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374486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让品德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让品德课堂绽放生命的光彩关于课堂生成问题的再思考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教师越来越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教育开始向生命的本体回归。但我发现还有一些教师却仍在追求一种表面的形式,问题之后教师只愿听到和自己预想一样的答案,如果不一样,就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敷衍过去或强拉回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不同的生命体多老师传授的知识会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繁衍出许多新生成的想法,所以课堂生成问题的存在是正常的,真实的,是弥足珍贵的。那我们又应该有怎样真确对待品德课堂中预设和生成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思考,即:一、理

2、念上进一步提升,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习惯上进一步改变,坚决舍弃不利于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体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三、内容上进一步开放,减少预设目标,给课堂生成多留点空白。四、方式上进一步创新,对待不同的生成问题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决不回避,迎头而上。 关键词:关键词:品德课堂教学 预设目标 生成问题 以生为本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生动活泼的品德课堂上经常能听到教师“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你有什么妙招?” “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吗?”等声音。这些语言透视出一种信息:教师正在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开始向生命的本

3、体回归。可在教学实践中却发现许多教师更多的是在注重一种表面的形式,在问题之后教师希望听到和自己预想一样的答案,如果不一样,就利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强牵学生牛鼻子敷衍过去,然后请其他学生回答,直到答出教师心中理想的答案为止。如果时间不允许,教师就自己和盘托出,然后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在公开课上这种现象尤其明显。我也曾经多次迷失在这样的教学迷惘里:我究竟是猎人呢?还是孩子的挚友?我的一个个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对孩子来说是2陷阱呢还是跳板?最近,我读了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后惊讶于他的一个精辟的比喻。佐藤学将教师倾听学生比作棒球赛游戏,他说:“多数教师只注意自已教学的进度,并没去想准确地接住每个学生

4、的发言,未能与那些倾心投球的学生的想法产生共振”之后,我惭愧于他对老师提出的忠告:重视学生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因为此前,我一直认为一堂好课就是圆圆满满,顺顺利利地完成预设课前目标。我想,这里涉及到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是教师没有真正尊重孩子生命的丰富性、独特性。不同的遗传基因、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认知水平造就了一个个独一无二的生命体。不同的生命体即使是对同一位老师传递的完全相同的内容,也可能会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感受和体验。他们总是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价值观,繁衍出许多新生成的想法,所以课堂生成问题的存在是正常的,真实的,更是珍贵的。更何况很多生成性问题是孩子在

5、特定的情境下产生的,是学生在刹那间被激活的内心深处的真实的想法,错过这个时机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了。遗憾的是,一直以来,我们把预设目标作为唯一的课堂教学目标,而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一般都在教师的教学“机智”下灰飞烟灭。这种忽略学生真实想法的教学其实是一种教条的伪教学,更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藐视。试想,一个长期被藐视的生命体还能绽放美丽的光彩吗?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又应该有怎样的思考和对策?一、德育理念上需要进一步提升一、德育理念上需要进一步提升行为总是在意识的指导下进行的,表面上看,很多教师已开始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注意教学过程的互动,在问题的设计、提问的语气、对待学生的态度等方面有

6、了明显的变化,但实质上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意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因此当学生的回答超出预设的范畴,或生成的问题出乎意料时,就不再愿意为学生的“打扰”付出代价, “机智”也好, “忽略”也罢,真面目就露出来了。讲到底,是因为在教师的心目中,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依然是第一位的,当它与学生的愿望发生矛盾时,取舍就很清楚了。因此,只有进一步提升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为此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措,才能有行为上的实质性改变。二、德育习惯上需要进一步更新二、德育习惯上需要进一步更新3所谓习惯,就是教师已经养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以及所谓的教学经验,这些东

7、西很多时候往往成为教学改革的阻碍。我们常常看到,不管多新多前沿的东西,到这些教师手里,就成了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一切努力就这样被化于无形。因此,除了理念上的到位,还要注重习惯上的改变,善于否定自己。不管原来多么得意的东西,只要不利于新的教学目标完成的,不利于学生个体生命价值体现的,就坚决舍弃。同时,要善于学习新东西,接受新事物,使自己的教学手段适应变化了的实际,使自己的教学效率有质的飞跃。三、德育内容上需要进一步开放三、德育内容上需要进一步开放要正确处理好有限和无限的关系。任何课堂教学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就其教学内容来说总是有限的,但展示学生生命力的空间又是无限的,我们要通过自身的努

8、力,寓无限于有限之中,以有限体现无限,既具有限之形,又得无限之神,将有限和无限结合起来。如可以减少预设目标,给课堂留点空白。我想既然是预设的,也就是教师可以掌控的,而生成的却是在特定环境下碰撞出的火花,具有偶然性,错过了将永不再回来。所以教师在制定预设目标时, ,可留五到十分钟作为生成目标。这样,会使教学的内容更开放一点,尤其是一想到自己是和孩子一起在用心地倾听和感受心灵的呼唤,是和孩子一起轻松自如地构筑生命涌动的课堂,我就深深感到作为一个品德教师的价值所在。四、德育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四、德育方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对待不同的生成问题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但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要回避。 1

