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88855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的探讨发布时间:2009 年 12 月 14 日信息来源:灌南县地税局 作者:唐维模 徐建字 体:【大 中 小】信息化条件下提高基层税收征管水平实质上是一场基层管理方式的革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机构、流程、机制、习惯的改变,以及权力和利益的调整与重构。其目的是依托税收信息化的支撑作用找准管理与服务、业务与技术的最佳契合点,消除重复无效的管理活动,寻求最短的路径、最少的环节、最简的程序和最优的方式,实现人、业务、技术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更新观念,运用信息化思维摒弃传统思维,管理理念趋于现代化由于管理目的和管理依据是由国家的税法

2、决定的,税收信息化是提高税收工作水平的手段之一,并不会因信息化管理带来本质的变化,因此我们在信息化管理的环境下要坚决破除“唯信息论”的管理思想,防止将税收管理由执法行为异化为纯粹的信息处理工作;另外税收管理工作的直接对象发生了变化,变成了以计算机网络为表现形式的数据库,因此必须以计算机网络的运行要求来规划、设计、运作税收征管的管理层次、管理机构和工作流程,明确业务处理与技术操作是实际管理工作中两个不可分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背景中,税务机关面临着角色、功能再定位。按照税务机关自身发展战略的需要,按照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调整机构设置、重组业务流程、强化内外部管理、提升纳税服务

3、,在对各项业务制度与规程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按照“以信息利用为根本,实现业务、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长期发展策略,与时俱进地改造、完善信息系统,适应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需要。二、不断创新,运用信息化手段改造非信息化组织,征管模式实现集约化 首先,重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设置的科学性对流程优化起主导作用。从现实情况来分析,有必要对县级地税机构进行强化和调整,使县级地税局成为以税收征收管理为主、兼有行政管理双重职能的基层单位,撤销县级局以下的基层分局,在县级局内设机构中按照业务与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进行划分,分别设置征收管理、税收服务、税务稽查、综合业务、税收救济

4、等机构;行政管理按照党务、政务和事务类分别设置机构。把传统模式架构上的分散处理的税收管理流程实行“大集中”管理,重点对内部管理机构进行设置上的规范、职能上的重组、流程上的归并,逐步实现由非信息化组织向信息化组织转化。重组目标必须体现“三化”:一是集中化。征管机构上可采取税款集中征收、信息集中处理、硬件集中管理模式,尽量精简机构。二是扁平化。改变上小下大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机构,由非信息化组织的“高耸结构”转变为信息化组织的“扁平结构”。三是共享化。所有信息通过网络达到空前的集中与共享,上级可以很容易地穿透行政层级,了解下级工作状况,使监控更加垂直,管理更加有效。 其次,合理配置资源。在编制、机构和

5、人员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大胆突破现有定编的格局,打破地域与行政界限,以地市级或以县级局为单位,把人力向税源集散地集中,强化对重点税源地和集中地的管理,使所有人力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要集中一切财力物力向征管一线倾斜,不断加大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的必要的征管设备投入。依托信息化建设和“数据大集中”的契机,充分发挥县级局机构职能重组的资源优势,设定其主要职责:一是负责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报送接收、审核梳理、分类存储和在授权的范围内进行数据清理更新,确保数据真实、完整、及时;二是结合本地实际和工作需求,逐步完善系统功能,搭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税收宣传、税收服务和向纳税人获取相关数据的信息平台;三是深化

6、对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加强对税收数据、纳税人财务数据的采集、审核和评价,利用数据进行税收分析和纳税评估工作,实施数据的动态监控;四是做好系统的安全、维护工作。 再次,科学规划流程。根据组织机构改造后的要求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重新设计和优化税收征管业务和征管流程,将咨询、受理、核批等纳税人找税务机关办理的涉税事宜集中到前台办税服务厅,将纳税评估、调查执行、稽查审计等税务机关找纳税人的所有事宜集中到台后实施分类管理,以征管业务活动单元构造征管业务主流程,以征管流程节点设置岗责体系,改变组织权力结构,向下级授予权能,建立起前后贯通、横向协调、相互制约的扁平化、网络型征管组织运行机制。 三、把握节点,运

7、用信息化网络优化流程,管理过程确保精细化第一,对机构间关键节点进行改造。目前税务系统现有的业务组织管理架构,主要是按照税务登记、纳税申报、发票、分税种政策、收入统计、纳税检查等专项管理来划分业务管理单位,体现了专业性很强的特点,而信息化的建设,要体现业务管理的统一性,要求各部门的业务需求能纳入一个完整的数据采集、处理和监督分析的体系中,才能够达到通过税收信息化,实现促进依法治税和依法行政、加强税收管理和监控、提高税收经济决策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实现税收应收尽收的目标。要根据信息技术的支撑能力,重新界定分工原则和管理跨度标准,减少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信息节点和环节,避免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

8、实现应用系统之间的“最大耦合度”和数据之间的“最大共享度”。 第二,从“新造”的角度开展现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地税系统现有的许多应用系统彼此之间是割裂的。随着征管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征管模式的变革,整合现有的各个应用系统已成为共识。对于这种整合,我们不能仅仅以实现数据共享为目标,而要以构造全新的管理信息系统为目标。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二是可以大幅度提升管理的严密性,三是有利于规划新的征管组织结构。第三、实现业务与技术的有机整合,促进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税收业务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依附于、服务于税收业务,二者相互依存,实际工作中技术要与

