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92490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工作方法以社会化方式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创新工作方法 以社会化方式 推进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云县残疾人联合会(2011 年 8 月 28 日)云县现有人口 45 万人,有精神病患者 1197 名,其中城镇精神病患者 32 名,大部分属农村精神病患者。长期以来,农村精神病患者的管理处于无主管部门、无管理机构、无管理人员的“三无状态”。大多数精神病患者无法得到规范管理和治疗,有的肇事肇祸,有的被长期关锁,有的流浪于乡间街头,精神病患者的基本人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严重地影响了一方社会和谐,影响了家庭的幸福。从 2009 年 4 月份开始,云县残联克服人少事多的困难,积极发挥协调职能,积极探索现有条件下农村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康复管

2、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两年多来,共为 792 名农村精神病患者提供免费服药 7218 人次,将 39 名重症精神病患者送市三院住院治疗,解除关锁病人 10 人,为 771 名精神病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免费服药显好率达到 67%。云县精神病社区康复工作的开展,使许多精神病患者回归社会主流生活,回归工作岗位,回归家庭生活,促进了社会及家庭的和谐,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肯定,获得了广大群众赞许。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一、政府主导,高位推动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22008 年下半年,县残联对全县农村精神残疾人的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掌握了全县农村精神病人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向县人民政府提出了对策建议。农村精神

3、残疾人问题引起了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从推动农村精神人社区康复工作入手,逐步推动全县农村精神残疾人问题的解决。一是成立了分管残疾人工作副县长任组长的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卫生、民政、残联、教育、司法、公安、社保、共青团、妇联、12 乡镇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县残联,由残联副理事长任办公室主任 。二是制定了云县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步骤、县级相关部门、乡镇、村(社区)工作职责,以及先行试点、稳步推开的工作原则。三是县人民政府于 2009 年 4 月召开了全县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启动会,县级各部门、12 乡镇领导参加了

4、启动会,县人民政府分管残联副县长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市残联、市精神病院领导到会作了指导。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县级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为此项工作的全面启动吹响了号角。二、组建队伍,为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供人员保障工作启动后,接踵而来的就是由谁去做的问题。云县残联积极发挥好牵头协调职能,在工作推动上发挥了“主角”的作用。一是组建了县精神病社区康复巡回医疗队。巡回医疗队人员由市精神病院 3 名医生和县残联 2 名工作人员组成,由康复服务指导站站长3 任队长。工作启动后,深入乡、村开展精神病 人筛查,对确诊病人制订治疗方案,在与患者监护人签订告知书基础上, 向患者发放治疗用药。二是调整充实了县残联康

5、复服务指导站工作人员,任命了康复管理站站长,从其他事业单位调入一名事业干部作为康复指导站工作人员。三是组建了全县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队伍。组建了 12 名乡镇精神病康复骨干队伍,其职责是提供基础的技术支持,明确全县 194 名村(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为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协调员,其职责是排查发现、引导、指导、疏导、督促、跟踪、信息反馈、转送等,协助村委会落实有肇事、肇祸倾向重症病人“三人监护小组”及其责任。四是强化人员培训。依托市精神病院,开展了一期康复骨干培训。培训内容为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防治康复原则、精神病药物治疗、精防康复工作模式、康复训练内容和方法等,并且组织 12 名康复骨干到市

6、精神病院进行了实习训练。分三个批次对全县 194 名村(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了轮训,培训内容主要是精防基本知识、工作方式及工作内容。三、寻求合作,解决精神病社区康复技术支撑问题农村精神病人第一需求还是解决药物治疗问题,而药物治疗又必须坚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的原则。我县既没有专门的精神病专科医院,也没有专业的精神科执业医师。为解决这一问题,县残联积极想办法,创新工作思路,主动寻求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协作与支持。县残联领导多次到市精神病院进行工作协调,介绍我县精神4病防治工作的现状,经多次接触,我们也了解到,市精神病专科医院也有意利用开设家庭病床政策将服务工作拓展到县(区),特别是全市广大农村之中,经市

