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辩证唯物论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32637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0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专题一辩证唯物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辩证唯物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专题一:辩证唯物论专题一:辩证唯物论一、高考考点一、高考考点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观的 (2)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3) 物质与意识 哲学的基本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4)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 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从实际出发,反对主观主义 二、 知识体系:知识体系: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基本问题:谁决定谁可知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 历史唯物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辩证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物质与意识 的辩证关系的辩证关系客观规律性与客观规律性与 主观能动性的主观能动性的 辩证关系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意识对物质具 有能动作用有能动作用能正确反映物质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正确意识,树立正确意识, 克服错误意识克服错误意识规律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性不能被创造和消灭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良好的精神状态按规律办事 实事求是正确发 挥主观 能动性结合前提基础利用规律 可以认识定意识物质决2三、三、重点难点分析: (一)物质

3、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概括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具体形态则是物质 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具有客观实在性,而且还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哲学上的物质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消灭、改变,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可以被创造、消灭、改 变。 联系: 哲学上的物质是对各种物质具体形态共同本质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没有物质的具体形态就没有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只能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之中,千差万别的物质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 现。 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是

4、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物质的几个重要特点 物质具有客观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物质的惟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即从万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唯一的本质属性。(注意与物质根本属性的区别) 物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物质的内涵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即“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外延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物质具体形态。 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 (矛盾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核心;实践观点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整个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客

5、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物质的; 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反映。 方法论要求: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与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2、意识(1)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地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 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根源于物质,其内容归根 到底都来自于

6、客观事物,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正确的意识、错误的意识、人的具体感觉和抽象思维、人们对过去、现状、未来的认识都是人 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3)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的表现(4)形成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的主观原因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反映;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意识都是正确的。其原因是: 客观方面原因:最根本的是指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特别是受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 约。立场不同 主观方面的原因: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 知识构成不同 此外,还有人们的文化修养、心理情绪等,也会对同一客观事物有不同的反映。

7、 (5)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含义:不同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反作用 意识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原理:意识反作用具有两重性原理: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 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们的活动 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 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意识反作用的两重性与认识、理论反作用的两重性是相通的) 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科技意识、改革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居安思 危的忧患意识、节约资源意识

8、、环境保护意识、精神文明建设、以德治国、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 向、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 如何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正确的估计;既不夸大,也不低估。 意识必须正确,这是前提。 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以实践为基本途径(意识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 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依赖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地反映事 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

9、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 阻碍事物的发展。 注意:要正确认识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要正确认识物质决定作用和意识能动作用之间的关系。 第一,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物质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承认前 者就要承认后者,反之亦然。否则,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泥潭。 第二,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等量齐观。物质决定作用 是前提、基础,是第一位的;而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决定作用的制约,是第二位的。 (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

10、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 2主观和客观的含义A)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 B) 还突出地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 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指导 使用 作用于 引起 意识 人的实践 一种物质的东西 另一种物质的东西 物质 具体形态的变化3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法规条文、路线、方针、政策、 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则是主观的东西。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l)理论依据: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

11、人脑中的反映。 (2)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 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3)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要从联系的、变化发展的、具体的、全面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与历史的统一。 了解国情,立足国情(我国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要从群众的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 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 注意: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注意: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2、(1)为什么要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要符合客观,就应当做到。 它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所谓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地(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 的实际。 (即坚持从客观具体实际出发,这是坚持唯物论) (3)所谓主观与客观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符合当时的实际(变化了的实际) 。即坚持从 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这是坚持辩证法) (4)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主观和客观相脱离是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在认识上的根本区别。知识整合:知识整合:(三)、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客观规律 (1)规律概念规律是事物 运动过程

13、中: 注意:规律与规则、规定、法律条文的关系 区别 1)含义不同 2)性质不同 规则、规定、法律条文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改、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第二性的;规 律则不能被制定、修改和废除,它是客观的,是第一性的。 联系 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2)规律的客观性如何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根源于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历来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焦点。 规律的客观性表明,人们在实际活动中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 (3)按客观规律办事 规律是客观的,人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违背规律,就要受到惩罚。 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

14、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统一的。 ) 2、主观能动性 (1)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 (2)它包括相互联系着的三个方面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的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 我们通常所说的“想” (认识) 。 第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 们所说的“做” (实践) 。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 等(精神状态) 。 (3)为什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

15、动性? 客观因素:客观条件、客观规律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 实际条件出发。 主观因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力、方法、身心健康程度等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一系列的主观因素的制约: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不断积累正确的主 观因素。 3、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 (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必要条件。 (3)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而不是 本身固有的 主观强加的 而不是 本质的 现象的 联系 而不是

16、 必然的 偶然的第一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 第二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第三,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第四,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人们能认识并利用规律。4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 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 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客观条件制约着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程度和深度规律的客观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制约和限制以规律为指导以条件为基础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关于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的含义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 是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