9、业务高度统一、融为一体,避免“纯技术化”。信息技术队伍要求在精通技术的同时要熟悉税收业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税务信息化工作,发挥其对税务工作的技术依托作用。四、理顺关系,运用信息化平台重构职责,职能配置体现专业化 首先,明确征管职责。按照信息共享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税收管理环节从流程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数据采集为基础的税款征收阶段。它包括五个环节,即登记认定环节,文书流转审批环节,申报征收环节,发票管理环节,计会统环节。二是以数据综合使用为基础的税收管理阶段。它包括三个环节,即纳税评估环节,税务稽查环节,综合服务环节。以此为基础,建立上述各环节状态的信息库,以纳税人客户关系管理和状态

10、管理为原则,整合税收管理业务流程,逐步实现税务机关与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财务核算信息的互联,将优化纳税人服务管理融入到征收管理流程环节之中,加强对纳税人的状态监控。 其次,理清管查关系。优化征管流程必须理清税务机关内部的关系,形成合力,实现税收管理的最大效率,要按照职责明确的原则,将税收征管的各项工作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检查职能,并实行“征管、稽查外分离,征收、管理内分离”,一级稽查运行的征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必须以信息网络这个平台,共同获取信息,征管部门要以申报的信息源作为税源管理的信息源,稽查以征管结果的信息源作为税务稽查的信息源,征管以稽查的结果信息源作为考核征管绩效的信息源,形成

11、共同促进、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工作关系。 第三,推进分类管理。在征管机构内部按纳税人经营规模、所处地域、行业特点、纳税信用程度等类型,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实施专业化管理。或按行业、或按企业类别、或按企业属性进行分类管理。按类别和行业进行税收管理。在管理过程上,可根据其优势和特点,抓住行业独特的管理要素,制定符合其特性的税收管理流程。就地税部门当前税收管理范畴来看,按行业划分可以将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业、饮食业、文化娱乐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专业管理,按企业类型划分可以将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合资企业、私营企业实行专门管理,按规模划分可以将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一定范围内实行独立管理。第四,强

12、化稽查管理。征、管、查专业化以后,权力大部分集中到稽查部门,是税收征管过程中防止税收流失的最后一道关口,应当凸显稽查的地位和作用。必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合理使用稽查资源,建立稽查各环节之间互相协调制约的运行机制。为此,在充分总结推行一级稽查体制经验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各级稽查部门内设机构,明晰岗位职责。要在巩固提高稽查选案、检查、审理、执行四环节内分离基础上,积极实践四个环节外分离,将选案、审理、执行的部门职能适当剥离,探索四个环节外分离的组织形式,建立以稽查管理制度为基础、标准化管理为方法、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目标考核为保障的稽查规范化管理模式。全面应用征管信息系统稽查模块,开发并推行税务稽查

13、查账系统。 五、强化监控,运用信息化优势放大“慧眼”,征管手段实现数据化 其一,建立数据管理机制。一是建立和完善信息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传输、存储、清理、发布等环节规章制度,完善科学合理的数据采集规范、录入标准等具体操作规程,规范税务人员和纳税人在使用信息系统时对数据的操作规范。二是建立数据质量管理监控组织机构,结合税务机构的实际情况配备数据质量管理专职兼职岗位,加强数据审核,以满足数据质量管理的需要。三是定期开展数据质量检查。无论是税收收入的统计核算,还是稽查选案、收入预测等都依赖于数据质量。要健全检查制度,完善检查方法,健全数据质量评估制度和评估报告制度,保证数据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

14、、可靠性、及时性和逻辑性。同时,对数据质量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采取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不断加强质量控制,使数据质量能够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 其二,强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数据资源的开发利用处于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地位。首先,要加强对数据采集的管理,按照应用需求对数据采集内容进行规划,加强数据审核,尽可能从源头保证数据的质量,确保数据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其次,应定期进行数据的清洗和校验,把垃圾数据杜绝在信息系统之外,确保在此基础上加工的数据真实有效,为领导决策提供准确依据。再次,应在数据加工与分析上下功夫,把各种历史数据、各类财务信息、申报信息及其他管理信息通过数据处理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抽取,通过数据加

15、工、分析等功能,整合异源异构数据资源,形成有效信息。利用电子户档、报表发布、征管质量分析等数据产品提供信息服务,从而把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最后将它输送到决策者和应用者的手中。 其三,统一税收信息数据标准。信息标准化建设是征管流程优化的基础。要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软件平台的标准化;以建立和完善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以严格的项目管理体制为保证,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数据的标准化;以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内容为基础,加强环节和过程的监控,实现管理的标准化

16、,最终形成工作有流程、管理有制度、技术有标准。 六、完善措施,运用信息化载体搭建平台,干部队伍彰显现代化 首先要建设“学习型”信息技术队伍,培养“复合型”人才。一是以健全学习机制为保障,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和人员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培训目标,拓宽学习渠道、创新学习形式。二是以提高整个信息技术队伍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强调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特别注重队伍中综合素质相对偏低人员的弱项方面的学习,取长补短,从而全面提高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三是建立科学长效的技术人才培养机制,树立“终身学习”、“学习化生存”的理念。其次要建设“创新型”信息技术队伍,培养技术带头人。一是进行观念创新。二是牢固树立人才观念,实施人才创新战略,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的竞争、激励和选拔机制。三是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四是做到方法创新、目标创新。再次要建设“一体化”信息技术队伍,成就信息一体化大业。一是理念一体化。就是要用信息系统一体化的思想来武装信息技术队伍中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理解总局“一体化”建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熟练掌握“一体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用“一体化”的思想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