7、卫生局批准,决定首先在云县开展试点工作。就这样,双方的想法实现了很好的对接。县残联与市精神病专科医院签订了五年的工作合作协议。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以及具体的合作方式。协议规定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到云县开设方便门诊,与云县残联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管理办公室合署办公,办公地点在县残联,市精神病专科医院派出 5 名医生(其中至少一名主治医师)常驻方便门诊开展接诊和巡回医疗工作,县残联发挥县、乡、村组织网络优势,开展组织协调工作,集中组织精神病人到指定地点就诊,为驻县医生提供必备工作条件。四、用足政策,为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提供资金支持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可用要求参与工作的各

8、方尽义务的办法去维持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开展工作的。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钱从何来?云县既没有上级残联的项目支持,自己手中也没有那么多的钱来开展这项工作。县残联积极动脑筋想办法,充分用足现有各方政策,通过多个一点的办法解决了开展工作所需的资金问题。一是从新农合盘子中分一点。为解决农村精神病人的治疗问题,县残联多次与县卫生局协商,获县卫生局同意,在不改变现有管理审批渠道的前提下,县卫生局同意安排 300 万元新农合资金用于农村精神病人门诊治疗,这样,5 开展这项工作就从狠缺钱变成了“不差钱”。二是民政救济一点。对于需住院治疗的重症贫困精神病人,在新农合定额 1800 元/月报销基础上,由县民政纳

9、入大病救助解决一点。三是县残联自筹一点。对于送住院治疗的重症贫困精神病人,县残联用残保金一次性给予救助 1000 元。四是市精神病专科医院给予减免一点。这一点也是我们工作思路和机制上的一大创新。这一点在我们与市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合作协议上是没有明确过的。在开展工作过程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服药对象在享受新农合报销部分以后,还需支付个人自付部分,2009 年个人需要支付门诊费用的50%,2010 年、2011 年为 40%,由于病人需长期服药,有 60%以上的病人家庭无法承担这部分费用,因而不愿意让病人接受服药治疗,部分家庭还提出了给予减免个人自付部分的要求。县残联经过深入调研后发现,提

10、出减免费用的病人家庭,由于主劳力患精神病,严重影响了生产,加之不规范的到处乱投医,导致家庭欠下了许多债务,他们提出的要求是有合理性的。县残联在这方面更应该发挥“代表”职能,采取“集体协商”的方法,取得医院方的同情与支持。县残联及时与市精神病院认真分析协商,由于县残联“批量”地组织患者就诊,为院方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协助,已经大大地降低了管理成本,院方也提出开展这项工作主要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在不亏本的情况下,可以给予免除服药对象自付部分的费用。这样,通过多次协商,促成了在我县进行的精神病人“免费服药”惠民工6程。五、先行试点,为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积累成熟经验我县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是按照“

11、先行试点、再稳步推开”的原则进行的。我们首先用四个月时间,在爱华镇开展了试点工作,通过逐村逐户动员,推进工作,发现了许多具体困难和问题。例如:管理网络、管理表册、政策支持、个人自付部分减免等问题,都是在试点基础上逐步提出、逐步完善的。原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的扩面工作,由于试点工作做得扎实,只用了一年半就全面推开了。六、真情服务,确保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取得令人信服的成效云县残联把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不走过场重实效,处处体现党和政府对精神病人的关怀,事事体现出残联组织对残疾人的代表和服务。一是开展巡诊,送服务进家。巡回医务队每月深入到三个乡镇开展巡诊服务,为精神人建立

12、个人健康档案,对特殊病人采取上门服务。二是残疾人组织搭建平台,发挥组织者和管理者的作用。有的乡镇、村基层残疾人工作者长期坚持为残疾人领药、送药,进行跟踪回访,及时与上级沟通信息。三是组建“三人监护小组”,落实监护责任。为把对病人的监护责任落实到基层,我县制定了责任包干制度,对重症疾病人组成由其法定监护人、村民小组长、村委会主任组成的“三人小组”,通过这项机制,确保服药到位、管护到位。四是开展温馨家庭创建7 活动,促进了病回归家庭。全县每年评选出 36 个温馨家庭,并进行表彰,促进了家庭对病人的照顾照料。云县残联创新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积极推动精神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主动当担起“无人管”的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也有一定局限性,一是由于没有专门的精神病人康复托养机构,对于部分病情反复发作缺乏法定监护人的精神病人康复工作的实施和后期的巩固都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二是由于没有专项工作经费的支持,乡村两级特别是村一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难以发挥。三是部门联动还有较大空间。这些问题和困难,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逐步加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