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364799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微案四鉴赏表达技巧(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微案四微案四 鉴赏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技巧 微点突破一 鉴赏表达方式(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窗子以外林徽因(文本见本专题微案二的“微点突破”一 分析概括形象)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 分)答: 剖析 1.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2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 “受不了” “换

2、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答案 转“我”为“你” , “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 ,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技法透视散文取材广泛,联想丰富,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真心真情的艺术流露,一根主线贯串全篇,主题明确而集中。散文的表达方式自由灵活。在一篇作品中,叙述、描写、抒情、议论都可以使用。设问方式1(2017全国卷)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2(2015上海高考)本文是抒情散文,第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3分析某段落或全文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并

3、举例。4鉴赏文中某段文字特定的表达方式。5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解题思路熟悉散文主要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1叙述的人称2描写33抒情和议论答题模板具体的表达方式名称列举文章内容结合表达方式具体作用和文章内容分析。针对练习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苦瓜况味秦勇不知何时起,城里的人一到周末便往郊外跑,一家人,或是约几个朋友,去到乡下的农家乐,吃一顿刚采回的蔬菜、池塘里的清水鱼。若是到立夏,农家小院里、地坝边、菜地里,几根木棍或竹竿搭成的篱笆,绿油油地挂满了瓜果。除丝瓜、黄瓜外,不时会看到一根一根青翠欲滴的苦瓜,掩映在篱笆墙的绿荫里。仔细打量,苦瓜长在藤蔓上

4、,藤蔓上星星点点地开着黄色的小花,次第垂挂着大大小小的苦瓜。那苦瓜,生生的,翠翠的,沾着露水,泛着绿光,但它不像丝瓜那样光滑,周身疙疙4瘩瘩,隆起许多卵形的凹凸小包,像癞蛤蟆其貌不扬,但也玲珑修长,翠得剔透。叫上农家乐的老板,从藤上摘下几根鲜嫩的苦瓜,切成月牙状的小块,用蒜泥、姜丝、细葱、辣椒面、香油等作料,腌上一盘生拌苦瓜,夹上一筷子,嚼上一小口,脆脆的,苦苦的,但又夹着一丝甘甜、一缕清香,回味无穷。苦瓜熟的季节,和朋友一起去喝夜啤酒,要么我请客,要么朋友请客,总是离不开点上一个菜,那便是凉拌苦瓜,并且要特别给老板交代:“一定要生拌啰,不能焯水哈,整麻辣点!”凉拌苦瓜,要鲜瓜生拌,老了不行,

5、放久了不行;要现腌现吃,太熟不行,味浅不行,还得配上一盘用花椒粉、胡椒粉、辣椒面、味精、盐巴等味料配制的“干麻辣” ,吃上一盘再一盘,让人大快朵颐。有几家夜市很有名气,例如川江号子、田三嫂、藩寻味、泉潭屿、鱼老大、何大姐这些夜店或在滨江路,或在闹市区,或在广场旁,或在路边小巷,有的以活色生香的凉菜出名,有的以清淡可口的菜豆花出名,有的以香辣细嫩的烤鱼出名,有的以清醇新鲜的生啤酒出名,各有一群粉丝,各有独特的味道。夜幕降临,新月初升,这些夜店已是人头汹涌,觥筹交错,欢声笑语此起彼落,整得不亦乐乎,热闹到凌晨一两点方才打烊收摊,夜的喧嚣才得以宁静。城小,时间一长,这些店老板见到我,就知道我喜欢点那

6、生拌苦瓜,不用再提醒,老板就会给拌菜的服务员吼两声:“生拌啰,不焯水,麻辣味!”我会心一笑,感受着城里人那少有的默契和温馨。于是开心地喝起酒来,偶尔也是折腾到凌晨,其他的顾客都已散去,酒瘾未尽的朋友喊一声再开一瓶啤酒,坐在板凳上不住耷头打瞌睡的老板倏地跑过来,笑眯眯地询问:“老师,还要点儿啥子?”那一刻,我感受那老板多像一根苦瓜,天天熬到深夜,以菜为生,解人之馋,那么苦,那么累,仍满脸笑容,不把自己的苦感染给客人。苦瓜也是,以己之躯,为人之餐,或清炒鸡蛋,或爆炒肉丝,或炖排骨,不论与什么食材同炒同煮,总是独揽苦味, “不传己苦与他物” ,真是“杂他物煮之,他物弗苦,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焉”

