蜱等媒介生物,在收集的186个蜱标本中,有10份在病家豢养动物体表收集的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但是在收集的5900份蚊标本中没有检测到新病毒。15宿主与媒介从蜱中分离到数株新病毒蜱病毒核酸检出率较高羊血清中分离到病毒狗血清中检测到病毒核酸啮齿动物中检出病毒核酸媒介宿主16流行病学 自然疫源性疾病 媒介传播:目前,认为蜱是传播媒介 部分病例自述有蜱暴露史; 蜱中分离到病毒;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与人分离病毒不同片段的同源性93-100% 蜱的宿主动物(牛、羊、犬)中血清学检测阳

6、性。 自然宿主尚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已在病例所在村的牛、羊、狗等家畜中发现血清学感染的证据。 接触传播:急性期病人的血液可能有传染性 护理 处理接触尸体1717临床表现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2周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热,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 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1818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但

7、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及时采取对症、支持治疗,效果良好。1919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原治疗 在抗病毒治疗上,没有特效药,只能对症治疗 病毒唑仅在体外实验过,对于蜱虫病有一定作用 ,准备在临床上对重症者进行试用。 轻症者可自愈,重症者试用病毒唑20小 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现,少数重症患者可因多脏器损害,救治无效死亡 目前这类患者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为主要临床症状,病因尚 不明确,起初均以疑似无形体病命名 2010年5月之后,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 减少综合征”。(Severe fe

8、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简称FTS)21四、认识元凶新型布尼亚病毒 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研究,证实为一 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 布尼亚病毒是一个大类,而“新型布尼亚病毒”可 能会被认定为一种新变种 从目前来看,这一病毒主要由蜱传播 卫生部组织专家制订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病诊疗方案,从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上,对发 现的感染病例,进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疗 目前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诊疗方案初稿 已完成。专家组已经将方案上报到卫生部,等卫 生部批准后这个方案就可出台。22布尼亚病毒科 布尼亚病毒(Bunia virus)是具球形、有包膜和

9、 分节段负链 RNA病毒。 因首先从乌干达西部的布尼亚韦拉分离到本科的 而得名。 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类有包膜的负链RNA病毒,目前 已知包括200种以上, 是虫媒病毒中最大的一科。 1975年正式命名, 1980年被区分为四个属,即布尼亚病毒属、纳伊 罗病毒属、白蛉病毒属及乌库病毒属。 23布尼亚病毒的感(传)染性 布尼亚病毒自然感染见于许多脊椎动物和节肢动 物(蚊、蜱、白蛉等), 可感染小鼠, 并能在一些哺乳类、鸟类和蚊细胞培养中生长; 对人可引起类似流感或登革热样的疾病、出血热 及脑炎。 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种传播类型。 有些病毒在其节肢动物媒介中,可经卵、交配或 胚胎期传播。 24五、疾

10、病离我们有多远?风险?(一)可能的传播媒介蜱分布广泛,活动期较长 蜱可能为该病的传播媒介,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 我国已知存在120余种蜱,分别隶属于2个科11个属,在国内各省都有分布,不同地区蜱种类不同。 我国已知蜱可携带83种病毒、14种细菌、17种回归热螺旋体、32种原虫等 2526硬蜱27 蜱的活动期比较长,一些蜱传疾病的研究表明,蜱的成虫、 若虫和幼虫均可带毒并传播疾病。 蜱的寄生动物种类广泛,主要寄生于牛、马、羊、猪、犬、 野兔、刺猬等,饲养和接触寄生蜱的家畜及宠物,可能被蜱 叮咬。28(二)疾病认识与防控工作有待继续深入,

11、群众防病意识不足 在病毒致病机理,疾病分布范围、传播途径、传播危险因素,以及临床病程和特征等方面,尚有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流行区群众的防病知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与媒体的广泛关注,也给防控工作带来一定压力。29风险评估 人群可能对此病普遍易感,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传播媒介。 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30风险评估 该病可能为地方性流行,呈散发状态,有发病季节高峰( 56月)。 分离到病毒的长角血蜱主要生活于温带次生林、低海拔山 地及丘陵边缘地带。位于该类生境的农村及城镇周边的居 民,以及进入该环境的其他人员有感染的风险。 目前证实有该病存在

12、的地区,由于自然生境、居民生活、 生产方式难以在短时间发生根本改变,个人防护意识和能 力的提高也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这些地区将会继续有病 例发生,赴该类地区旅游者中也有可能发生病例。31风险评估 随着全国范围内监测和研究工作的推进,预计会有更多地 区发现有疫情存在,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报 告病例数将会明显增加。 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意识和能力,可能对降 低病死率发挥积极作用。32防治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2.加强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3.加强培训与能力建设4.提高各级专业机构实验室检测能力5.做好风险沟通的准备,加强公众教育33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先电话报告市疾控中心,及时采血送检,待确诊后再网络直报。 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34谢 谢!3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