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34198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1八(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社会主义基本制 度在中国的确立 从新民主主义向 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历史 和人民的选择 有中国特点的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 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全面确立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开始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完 成和社

2、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 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 期。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建国前夕,中共中央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是社 会主义经济领导之下的经济体系。新社会的主要矛盾 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两个阶级斗争,是社会主义 与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分析了新民主 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论述了从农业国转变 为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任务 及其主要途径,实际上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2、中共中央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分析二、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开始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际步骤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新中国成立

3、后的最初三年,在着重完成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的同时,社会主义革命 的任务实际上也开始实行了,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 营经济的领导地位;第二、开始将资本主义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 道;第三、引导个体农民在土地改革后逐步走上互 助合作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凝固不 变的、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本身具有 过渡性,处在很深刻的变动之中。2、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认识的深入第二节 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 人民的选择 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一、工业化的任务和发展道路 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进行经济

4、建设,首先要把中国从一个落 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实现国 家的工业化。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 时,中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仍然是很低的。从 1953年开始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建设的中心环节 ,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工业化 建设从此大规模的开展起来。1、提出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根据苏联的经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 文化落后的国家来说,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国家工业化是最好的选择。近代以来的历 史表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在中国是走 不通的。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通过走资本 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已经失去。为 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中国必须走社会主

5、义 道路。2、选择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中共中央在1952年底开始酝酿并于 1953年正式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规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 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 现国家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相对来说比 较强大,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第二、资本主义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 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它对国家和国营经济有很大 的依赖性,不可避免的要向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向

6、发展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 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第四、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2、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国内外条件第三节 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道路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坐在全国的全面确立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 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 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 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 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在提出有系统地进行社会

7、主义改造的1953年,新 中国即开始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改造是 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任务进行的。二、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1、农业合作化任务的提出土地改革后,一方面农村的生产迅速发 展了,另一方面农村中的贫富分化也开始了 。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决 定,应立即采取积极领导的方针,教育、推 动和帮助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这样,土 改后,互助组很快就在农村中相当普遍地发 展起来。2、农业合作化的基本方针第五、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第一、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

8、后机 械化的道路。第二、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积极性。第三、坚持自愿、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 步推广的方法。第四、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3、农业合作化的发展和基本完成1955年7月31日,毛泽东作了关于农业 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 本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的总结,阐明了农业合作 化的基本道路、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并对农 业合作化同机械化、社会改革同技术改革的关 系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1955年夏季以后,农 业合作化运动加速发展,出现了农业合作化高 潮。到1956年底,农业合作化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要 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 过于简单划一

9、,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 一些问题。尽管如此,农业合作化在 总体上是成功的,是中国历史上一次 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进步。 4、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在推进手工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 产党采取的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手工业合作化的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 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 合作社,步骤是从供销入手,由小到大,由 低到高,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生产改造 。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的实施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1、经过国家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 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企 业,并对民族资

10、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 义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会主义过渡 的必经之路。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用各种形式 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 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初期,着重发展的是加工 订货,经销代销等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1954 年,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2、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的设想。中共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 的决议中指出:我们对于资产阶级,第一是用赎 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政策,第二是给予他们必要的 工作安排,第三是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在实 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时候,国家为资本家安排了工 作,许

11、多人担任了一定的领导职务。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坐在全国的全面确立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 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中国全面地建立起来。这是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 制的一场伟大变革,它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 进了作用。它为中国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 础,开辟了道路。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社 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 ,就是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国 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奋斗,而社会主 义制度的全面确立,正是为推进中国的工业化、现 代化事业,为中国以后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