9、、当生成问题与预设目标一致时,教师适时的引领不但给预设目标锦上添花,还会使整个课堂散发人性的魅力。此时,生命的涌动的潮流感动着教室里的每一个生命体。这是发生在我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时的一个片断:师:同学们,假如我们的生活没有其他职业的人,那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如果在路上遇到他,你会怎么做?(出现句式)假如我的生活没有 ,那么 。如果我们相遇了,我 。生:假如我的生活没有环卫工人,那么垃圾将会把我淹没。路上我们有幸相遇了,我对她微笑。如果是夏天,我会替她撑会儿伞或递杯水。 (掌声响起)师:我真为三(2)班有这么一位善良的女孩而自豪!假如我是那位清洁工,4我会感动的加倍努力工作。 (借班上课)(学生

10、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就在我准备小结的时候,一个瘦瘦的男孩举起了手。 “假如我的生活没有王老师的话,那么我的语文成绩肯定还是很差。我想对王老师说谢谢您!”我的目光接触到了坐在教室后面的的王老师的欣慰的目光。此时离下课还有两分钟,可是我小结还需一两分钟,还有一个课外调查作业要布置。怎么办?放过这么一个心与心碰撞的机会,对这对师生来说,今后还会有吗?我微笑着走到男孩身边, “虽然我不是你的那位王老师,可是此时我同样激动。现在,你的王老师正坐在后面,你想亲口对她说吗?”男孩低着头穿过人群,低声地对王老师说:”谢谢您,王老师!”热烈的掌声中,师生的手握在了一起,暖暖的。预设的教学内容虽然没有此项内容,可

11、我和孩子们都很快乐也很满足。2、当生成问题与预设目标不一致,但是想法正确时,教师不但要支持学生的想法,还要正视这些想法存在的价值,赞赏其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这是我校一位年轻老师上做学习的有心人中的一个片段: 师:看看身边的学习有心人,找找他们身上哪些方面是值得你学习的?生 1:潘荻每门功课都很好,值得我学习。师:嗯。生 2:葛真每本作业本上的字都写得很漂亮,我很想学。师:只要你也能持之以恒,就能学会。请坐。生 3:葛真字写得很漂亮,可是她经常忘交作业,害我们小组扣了很多分。显然,这是一个很不和谐的声音,完全不同于老师预设的答案。怎么办?沉默了几秒钟后,朱老师说:“可是葛真每天能坚持写好字是

12、不是也值得你学习呢?”学生 3 当场蒙在那里,最后垂头丧气地坐了下来。经历这顿抢白后,学生 3 今后恐怕再也不敢说真话了,也许“老师不喜欢我”的阴影会缠绕他很久。而葛真呢,作业忘交的习惯还将持续。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生成问题。虽然孩子没说到老师的心里去,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他是生活的有心人。而葛真对写字有心,对交作业、集体荣誉感却无心。如果此刻老师即兴发挥,肯定学生 3 的想法,然后以慎重的礼貌的姿态与这两个孩子展开对话,理解孩子话中包含的心情、想法,体味孩子发言的立场,得到的教5育效果肯定是两全其美。3、最难以让教师关注的,恐怕是既与预设目标不一致又是错误想法的生成问题了。这是一位教师在教学谢

13、谢你们,我的父母时,出现的令人遗憾的片断:大屏幕上出示了两份帐单,一份是父母 10 年来为孩子所做的事,另一份是孩子 10 年来为孩子所做的事。师:看了这两份帐单,你有什么想法?生:父母为孩子做的事实在太多了,而我们却做的那么少。生:我真难为情,从今天起,我要多做家务活,还给爸爸妈妈捶背。学生们的回答是与预设目标一致的,此时的老师是满足的,希望还有更多的学生有这样的感悟。这是一个男学生怯怯地问:“老师,我能不能说不一样的?”得到允许后,孩子说:“我觉的这是大人应该做的,我长大了也会这样做的。 ”显然,这是一个极不和谐的声音。老师的脸沉了下来,痛心地说:“父母这么辛苦地为你做这做那,你不但不感激,还认为是应该的,你的良心呢?”学生的脸一下子涨红了,嘴唇嗫嚅着,还想争辩,可是老师已示意他坐下了。接下来,这孩子就像个腌萝卜,心不在焉。毫无疑问,这事对孩子的打击是挺大的。这孩子因为有了困惑,才会说出这番真实的话。可是教师不但没能给他解惑,还把惑给压了下去。 “以生为本”这句平时喊得响的话,此时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如果教师能顺着这条“藤”耐心地摸下去,找到“瓜葛”所在,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将会因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而绽放人性的光彩。“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 我以古希腊哲人德莫克利特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与品德一线同仁共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