7、叫它“君子菜”,也算名副其实。其实,生活中有着苦瓜情怀的人很多,微笑的空姐、哨卡的士兵、值夜的护士、城市的清洁工,还有全天下的父母,何尝不是苦着自己、想着他人?我曾阅读肖复兴的散文苦瓜 ,当读到“母亲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到厨房去将青嫩的苦瓜切成丝,再掂起炒锅亲手将它炒熟,端上自家的餐桌了” ,心里总是一阵酸楚。母亲,怕是人世间最苦最苦的“瓜”了。有一次,我在下班的路上,遇见一个挑着提篮卖菜的婆婆,她佝偻着身子,蹒跚地走着,篮里还有几个被人挑剩的苦瓜,表皮也蔫了,我叫住老人,买下了剩余的苦瓜,有一根很老了,一半已褪成红褐色。我打算拿回家掏出籽来,来年春天种在阳台的花盆里,说不定会吃上自己种的苦瓜。回

8、到家,用刀剖开苦瓜,里面露出殷红的瓜瓤和瓜子,真叫人惊奇,捏几颗放进嘴里,抿了抿,舌尖一丝淡淡的酸甜。看来,这一生清苦、外表平平的5苦瓜,貌癞而不悲,才美而不露,静静地咀嚼苦的寂寞,不以苦悲,却以苦留香,瓜熟蒂落,便是苦尽甘来时。苦瓜是最苦的,也是最有味的。(选自散文选刊下半月2015 年第 4 期,有删改)1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为下文苦瓜的出现作了铺垫,苦瓜新鲜、味美是作者必点的菜,不仅作者喜欢吃苦瓜,城里人也都喜欢周末去乡下的农家乐吃苦瓜。B作者详细交代凉拌苦瓜的选材、方法, “要鲜瓜生拌还得配上一盘用花椒粉、胡椒粉”是为了表现这样

9、做后的苦瓜味美,让人大快朵颐。C之所以叫苦瓜“君子菜” ,是因为它不论与什么食材同炒同煮,总是独揽苦味, “不传己苦与他物” ,这种可贵的品质正与君子的品质非常相似。D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切。能以小见大,因事及理,由平凡普通、其貌不扬的苦瓜联系到现实人生,悟出瓜熟蒂落,便是苦尽甘来时的深刻道理。答案 A解析 “城里人也都喜欢周末去乡下的农家乐吃苦瓜”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城里人去农家乐“吃一顿刚采回的蔬菜、池塘里的清水鱼” ,可见并非都为吃苦瓜。2.文中第三段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采用细节描写(铺陈)的手法。形象细致地描绘出苦瓜的外形特征,使人如见其物。真实地

10、再现了生拌苦瓜的过程及品味时特别享受的情景。(意思接近即可)解析 抓住关键句“那苦瓜,生生的,翠翠的,沾着露水,泛着绿光” ,明晓苦瓜的特征的同时,也明白其运用了细节描写。另外抓住“夹上一筷子,嚼上一小口,脆脆的,苦苦的,但又夹着一丝甘甜、一缕清香,回味无穷” ,可看出“我”享受生拌苦瓜的苦味。3为什么说“苦瓜是最苦的,也是最有味的”?请简要分析。答: 答案 苦瓜虽苦,但作者品尝到的苦瓜夹着一丝甘甜、一缕清香,令人回味无穷。苦瓜自苦不以苦人,有君子之德,就像生活中许多有着苦瓜情怀的人一样,给别人的永远是满脸笑容,不把自己的苦感染给别人。苦瓜一生清苦、外表平平,貌癞而不悲,才美而不露,静静地咀嚼

11、苦的寂寞,不以苦悲,却以苦留香。 解析 解读这句话的内涵,重在解读“最苦” “最有味” 。 “最苦” “最有味”重在解读苦中有一丝甘甜。然后抓住苦瓜的外表及内涵来影射人生,重在写人生不以苦悲,以乐观向上来享受人生。6微点突破二 鉴赏表现手法(2016北京高考)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我第一次看老腔演出,是前两三年的事。朋友跟我说老腔如何如何,我却很难产生惊诧之类的反应。因为尽管我在关中地区生活了几十年,却从来没听说过老腔这个剧种,可见其影响的宽窄了。开幕演出前的等待中,作曲家赵季平也来了,打过招呼握过手,他在我旁边落座。屁股刚挨着椅子,他忽然站起,匆匆离席赶到舞台左

