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89783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上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上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上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上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上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上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一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 题 口语交际 习作一基于学情与课标的教学目标设计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重难点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习作中是否运用了恰当的联想和想象?核心练习(作业)核心练习(作业)进行习作课堂教学三个核心设计核心板书核心板书口语交际 习作一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教学过程(内容实施与评价)教学过程(内容实施与评价)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一、揭题导入 这一组,我们

2、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

3、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三、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四、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第二、三课时 习作习作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

4、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二、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2、大胆构思,精巧命题。 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师生共同讨论出一些题目: 我是一棵树;小树与鸟的对话;雪的自述;大自然的声音;蟋蟀在唱歌;听雨;游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

5、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三、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四、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五)、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教学反思: “ 我手写我心”,看似很潇洒的道理,做起来却不易。一说起作文,从同学们的神态中,便知习作对于他们是件最头疼但又无法逃避的事。他们的痛苦在于他们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试看他们的一日生活,从家里到学校,又从学校到家里。业余时间除了作业就是电视。平时在学校的集体活动不多,实践的机会又少得可怜,对于周围的事物也很少仔细观察,哪有什么活水源头啊!也难怪他们不会写作文,也难怪他们作文中出现“老生常谈”现象。本次的习作,同样出现了胡编乱造的怪现象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