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9229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3.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绍元: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忆宁夏煤矿区的勘探和开发刘绍元前 言宁夏煤矿区的勘探与开发的由来,据原宁夏煤管局总工程师沈季良告诉我说,约在1955 年底,周总理指示煤炭部部长陈郁同志,包兰铁路通车,但沿线的铁路机车用煤问题至今还没有落实,你们要加快找煤开矿的步伐。至此,陈部长立即电告西北煤管局和西北煤田地质局开展沿线的找煤工作。于是,我们便背起背包到了宁夏。一、石嘴山向斜东南翼井田一、石嘴山向斜东南翼井田1956 年元月 4 日,我在陕西省铜川西北煤田地质局 132 勘探队地质科工作。科长李天顺同志通知我:“组织决定调你去新成立的勘探队工作。地点在甘肃省惠农县石嘴山镇。任务紧急,赶快收拾行李,准备动身。”元月 6 日下午,

2、天空飘着雪花,我和邵子武、马秉瑚由铜川乘火车到了西安。元月 8 日,吃完早饭,由旅馆急忙步行赶到西北煤田地质局,参加新勘探队成立大会。会场设在局食堂,参加人员除该局全体职工外,就是我们几位新队的同志。大会由局长主持,他先宣布成立 146 勘探队,并将新刻就的 146 煤田地质勘探队的公章交给新队队长郭文庆同志。最后讲些该队的任务,要求即刻动身,早日开展工作。这个勘探队就是现在宁夏煤田地质局的前身。在此之前,煤炭部和地质部的专家们(包括苏联专家)曾认为,石嘴山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太复杂,不宜建矿。但地质部 644 勘探队则对专家们的意见持否定态度。元月10 日,天空飘着鹅毛大雪,我们一行 13 人分

3、别乘一辆美制中吉普车和两辆美制 10 轮万国牌卡车奔赴石嘴山。在吉普车里有队长郭文庆、地质技术员刘厚贤、邵子武、马秉瑚、刘国雄、温荣、丁培民和我,另有搞计划工作的梁恩平。卡车上除帐篷、行李等物外,还有搞钻探工作的李玉华、杨昆、高本才和搞行政管理工作的张凤山。另外还有 3 位汽车司机。我们这些技术人员都是刚毕业不久、不到 26 岁的大专生。我们从西安沿古丝绸之路西行,北风怒吼,大雪纷飞。积雪涌到汽车前的保险杠上,汽车轮胎挂上防滑链,推着积雪爬行。汽车都是从朝鲜战场上运来的战利品,稍加修复就开始使用。由于汽车发动机门阀上的弹簧质量低劣,走不多远,就因弹簧折断,停车更换。配件用完,只好中途停在路上,

4、等后面汽车驶来,向他们讨要。停车时间一长,水箱马上就要结冰,还要烤车。就这样,第一天一早出发,半夜才到了甘肃省泾川县。直到第 11 天的晚上,才到达目的石嘴山镇。当夜睡在马车店的门板上。第二天一早,顾不得几天的疲劳,就开始紧张的野外工作。 当时的石嘴山镇加上农村人口仅有 3000 人。贺兰山前黄羊成群,有时跑到镇里来,如入无人之境,有人形容该地风沙时说:“石嘴山一年只刮一次风,一刮就是一年。”这话虽不准确,但风沙多,风沙大确是事实。贺兰山前的砾石被风沙剥蚀,均呈三角形,其尖端均迎着西北风向;放在外面的自行车,一上午,被风沙剥去镀铬和漆皮,露出光亮的铁面。小镇在工业方面,仅有一个陶瓷厂和为该厂服

5、务的一个小煤窑及一座小电站。据说,该电站的发电机曾是慈禧太后时代在清宫里使用的。对此我们没有考究。我们在野外工作中,除地质罗盘和锤子以外,就是一张马鸿逵留下的极不准确的所谓军用地图,其它再没有别的东西。由于该区风沙弥漫,寒气逼人,气候干旱,不少人经常流鼻血,嘴唇干裂,脸上脱皮,喉咙肿疼。但谁也没考虑这些,只是抢时间,争取早日提出勘探设计,满足施工要求。2 月 12 日春节这一天,我们仍坚持工作到深夜。正月十五前,编完勘探设计,报西北煤田地质局批准。当我们在开展野外工作的同时,勘探工人、管理人员和各种机械设备都已陆续到达。我当时任地质科水文组组长,搞水文工作。石嘴山矿区向斜东南翼井田煤层和地质构

