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374487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善用活资源,课堂更灵动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既有规律可循,又富有动态,更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它不应该也不可能拘泥于教师课前编写的教案而一成不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只有在课堂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才能真正使学生品性得到良好发展。作为新课程实践者,我们要充分地领会新课程的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尊重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以敏锐的眼光捕捉住教学中一闪而过的生成性资源,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习做人,让生成性资源成为品德课堂灵动的音符,使品德课堂这块沃土成为学生终生发展的摇篮。 关键词关键词 引发

2、提炼 拓展 生成性资源 新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品德课程一改原来的思想品德课说教式的教学模式,以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为课程的主要特性。它不仅仅是一门预设课程,更是一门真实的、开放的、不断生成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是学生最真实的生活体现。那么,为了使品德教学更能激活学生主体的道德潜能,让生成性资源成为品德课堂中灵动的音符,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习做人,作为新课程实施者的我们又该如何在课堂上敏锐捕捉、合理利用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成性资源”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挖掘课堂的生成性问题,让学生自己形成问题,学习自己解决问题,让他们在最自然的“准真实生活”状态下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学会生活。以下

3、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而总结的关于小学品德课生成性资源有效开发和运用的几点拙见: 第一、抓住契机做生成性资源的引发者专家指出“课堂生成”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即时生发的具有探究价值的现场资源。然而我们知道“生成性资源”往往不会与生俱来,更不会凭空而至,而且当可遇而不可求的“生成性资源”到来的时候往往会稍纵即逝。因此,作为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要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可以让我们尝试做好有效生成的引发者。1、关注学生现实生活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一个基本理念。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习惯把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看成一件极为正常的事情,他们最害怕课堂上出现的“节外生

4、枝”,怕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导致教学任务无法正常完成。因此,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毫不理会那一直高高举起的小手和“老师我有问题!”等的另类声音,而是匆匆忙忙地“走教案”了2之。其实,学生在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正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他们最迫切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因此,课堂中我们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发言,哪怕是孩子那并不完整的只言片语,老师应该敏锐地捕捉那一闪而过的生成性资源为课堂教学所用。笔者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一活动主题时,课堂上就生成了笔者预设教学流程之外

5、的一段小插曲:课伊始,笔者引领刚步入小学校门的孩子们从班级集体照中感受拥有朋友的温馨和快乐,之后,大家又伴随着欢快的找朋友的乐曲声与自己的朋友相依而坐,那稚嫩的小脸上所袒露的不仅仅是兴奋,更多的是焦急和盼望,他们满心欢喜地等待着老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活动。 “送名片”游戏刚开始,以孩子们的大朋友身份出现的笔者,首先用课前设计好的名片,邀请了一位孩子,进行了互换名片活动,为其他孩子接下来的游戏做了导向性示范。游戏中,孩子们也学着老师的样儿,你把名片交给我,我把名片送给你,成了快乐的新朋友然而,笔者在分享着大部分孩子带来的喜悦之时,不禁意间发现了两个小男生还拽着自己精心设计的名片为找不到朋友而不知所

6、措呢!当笔者把两个“同病相怜”的孩子拉到身边时,一个孩子说:“XXX,不要跟我做朋友!”看得出,他很气愤。另一个呢,他的原因说得不怎么响亮,原来是自己没有主动向别人去送名片交朋友,后来就剩下了他孤零零地呆在一边了。这时,笔者面对着教学流程中未曾预设到的课堂生成现象,也曾不知所措了一小会儿,但很快急中生智,一个主意涌入脑海:把他们俩撮合成一对朋友不是正好吗?笔者立马向全班小朋友提了这个建议,没想到孩子们一呼而应。就这样,笔者就当起了课堂上的“红娘”这是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是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面对这样的“节外生枝”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和敷衍,活动的宗旨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体

7、验到拥有朋友的快乐,从而感受到课堂中来自老师和同学的欢迎和尊重。笔者在上述教学中也正是按照这样做的,课堂上没有对那两个找不到朋友的孩子视而不见,而是做出了相应的反应,从而使这一生成性资源为之后的课堂教学所用,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所用。2、营造平等对话氛围 德育课程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说真话,表真情。师生只有在围绕着主题展开的真情对话中,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求知的欲望才能被激发,情感的闸门才能被打开,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课堂教学事实也一再表明,教师只有以平等中的首席,以学生的合作伙伴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学生才会感受到课堂上所获得的尊重,感受到老3师对于他们提出不同见解的

8、欢迎,从而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流露真情实感,这样才能使每一位学生品德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他们才能在课堂上学得更加真实、有效,教师的引导也才能引发更多具有灵性的生成性资源。笔者在听课活动中曾听一位男老师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一册家人关怀我成长一活动主题,课堂上,年轻的男老师用他那细腻而充满关爱的语言与学生们平等交流,倾心诉说着家人为自己做的点点滴滴爱的往事。很多孩子在倾诉中情不自禁地陷入了对父母深深的爱戴和敬佩之中,更让人值得感叹的是,老师与孩子之间那发自内心深处的真情对话使一个原本性格内项的外地孩子也真情地诉说起妈妈为了让他能走出遥远的小山村,到教学条件好的学校来接受好的教育而四处奔波,拼

9、命打工赚钱的真实故事,说着说着,那孩子竟放声痛哭起来此时的课堂已是无声胜有声,教师也不需更多言语来教导学生该如何爱自己的父母,因为孩子那无声的言语早已胜过老师喋喋不休的教导,这个学生真情的诉说早已成为课堂上最闪亮的资源,周围的学生,甚至听课的老师无不为之所动情。课后,听上课的老师说,自那次品德课后,家长们纷纷表示,他们明显感受到自己的孩子在家更加尊重和孝顺长辈和父母了。看来,课堂上师生间那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能使品德教育开出绚丽夺目的花。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情流露的课堂,这样的教学资源正是年轻男老师的真情对话而引发生成的生成性资源。笔者觉得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抱着一颗平等、真诚的心,与每一位孩子们进行心

