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5362090 上传时间:2018-06-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生物大二轮复习第01部分专题06生物与环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学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对接高考专题对接高考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重视实例分析的生物与环境题1(2017全国卷)假设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种群呈 S 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率随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禽,则应在种群数量合适时开始捕获,下列四个种群数量中合适的是( )A甲点对应的种群数量B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C丙点对应的种群数量D丁点对应的种群数量解析: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种家畜,则需要让该种家畜种群数量保持在K/2 水平,这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没有达到K/2,丁超过K/2,选择丁点可以使每次捕获后,家畜种群数量降低到K/2,保持最大增长速率,故选 D。答

2、案:D2(2017全国卷)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 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 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 错误。答案:B3(2016全国卷)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

3、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_。(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2是_。(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解析:(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2)由于冻原生态系统中的温度较低,不利于土壤中微生物(分解者)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所以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3)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一般不超过 45 个,不会很长。答案:(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

4、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本题型基础性较强,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结合某个具体的食物链(网)或某个具体的生态系统,考查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生态农业所利用的原理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2)某些跨模块的试题可结合细胞的代谢等知识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3)以实验的形式考查常见的全球性污染问题。某地大力发展农家乐,构建旅游与生态并举的生态农业。池塘养鱼供游客垂钓,水稻长势喜人,农民正忙着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_,它们在

5、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_密切相关。(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_。(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稻田生态系统中要不断施加氮肥,主要原因是_。(4)下图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J/(m2d)。请分析回答:3图中由草食动物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除包含其尸体残骸中的能量外,还包含_的能量。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_。(5)随着规模扩大,游客增多,有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但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_。解析:(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池塘中的藻类属于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它们在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具有分层现象,这种

6、现象与不同水域深度的光照强度密切相关。(2)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农民除草、治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进而流向人类。(3)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由于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不断减少,需及时施加氮肥以补充。(4)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来自残枝败叶、遗体残骸和排泄物。该生态系统中第二、三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27290165)(2 26572027290165)100%11.4%。(5)轻度污染并未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1)生产者 光照强度 (2)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水稻 (3)稻田中的氮元素随农产品输出不断

7、减少,需及时补充 (4)肉食动物的粪便 11.4%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图表示甲、乙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积累的有机物在植物和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表格表示在甲生态系统中将某绿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其余的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 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请回答下列问题: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下 CO2吸收量(mg/h)1.001.752.503.153.753.503.00黑暗中 CO2释放量(mg/h)0.500.751.251.752.253.003.50(1)甲、乙两个生态系统中,_可能表示热带雨林

8、,因为_。(2)在甲生态系统中使用农药预防森林害虫,若农药施用不当,会引起土壤污染,不易分解的农药可通过食物链发生生物富集作用,并且_越高的生物体内往往积累越多。4(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_。土壤缺水可导致植物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使光合作用受到影响,中间产物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会_。(4)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中_的活性实现的。(5)根据表中的数据绘制出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总量与温度关系的曲线。该曲线说明_。解析:(1)乙可能表示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比较强,积累在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低。(2)食物链是物质循环的渠道,因此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

9、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渠道。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3)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叶绿体。土壤缺水可导致植物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使二氧化碳的固定受到影响,中间产物三碳化合物的含量降低。(4)温度主要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5)该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 CO2总量为光照下植物吸收 CO2量与黑暗中释放 CO2量之和,根据数据绘制出曲线,由曲线图可知,该植物在该条件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强。答案:(1)乙 热带雨林温度高,分解者活动比较强,积累在土壤中的有机物比例低(合理即可) (2)营

10、养级 (3)叶绿体 降低 (4)酶 (5)如下图 该植物在该条件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合理即可)某城市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改善周围的环境,将过去围湖造田、填河铺路的区域还湖、还河,增加了城市周边的湖泊、河流等湿地生态系统的面积,生态环境有望得到明显改善。生物兴趣小组对部分湿地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生态系统调研活动,请回答下列调研中的有关问题:(1)在上述城市改造过程中,农田等生态系统变成了湿地生态系统,其中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_。(2)研究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时,由于蚯蚓等小动物活动能力强,人们常用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3)图 1 为所调研的某人工湿

11、地群落中物种的配置状况示意图,这种配置对种群生存的意义是提高对_等环境资源的利用率。5图 1(4)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图 2),但未能完整地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请写出图 2 中缺少的过程:_(用图 2 中的物质、字母和箭头表示)。图 2(5)完善后的图 2 中的一条食物链是_。该食物链上相邻物种的某些个体行为与种群特征给对方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具有调节生物的_的作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6)为了改善水系景观,近年来有计划地清除多种野生植物,扩大荷花等几种观赏植物的种植面积。通过对“改善”前后的跟踪调查发现,湿地生态系统消除少量城市生活废水污染的能力明显减弱了,

12、其主要原因是_。解析:(1)在植被条件未被彻底破坏的土壤上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土壤小动物较小,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活动范围较大,不能用样方法调查。因此,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丰富度。(3)影响水生植物生长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光照。(4)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生物都能通过呼吸作用向无机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5)图示中 D 为生产者,A 和 C 为消费者,B 为动植物的遗体残骸、排泄物,E 为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形成;食物链从生产者开始,到最高级消费者结束。(6)生物多样性降低,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稳定性)减弱。答案:(1)次生演替 (2)取样器 (3)阳光 (4)DCO2

13、 (5)DAC 种间关系 (6)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或稳定性)减弱这一题型在高考中,多以跨章节的综合题的形式出现。应对这类题目的前提是在复习中打破章节的限制:一是遵循“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挖掘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成分、营养结构)与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内在联系,理解和利用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基本原理解释或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一步分析结构和功能与稳定性(生态平衡)的关系;二是要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与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细胞呼吸、6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细胞代谢知识相联系,建立宏观和微观的知识体系。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都属于能量金字塔的同一营养级B稳定的生态系统如没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也能维持稳定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来说都是有利的D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一旦被破坏后恢复起来越容易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食物链的起点,处于第一营养级,都处于能量金字塔的最底层,属于同一营养级;稳定的生态系统需要有能量的输入,才能维持稳定;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对所有捕食者来说不一定都是有利的;一个越不容易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一旦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