6、造都比较简单,对矿井开发不存在问题,但矿区滨临黄河,煤层向东北走向穿过黄河直达东岸。煤层浅部报废的小煤窑星罗棋布,充满水的采空塌陷区沿三个厚煤层塌陷成三条深沟,直达河岸,因此,查清黄河水和采空区积水对矿井开采的影响,是决定该矿能否开发的关键问题。我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一股革命热情和高度责任感,不断激励着我,决心搞好工作,报答党的培养教育。为了了解地下岩层的含水状况,必须在钻孔中作抽水试验。一次试验最少需经1520 个昼夜不停地工作,并在抽水中每隔一 1 个小时测量一次钻孔内的水位、涌水量、水温和气温。抽水所用的设备是空气压缩机。将高压空气用管子通入钻孔内,使之与水混合后涌出地面。高压的水和空气通

7、过地面胶管向外喷出时,由于压力的影响,几米长的胶皮管在地面来回翻腾。当时,没有任何仪表,需用力抱着胶管使水流到一个 2 立方米的铁箱子里,测定流满的时间,算出钻孔单位时间的涌水量。在抱胶管时,翻腾的胶管有时把人打得很远,甚至击倒在地。测一次流量,水溅全身,将衣服湿透。这些工作都是在露天进行。北风怒吼,滴水成冰,气温在零下 29 度半,工作之艰辛以及水文地质人员的奉献精神可想而知!经过一年多日日夜夜艰苦的工作,终于作出黄河水和小煤窑废巷废水对矿井开采没有影响的结论。1957 年 12 月 3 日,我们向上级提交了石嘴山向斜东南翼井田精查地质报告。1958 年 3 月 22 日,全国矿产估量委员会

8、下达第 152 号审查批准决议书,确定精查储量 352 亿吨。1957 年上半年,我以先进工作者的身份,先后参加煤炭工业部地质司、西北煤管局和银川地委召开的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我们正紧张地进行勘探的同时,西安煤矿设计院派出技术人员到现场边收集地质勘探资料,边设计矿井。同时,以孙昶同志为首的石嘴山煤矿筹建处于 1956 年元月24 日成立,并进行紧张的矿井开发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我们和他们都分别住在破窑里。为满足矿区建设的需要,1956 年初,决定首先建一座 2 台 240 千瓦发电厂,该机组分别于 1957 年 4 月 8 日和 10 月 24 日建成投产。1958 年 6 月 7 日又有 2

9、 台 1500 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在铁路还没修通前,完全靠汽车把一个庞然大物发电设备由兰州运到石嘴山当时是不可能的。他们用木筏将重型设备由兰州沿黄河经无数激流险滩,终于安全运抵石嘴山,创黄河运输史上的奇迹,至今传为佳话。1957 年 10 月 20 日,石嘴山第一对现代化矿井一号斜井破土动工,年设计生产原煤 45 万吨,从此结束了宁夏没有现代化矿井的历史。 1959 年,我在宁夏煤管局地质处(经济独立核算单位)任技本总管。国庆节刚过,我随宁夏煤管局局长高节同志去北京参加煤炭部召开的“四级干部”大会。会议期间,煤管局打来加急电话,报告石嘴山矿井 10 月 15 日,在+1300 米水平大巷内发生

10、透水事故,淹死井下工人 25 名。在处理事故时,周总理派了飞机从上海运来大水泵以解决矿井排水之急。会议结束回银川,得知事故发生当时,矿务局局长孙昶同志说:“刘绍元说黄河对矿井没有影响,快去找他解决问题”在紧急关头,146 勘探队派水文技术员张永信同志协助调查事故原因。结果,证明是矿井巷道掘过了我们划定的采空区界限,上部采空区积水向下飞流造成的。二、沙巴台矿区二、沙巴台矿区沙巴台矿区位于贺兰山北段山中,与石嘴山东西相望。东距石嘴山镇 23 公里,面积 136 平方公里,煤种为主焦煤和瘦煤。在其南端有零星报废的小煤窑,据当地牧民介绍,在解放前闹兵灾时,人们曾在井下避难。1957 年夏,石嘴山水文地

11、质工作步人正规的时候,我率领一个普查小组到沙巴台矿区普查找煤。经一个多月的野外工作,提交了普查勘探设计。1958 年底,提交了沙巴台矿区清查地质报告,储量 165 亿吨。1959 年 8 月,宁夏煤管局决定成立石嘴山煤炭局一沙巴台筹建处,对该区进行正式开发建设。同年 12 月,该区二三号斜井同时破土开工,设计年产原煤分别为 90 万吨年和 60 万吨年。因该区煤中灰份太高、又难以洗去,加上矿区运煤铁路因矿区标高太高,从石嘴山火车站接轨经正义关沟或柳条沟均因铁路坡度过大,无法运行。同时,又遇上 1960 年的全国工业大调整,随即下马停建。三、石炭井矿区三、石炭井矿区石炭井矿区的煤种均为可供炼焦的