10、与心的交流和真情诉说,孩子们才会毫不掩饰地畅所欲言,课堂才会生发更多亮丽多彩的生成性资源。上述案例中的男教师因为充分认识到教学的生成性,积极欢迎并有效运用来自学生的生成性资源,所以课堂教学也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第二、慧眼识金做生成性资源的提炼者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会出现不同的教学情况;不同的教师所引导出的结果也是各不相同的。有时课堂上“精彩瞬间”的出现与否仅是教师一念之差。因此,笔者认为作为教师不能随波逐流,要有取舍扬弃的智慧,要在课堂上不断锤炼,炼就一身“淘金者”的提炼功夫。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有利时机,紧紧把握住课堂动态生成,以灵活的策略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动态生成。使

11、学生能在活而不乱、趣而不俗、新而不谬的课堂里畅所欲言,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1、把握意外分歧 叶澜教授指出,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照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发出一些意料不到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内容。在如今开放的品德课堂里,学生敢于从自己的感悟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常常会造成意见分歧,而这种分歧会有助于认识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分歧何尝不是一种可贵的教学资源呢?4笔者在前面阐述的浙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愿和你交朋友活动案例,其实课堂中“红娘”并不像笔者预料的那么好当的,那两个一度找不到新朋友的孩子的表现与笔者预计的结果存在着重大分歧。在笔者正饶有兴致地撮合“同

12、病相怜”的两个孩子送名片做朋友后,还没等笔者开展后一环节的教学活动,其中一个叫小灯的孩子瞅着小琛送他的名片,坐在座位上不乐意地大声说:“他的名片那么难看!我不要!”几乎教室里所有的人都听清楚了他在说什么。而小琛呢?似乎也在为自己的名片做得不堪入目而惊慌不堪。这无疑又是课堂上意外的意外啊!好不容易撮合成的一对新朋友,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不过很快,笔者还是借助课堂上的其他信息资源,把握住了这次意外分歧。在笔者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时,不禁看见坐在小灯旁边的边校长(校长正好在听课)不知正和这个可爱又“可恶”的小男孩说着什么。笔者看了之后立刻计上心来,把课堂上的这个费解的“绣球”抛给了边校长,“小灯,那你

13、愿意和边校长做朋友吗?”没想到,那孩子还真乐意,脸上的表情一下子阴转晴。校长呢,还真帮笔者当起了课堂上“客座老师”,只见她轻轻站起身,对着全班小朋友说:“边校长也很愿意和小灯小朋友做朋友!”说着还一边把挂在自己胸前的教师校牌拿下来,轻轻地挂到了小灯的脖子上。顿时,一片洋溢着孩子们浓浓祝福的掌声从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 由此案例不难发现,课堂上教师应拥有宽阔的课程视野,面对课堂上的“另类”声音,不能弃而不管,而要敏锐捕捉,并加以充分地利用,有机地放大,适当地提升,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效资源,从而建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这样,师生都能在生成的过程中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这样的课堂也必将焕

14、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无穷的魅力。2、点拨学生困惑学生所处的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每一个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是参差不齐的,这些因素必然导致学生思考问题、建构新知时会产生很多困惑。学生在课堂上的质疑,或聚或散、或深或浅、或正或偏,从生成角度看,生成性资源层出不穷。然而这些并不都是有效的生成性资源,是需要教师慧眼识金,抓住学生的困惑果断取舍,让有价值的资源渐入佳境;让看似普通的困惑柳暗花明;让容易擦肩而过的资源化险为夷。因此,在注重生成的课堂里,教师的作用不只是将一些美丽的画面定格,而应进一步对学生的困惑进行有机点拨,将这种美丽放大、着色,使其更加具有灵性。例如,笔者听一位老师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八册圆

15、明园在哭泣一活动主题时,课堂伊始,学生们无一不被课件中展现的圆明园那梦幻般的仙境和神奇无比的瑰宝所深深吸引的,然而当画面定格在如今圆明园门口那残缺的石狮子时,教师用沉痛的声音告诉大家,圆明园那为世人所惊叹不已的奇珍异宝和只有在诗人笔下才能体会到的梦幻般的仙境都在5860 年 10 月被英法联军抢光、烧光,如今只有那些残缺不堪的石狮子在为圆明园哭泣时,所有的孩子们都楞住了,稚嫩的脸上充满的是不解,困惑无比,因为生活在 21 世纪和平社会中的他们无法想象 1860 年 10 月英法联军打着所谓的文明、合法旗帜在圆明园所演绎的掠夺园林瑰宝、焚烧艺术精华的不文明行为。然而,如何抓住学生此时的困惑,进行

16、有机点拨,将这一资源有效利用正是本堂课点燃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之火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就应该以生成的眼光看待课堂上的学生的点滴困惑,以儿童的视角出发,不能以成人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代替学生的看发、想法和感情。案例中的执教老师关注课堂上来自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对火烧圆明园的极度困惑,从眼前的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形象的“火烧圆明园的电影片段近真实地展现了 1860 年的那一场烧尽中国人民自尊的大火,使课堂上的每一个孩子在画面中清晰地感受到了英法联军的无耻以及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这样一来,疑团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也在影片那熊熊大火的焚烧中也得到了升华。课堂上,学生那一句“我恨不得回到 1860 年去阻止这一场无情的大火!”让所有的学生心潮久久不能平静。第三、课外延伸做生成性资源的拓展者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教学强调教材只是一个载体,是老师引发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工具,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所凭借的范例和资源。课堂上,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必须凭借教材提供的信息和内容,引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