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378798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音乐论文: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谈谈评价方式的改革摘要:新课程的改革,新理念的实施需要建立新的评价制度。倡导新的评价方法迫在眉睫,本文从音乐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出发,制订音乐评价原则、实施音乐评价策略、关注音乐评价问题。采用了开放互动式、自主选择式、音乐会表演式、档案记录式,使音乐评价富有人性魅力、个性色彩。关键词:评价 改革 主体长期以来,提到音乐教学学生评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唱歌考试和分数。传统的音乐课评价惯例是期末每人演唱一首歌,然后老师根据演唱的情况作出评价,给出期末成绩,可事实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现能力不是一首歌曲能概括出来的。音乐的表现内

2、容是广泛的 ,学生表现音乐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用一种形式、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孩子,显然是不科学的。随着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从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提出了教学评价的要求和标准,这无疑成为了音乐课程教学评价的导航,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评价,现对比如下:小学音乐教学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与方法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评价方式与方法评价方法以“考试”代替评价:学生每人用抽签的方法唱一首歌,中高年级的学生加上闭卷方式完成的一张音乐试卷评价方法多样化,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等等。评价内容侧重音乐知识与技能除音乐知识技能外,更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学习过程与方法。评价标准一个 100 分标准标准分层,学生可根据标准要求结合各自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评价功能横向比较,侧重鉴定功能。纵向比较,侧重比较,侧重激励、促进、发展功能。评价过程重结果,轻过程重过程,轻结果。评价效果少数同学得到高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但多数同学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了伤害,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得到了培养。2从以上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给大多数学生带来的不是成功的喜悦,而是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学生失去自信,失去学习的兴趣。而新课程倡导的是建立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主体多元、评价项目多种

4、、评价多样的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学生评价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鉴于此,笔者依据新课程实验要求,在音乐课堂中进行了尝试。一、制订音乐评价原则1、导向性原则:有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有利于教师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音乐课程改革向素质教育方向发展。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鉴赏内容标准为依据,体现音乐课程性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的客观规律。3、整体性原则: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内容。要用科学的态度、发展的眼光肯定、进步与发展,指明努力方向,起到激励作用。4、可操作性原则: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定性与

5、定量评价、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形成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良好评价氛围。二、实施音乐评价策略1、开放互动式,让评价更富有人性魅力与以往注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同,改变过去封闭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开放互动式的评价。教师、学生、他人在评价过程中相互选择、沟通和协商,一改传统评价中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做法。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1)自我评价:通常的评价方式是以学期考试为主,方法简单,内容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自我评价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笔者的做法是自评先结合学生自己的体验,从最简单的评价开始做起,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一学生表演了独唱后,教师可

6、问“你觉得自己今天唱得怎样?”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在自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相互评价。(2)学生间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学生对工作的负责态度,为了能评价别人,自己必须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因此,评价别人正是提高自己的过程。例如:小组进行表演唱考试,并进行了小组互评方式,经过两个星期的准备,各小组的演唱丰富多彩,有一小组的考试中,有伴舞、伴奏、独唱、齐唱,形式多种多样,充分发挥了小组中每个成员的特长。至于成绩,就有各小组长综合小组同学意见评定,有每一小组的总分和每位学生的基本分3组成,最后以小组总分的 30%的比例加入每位同学的成绩中。这样的考试既考出了学

7、生的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使评价增添了人性魅力。2、自主选择式,让评价更具有个性色彩“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位学生的智能都各具特点,有的学生在某几种智能上表现突出,而另一些学生则在其他智能上表现突出,这在音乐教学中学生表现非常明显:有的同学歌曲演唱很好,但演奏器乐不够好:有的同学舞蹈跳得很好,但音准不好等等。所以在传统的音乐评价中,教师指定评价内容,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发挥,因此,评价由学生自己来选择。(1)自己选择内容:演唱一首歌曲,演奏一首乐曲,表演一段律动或舞蹈等,还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课外的内容。比如欣赏瑶族舞曲 ,可以用舞蹈来表现瑶族人们围着篝火欢快起舞的情景,也可以用乐器为

8、乐曲进行伴奏,也可以用绘画想象音乐中表现的瑶族风景,也可以写一篇优美文章,也许孩子们的作品还很幼稚,还不成熟,但我们更应该挖掘他们在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潜能,及时关注并鼓励他们,让孩子们充满自信,充满快乐。(2)自己选择难度:几乎每一个班都有弱示群体的存在,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关注和鼓励的人,也是最需要体验成功的人。作为音乐教师,更要面向全体,体现人人平等的教学理念。不同的学生可以确定不同的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努力程度及完成音乐活动的情况给予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有适合他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速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例如:人音版教材第三册大鹿 ,我把它分成五个层次:能跟着教师的伴奏

9、演唱歌曲;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能跟着教师的伴奏有感情的边唱边表演歌曲。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快乐的演唱。3、音乐会表演式,让评价更具生活情趣富有情趣的考试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它不仅能引发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且能激起他们参与考试的兴趣,营造愉快和谐的考试氛围,卸去考试的心理负担,是一种趣味性的评价方式。具体可以这样操作:学期初教师告诉学生经过这学期音乐学习,期末时要召开班级音乐会,可以唱歌、演奏乐器、表演音乐剧、配乐诗朗诵;可以是个人表演,也可以合作表演。要求人人参与,个个展示,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演出时可邀请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或家长参加音乐会并参与评比工

10、作。评委会可以根据每个节目的不同特色分别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演唱奖、最佳演奏奖、最佳表演奖等多种奖项。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充分地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使评价更具生活情趣。4、档案记录式,让评价更具有全程性音乐是一种瞬间即逝的美,学生在音乐4教学中的表现靠事后的回忆是不全面的,因此需要我们在平时收集学生的点滴表现,以档案的形式记录下来,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音乐的学习,制定自身发展的蓝图,一改传统只注重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的做法。设制艺术档案内容可以有:我的简历(学校、班级、姓名、爱好、特长、照片) 、与音乐有关的学习资料、学习工具;每学期的音乐评价(互评和自评) 、音乐创

11、作(如学生自制乐器、创编的歌词等) 。另外,学生参加学校、公众、晚会、庆祝活动等演出的照片,各类比赛的获奖证书等等都可以存入“音乐档案” 。评价制表如下。自评互评评价类型评价内容优秀良好还需努力优秀良好还需努力每节课都带了所需的学习用品良好的演唱习惯能认真地聆听音乐学习态度主动学习,积极认真地上好每一堂音乐课积极参加学校、校外的文艺活动活动参与参与音乐课中讨论、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能有感情的演唱本学期中大部分歌曲能有感情的完成本学期我最喜欢歌曲的背唱能用乐器为乐曲进行伴奏音乐表现能用舞蹈或简单律动表现一段音乐三、关注音乐评价问题 5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评价的操作过程

12、中必须关注以下几个问题:1、评价必须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考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2、评价必须以新课程“三维目标”为依据,突出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倡导发展性评价,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3、评价以激励性机制为主,重视的是学生学习过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每朵花都有盛开的时候,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可能,只有每朵花都开了,才能有姹紫嫣红的春天,只有孩子们体验过成功,才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追求更大的成功。学生的快乐就是教师的快乐,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享受教育的快乐,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参考文献: 中国音乐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 (实验稿)艺术课程标准解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