12、主焦煤、瘦煤、肥煤和气煤。煤的质量和可洗性均比石嘴山好。探明工业储量 33 亿吨,矿区设计从南向北为一、二、三矿。在 50年代到 60 年代,甘肃酒泉钢厂和内蒙古包头钢厂正在加紧建设。为切实保证东、西这两大钢厂用炼焦煤的急需,中央要求加快石炭井矿区炼焦煤基地的建设速度。石炭井矿区最早是由地质部 644 勘探队勘探设计的。1956 年元月,我曾到过该队,他们已完成了全矿区的勘探任务。设在石炭井南部渤力海带滩的队部,是用土坯盖起来的临时房子,算是当地最大的单位。1959 年,该处曾一度为石炭井建井工程处的办公室,当时,大部人员都已放假回家过春节,只有少数看守人员。1959 年 10 月,西安煤矿设

13、计院根据 644 队提交的地质报告编石炭井矿区总体规划(矿区生产能力为 240270 万吨年),经审查,因地质资料不完整,不能作为矿井开发规划的依据,未获批准。为此,要求加快该区的补充勘探,以满足炼焦煤基地的建设急需,就成为煤田地质勘探人员的中心任务。1959 年秋,我们接到西北煤管局通知,要求火速搬钻机前去石炭井矿区北部三矿进行勘探。钻孔位置是由西安煤矿设计院在图上圈定的。我们打完一批钻孔,紧接着又是一批,一直打个没完。但地质情况仍是不清,反而觉得更加复杂。由于钻探工作量不断增加,决定把 146 勘探队的主力由石嘴山迁到石炭井,以便更好地完成任务。为保证石炭井矿区建设的顺利进行,我们对石炭井

14、矿区的所有地质资料作了全面地分析研究。认为原地质资料存在不少问题,只有系统地全面地补充勘探,才能满足建井设计的需要。于是,从 1959 年到 1963 年,在完成大量的地质工作的基础上,先后提交了贺兰山煤田石炭井矿区一矿井田重新勘探最终地质报告(精查)两份地质报告。 1964 年 2 月 13 日,正是农历正月初一,我接到煤炭部地质司的加急电话通知,要我立即去汇报工作。我急忙赶到部里,才知道是规划石炭井矿区的地质勘探会战工作。我在部工作到正月十五过后,提出会战方案,经煤炭部批准。这次会战的主战场是石炭井矿区中部的二矿和北部的三矿,要求通过会战的方式,在 1964 年国庆节前提出全国第一流的地质

15、报告,以保证矿区建设的顺利进行。为确保任务的完成,首先调甘肃133 煤田勘探队参加会战,负责完成三矿的勘探任务并提交精查最终地质报告。银川勘探队(1962 年夏宁夏煤管局撤销,组建西北煤管局,办公地点设在西安,其下属地质处改为银川勘探队,队部在原煤管局办公室)负责石炭井二矿并提交地质报告。会战的全面工作由会战指挥部负责,指挥由西北煤田地质局正局长担任,我任会战指挥部地质组组长兼银川勘探队的技术总管。1964 年 8 月9 月,当几千人的会战正在紧张而又有序进行的时候,指挥部在石炭井召开西北区煤田地质工作会议,参加人员为各队的技术队长和技术主管,还有煤炭部地质司的处长及工程师各一人和西北煤田地质

16、局主要技术人员,到会人数约 100人左右。当会议正在高峰的时候,急速转到银川队的技术工作上。一开始就是万炮齐发,对我们在会战中的技术工作提出很多批评和指责,一时空气异常沉重。经过 20 多天,大家意见全部提完,再没有说的了。于是,我在会上郑重提出:“地质工作的主战场是在野外,大家在室内提出许多宝贵意见,现在要求到野外实际查看一下,这样才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当大家到了野外,和实际工作一对比,无不异口同声地说,银川队的技术工作做得好!真过硬!我们又经过 20 多个不眠之夜如期提出了石炭井二矿精查地质报告。西北储量委员会以全国第一流的地质报告批准。133 队的地质报告,在我们的协助下,于 12 月份才提出。同年 10 月,会战总指挥部在银川招待所又召开了银川队和 133 队科长和工程师以上人员参加的总结会战的工作会议,又对银川队的工作大加批评,但大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只好作罢。会后,提出我是由家门到校门,又由校门到单位门的所谓“三门”干部,决定让我到大武口水源队当了工人,去“补这课”。此后,我在当工人时,得知会战总指挥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