12、侧的台下,和蹲在那儿的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的老汉握手拍肩,异常热乎,又与白发白眉老汉周围的一群人逐个握手问好,想必是打过交道的熟人了。我在入座时也看见了白发白眉老汉和他跟前的十多个人,一眼就能看出他们都是地道的关中乡村人,也就能想到他们是某个剧种的民间演出班社,也未太注意。赵季平重新归位坐定,便很郑重地对我介绍说,这是华阴县的老腔演出班社,老腔是很了不得的一种唱法,尤其是那个白眉老汉老腔能得到赵季平的赏识,我对老腔便刮目相看了。再看白发白眉老汉,安静地在台角下坐着,我突然生出神秘感来。轮到老腔登台了。大约八九个演员刚一从舞台左边走出来,台下观众便响起一阵哄笑声。我也忍不住笑了。笑声是由他们上台的举

13、动引发的。他们一只手抱着各自的乐器,另一只手提着一只小木凳,木凳有方形有条形的,还有一位肩头架着一条可以坐两三个人的长条板凳。这些家什在关中乡村每一家农户的院子里、锅灶间都是常见的必备之物,却被他们提着扛着登上了西安的大戏台。他们没有任何舞台动作,用如同在村巷或自家院子里随意走动的脚步,走到戏台中心,各自选一个位置,放下条凳或方凳坐下来,开始调试各自的琴弦。锣鼓敲响,间以两声喇叭嘶鸣,板胡、二胡和月琴便合奏起来,似无太多特点。而当另一位抱着月琴的中年汉子开口刚唱了两句,台下观众便爆出掌声;白毛老汉也是刚刚接唱了两声,那掌声又骤然爆响,有人接连用关中土语高声喝彩, “美得很!” “太斩劲了!”我

14、也是这种感受,也拍着手,只是没喊出来。他们遵照事先的演出安排,唱了两段折子戏,几乎掌声连着掌声,喝彩连着喝彩,无疑成为演出的一个高潮。然而,令人惊讶的一幕出现了,站在最后的一位穿着粗布对门襟的半大老汉扛着长条板凳走到台前,左手拎起长凳一头,另一头支在舞台上,用右手握着的一块木砖,随着乐器的节奏和演员的合唱连续敲击长条板凳。任谁也意料不及的这种举动,竟然把台下的掌声和叫好声震哑了,出现了鸦雀无声的静场。短暂的静默之后,掌声和欢呼声骤然爆响,经久不息我在这腔调里沉迷且陷入遐想,这是发自雄浑的关中大地深处的声响,抑或是渭水波浪的涛声,也像是骤雨拍击无边秋禾的啸响,亦不无知时节的好雨润泽秦川初春返青麦

15、苗的细近于无的柔声,甚至让我想到柴烟弥漫的村巷里牛哞马叫的声音我能想到的这些语言,似乎还是难以表述老腔撼人胸腑的神韵;听来酣畅淋漓,久久7难以平复,我却生出相见恨晚的不无懊丧自责的心绪。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老腔,此前却从未听说过,也就缺失了老腔旋律的熏陶,设想心底如若有老腔的旋律不时响动,肯定会影响到我对关中乡村生活的感受和体味,也会影响到笔下文字的色调和质地。后来,有作家朋友看过老腔的演出,不无遗憾地对我说过这样的话,你的小说白鹿原是写关中大地的,要是有一笔老腔的画面就好了。我却想到,不单是一笔或几笔画面,而是在整个叙述的文字里如果有老腔的气韵弥漫直到后来小说白鹿原改编成话剧,导演林兆华在其中

16、加入了老腔的演唱,让我有了一种释然的感觉。从此老腔借助话剧白鹿原登上了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舞台。后来还想再听老腔,却难得如愿。不过两年之后,我竟然在中山音乐堂再次过足了老腔的瘾。那天,无论白毛老汉,还是其他演员,都是尽兴尽情完全投入地演唱,把老腔的独特魅力发挥到最好的程度,台下观众一阵强过一阵的掌声,当属一种心灵的应和。纯正的关中东府地方的发音,观众能听懂多少内容可想而知,何以会有如此强烈的呼应和感染力?我想到的是旋律,一种发自久远时空的绝响,又饱含着关中大地深厚的神韵,把当代人潜存在心灵底层的那一根尚未被各种或高雅或通俗的音律所淹没的神经撞响了,这几乎是本能地呼应着这种堪为大美的民间原生形态的心灵旋律。我在那一刻颇为感慨,他们无论秦腔或老腔原本就这么唱着,也许从宋代就唱着,无论元、明、清,以至民国到解放,直到现在,一直在乡野在村舍在庙会就这样唱着,直到今晚,在中山音乐堂演唱。我想和台上的乡党拉开更大的距离,便从前排座位离开,在剧场最后找到一个空位,远距离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