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水韵青海湖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33201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庄水韵青海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周庄水韵青海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周庄水韵青海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周庄水韵青海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周庄水韵青海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庄水韵青海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庄水韵青海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周庄水韵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单元教学目标】1. 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2. 四篇游记的写作方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3. 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4. 四篇游记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的语言质朴,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节奏舒缓,有的节奏急促,要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学重点】1. 继续学习游记的特点。2. 学习游记的不同写作方法及不同风格的语言。3. 体味领悟游记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学习过程】周庄水韵课文说明:一. 本文开头三段,叙述周庄水乡留给人们的总体印象。河水、波光、倒影、石桥、小舟。行人,古雅幽美,充满

2、诗情画意。 “这样的景象,大概只有在威尼斯才能见到。 ”这是对周庄水乡整体的高度评价。二.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去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 , “天下着小雨” ,春雨濛濛,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 。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 “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 “水墨画”与“版画” ,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

3、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 ,而且有“声” ,更为动人。第三次游周庄,虽也是春天,却是晚上,而且正值举办旅游节。景色和情调与上两次不同,充满了节日的欢乐气氛。作者“坐船夜游,仿佛进入了梦境” 。这一夜的景象,使作者感到如梦幻、如童话一样神奇美妙。写第三次游周庄,由岸上写到河中,写河中景物先写河中倒映的光带,再写河中张灯结彩的花船,写船上传来的丝竹管弦之声,有条有理。写第二次游周庄时,听到流水声“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 ,而此时却真的在河面上聆听到江南丝竹管弦声了。先虚后实,前后照应,意境都很优美。文中写小船划到古镇的尽头,以幽静暗淡的环境,衬

4、托出镇上节日的礼花及倒映在水中七彩斑斓、摇曳生辉的光带,将节日周庄的夜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听到从古镇四面八方传来惊喜的欢呼声,渲染了周庄水乡节日欢乐的气氛。作者巧妙地将古镇水乡悠久的历史和欢乐、五彩缤纷的现实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三. 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表现了古镇水乡在改革开放之后充满生机,反映了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且具有对外开放意识。四. 文中运用了不少生动而贴切的比喻,使所状之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文中语言清新优美,与所描写的水乡景物十分融洽。五. 作者多次游周庄水乡,这正表明了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住了作者。有些景点,单凭一次游览,浮光掠影,

5、感受肤浅,难以领悟其奥妙、体会其神韵。一次,两次,三次,仔细观赏,细细品味,才能多角度地领悟其境界之妙处。故而本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水乡,感受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文章之详略,也就自然形成了。【教学步骤】1. 弄清游踪:巴东三峡一文是按时间、空间顺序来记叙,记叙了游历的全过程;而本文记叙的对象、空间虽相同,但是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2. 赏析文章记叙和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第一次:“仲春”,“天下着小雨” 水墨画 雨雾朦胧 第二次:“冬天” 小雪后的景 版 画(视觉、听觉)雪后初霁 第三次:“春夜” 正值旅游节 欢乐图 惊喜欢呼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课文说明:

6、梦幻是神奇、美丽的,而青海湖的醉人之美,就如同梦境般奇妙。所以文题中用“梦幻般”来形容青海湖,虽虚犹实,使读者感受到青海湖诱人的魅力。课文自始至终把“梦幻”与对青海湖的描写结合起来,使全文内容联系自然,结构显得紧密。课文开头写作者在前往青海湖途中“各种各样扑朔迷离的关于高原的梦” ,反映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憧憬。接着写原以为只会在梦境中出现的美好景物,现在却呈现在眼前,令作者惊喜交加。文中多次将现实联系梦境,如:“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这梦一般的传说,梦一般的景色啊!”作者以美妙的梦境来烘托现实,表现出

7、青海湖的幽美可爱。课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写青海湖的美丽、富饶、可爱。一. 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文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湖水之蓝。首先,直接用赞美的语言描写,如:“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青海湖的蓝,蓝得纯净,蓝得深湛,也蓝得温柔恬雅。 ”其次,将湖水的蓝与“海洋” “天空”的蓝作对比。再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湖水之蓝描绘得晶莹可爱,如“蓝锦缎似的” ,像“尚未凝固的玻璃浆液,又像是白种人的小姑娘那水灵灵、蓝晶晶的眸子” 。此外,还从蒙语藏语的音译,从青海湖所处的地理位置,从科学角度来说明湖水蓝得出奇的原因。二. 写环境清新幽静,无比优美。雨后,晴空,凉爽的空气,碧绿的草滩

8、,金灿灿的油菜花,悠闲的牦牛,连绵起伏的山峦,这样幽美的环境如诗如画,令作者及读者“在美中陶醉” 。文中还适当地引用神话传说,更为画卷似的环境增添了神奇迷人的色彩。三. 写鸟岛之神奇及鱼之丰富。文中分析了鸟岛形成的客观历史原因,气候适宜,鱼类丰富,正是鸟类生存、繁衍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写鸟,突出了色彩、品种之繁多,聚集地之广阔,云集之鸟不计其数。写鱼,用“满湖” “成群结队”来形容,足见其数量之多。写了夏季与冬天的情景,尤其写冬季冰上取鱼,不仅说明鱼之丰富,而且也显得有趣。文中最后写希望青海湖为更多游人所赏识,但又担心美丽的青海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则从环境保护的侧面表现出作者对青海湖的珍爱。

9、文中对“大兵”司机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却表现了这位外冷内热、不善言辞的向导,也是非常欣赏这儿的美景的。 “青海湖到了,下车看看吧!”司机虽是“轻轻地说” ,句末却用了一个感叹号(!) 。意在言外,希望作者仔细地观赏这里的美景。【教学步骤】一. 把握住本文的情感线索及观察顺序。文中以“梦幻”作为线索贯串全文。从开头关于高原的梦,到扑进如梦幻般的现实,再到梦想未来如何保护青海湖的美丽的现实。虚中有实、虚实结合,采用了“定点观察”的方法,如“由近到远” “由上到下”等。二. 本文将青海湖描绘得非常美丽,可着重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用词及修辞手法。三. 本文语言特色鲜明,用叠字颇多,表达效果也非同凡响

10、。1. 用“绿茵茵” “黄灿灿” ,不仅突出草滩黄绿相间、色彩艳丽、引人注目,而且表现出青海湖畔一片充满蓬勃生气的景象。2. 用“水灵灵” “蓝晶晶”的眸子来比喻湖面上的涟漪,十分贴切生动。 “蓝晶晶” ,指蓝得发亮,恰当地表现了湖水的色彩。 “水灵灵” ,富有动感,活灵活现,也正符合水面波动的情景。句中运用这两个词语,使湖水显得更娇美可爱。3. “甜丝丝” “凉爽爽” ,这里不只是身体的感觉,而且也是心理感受,表达了作者心情舒畅,心旷神怡,有甜蜜之感。4. 句中的“金灿灿” “红艳艳” ,表现出鱼的黄与红的色彩,鲜艳灿烂,光彩夺目。5. 湖水蓝得“醉人” ,用“醉人”表达了观赏者的心态,已陶

11、醉其间,同时也表现出湖水蓝得可爱、迷人。 “纯正” “深沉” ,表现出湖水蓝的程度,浓浓的,毫无杂色。【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各组词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5 分)凝望 斑斓 谛听 深湛B玲珑 迷离 娴熟 脍炙人口C喧嚣 如诉如泣 摇曳 潸然泪下D眩目 稍纵即逝 伟岸 横空出世2.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5 分)A浣妆:梳洗打扮。B难以捉摸:容易猜测、预料。C得天独厚: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D风风火火:形容急急忙忙,冒冒失失的样子。3. 选出下列几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 (5 分)A肃穆 苍桑 晶莹 稍纵即逝B璀璨 安谧 魅力 油然而生C潸然 深湛 斑斓 世

12、外桃园D娴熟 繁衔 黑黝黝 超尘脱凡4. 根据所给的解释写出相应的词语或成语。(1)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多。 ( )(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 )(3)独具特殊优越的条件。 ( )(4)各走各的道路。 ( )5. 给出解释:浣妆: 。浣, 。斑斓: 。漾动: 。眩目: 。相看两不厌: 。语出 诗 万般: 。张灯结彩: 。瞬息万变: 。二. 课内阅读:(一)我曾经三次到周庄,每次都乘船游镇,然而每一次留下的印象都不一样。第一次到周庄,正是仲春,天下着小雨,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打着伞坐船游览,看到的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

13、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滩滩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是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1. 文中第一句的作用是 。2. 文中线索是 。3. 第一次

14、印象不深,是因为 。4. 第二次游周庄,先从 觉写周庄的 。后从 觉写周庄的 。这样多角度描写周庄的美丽。 5. 作者两次游周庄后“为什么还三游周庄?原因是 。6. 仿画线一句,以“风声”为题写一句话。 (2 分)(二)再顺眼望去,在水天相连的地方,是一道尚未退却的乌云,它翻滚着,好似奔腾的骏马。再往上,就是那雨后所特有的万里晴空了。这淡蓝色的苍穹一直伸展到我的身后,垂向一片碧绿的草滩,草滩上伫立着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而我的脚下,银色公路像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一幅多美的画卷啊!而这其中的一切,又都浸透了黎明的生气,浸透了晨雨的滋润,显得这么清新,这么幽静。那晶莹的雨珠隐隐约约地

15、闪露在草丛中、花瓣里、湖面上,以及山峦顶端和空气的分子之间,轻轻地吸一口空气,甜丝丝的,凉爽爽的。我几乎醉了,想跑,怕破坏这画卷的安谧;想喊,又怕惊动这画卷的宁静。我看着不远处那位年轻的司机,他仍旧那么肃穆,默默地望着不远处的一个地方,丝毫没有交流感情的意思。而草滩上那几头漫步的牦牛,更是分外的悠闲。我只有独自默默地伫立着,任大脑在美中陶醉,任心潮在美中起伏。是啊!我不曾领略过如此醉人的美,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那梦境的继续?1. 从观察的角度看,可以看出上文描写的景物的空间顺序是 。2. 本文描写景物的先后顺序是 。3. 文中划线词的表达作用是 。4. 文中写牦牛的分外悠闲的漫步,其作用是 。这种写法是 。5. 文中第段的作用是 。【试题答案】一. 1. 2. 3. 4. ()瞬息万变()若有若无()得天独厚()分道扬镳 5. 略二. (一)1. 领起下文 2. 时间先后3. 当时周庄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只能打伞坐船游览 4. 视,色彩;听,水声5. 周庄景色情韵深深吸引了作者。6. 略(二)1. 由上到下。2. 空气,草滩,牦牛 3. 既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