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32551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优课堂·2016高考生物一轮配套课件:6.1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总复习生物 高考总复习生物 第18课时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高考总复习生物 一、肺炎双球菌转转化实验实验1格里菲思体内转化实验(1)材料:_型 (有毒)和 _型肺炎双球菌、小鼠。(2)原理:_型细菌使小鼠患败血病而死亡。S R S 高考总复习生物 (3)过程(4)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_”。 转化因子 高考总复习生物 判一判 (1)格里菲思实验结果没有具体证明哪一种物质是遗传物质( )【答案】【解析】只提出“转化因子”,未证明什么是遗传物质。(2)S型细菌和动物肝脏都能合成多糖( )【答案】【解析】S型细菌的荚膜成分为多糖。(3)(d)组死亡的

2、小鼠中提取到的细菌全部是S型细菌( )【答案】【解析】绝大多数为R型细菌,少数为S型细菌。高考总复习生物 2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1)原理:对S型细菌的成分提取、分离、鉴定,并与 _混合培养,以观察各成分的作用。(2)过程(3)结论:_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转化因子,是遗传物质。R型活细菌 DNA 高考总复习生物 拓展提升 如何辨析培养基中R型和S型细细菌?(1)制作装片,显显微观观察是否有荚荚膜结结构。(2)培养形成菌落培养基中两种细细菌不断增殖形成菌落的形态态、大小、颜颜色可以区分肉眼即可辨别别。高考总复习生物 二、噬菌体侵染细细菌的实验实验1原理:T2噬菌体以自己

3、的_为模板,利用_体内的物质合成自身组成物质而实现增殖。2方法:_,用_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_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NA。DNA 细菌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35S 32P 高考总复习生物 3材料:T2噬菌体DNA 头部 蛋白质 寄生 大肠杆 菌不能高考总复习生物 4过程:5结论:在噬菌体中,保证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_,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外壳 高 子代 噬菌体低 未检测 到蛋白质外壳 低 子代 噬菌体高 检测到DNA 高考总复习生物 比一比 与艾弗里实验比较,两者共同的实验设计思路是什么?_【答案】设法把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开,单独地直接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高考

4、总复习生物 练一练 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高考总复习生物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 P,表中对结果的预测最可能发生的是( )【答案】D选项放射性SP A全部无全部32S全部31PB全部有全部35S多数32P,少数31PC少数有全部32S少数32P,多数31PD全部有全部35S少数32P,多数31P高考总复习生物 1教材第42页中第一段:当时人们认为蛋白质是遗传物质的理由:蛋白质结构、功能多样性;与性状关系密切; 氨基酸不同排列组合可以贮存大量遗传信息。(2010江苏卷,4改编)2教材第43页中图32 和教材第44页中图3

5、3 ,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3教材第45页中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图解及相关文字信息。高考总复习生物 【答案】DNA RNA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DNA 蛋白质 DNA RNA 高考总复习生物 【典例引领】1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考点54 实验实验 技能提升肺炎双球菌转转化实验实验实验组号 接种菌型加入S型菌物质培养皿长菌情况 R蛋白质R型 R荚膜多糖R型 RDNAR型、S型 RDNA(经 DNA酶处理)R型高考总复习生物 A.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 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C 和 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D 说明DNA是主要

6、的遗传物质【答案】C【解析】1944年艾弗里和同事的实验表明,只有加入S型细菌的DNA,R型细菌才能转化为S型细菌,DNA是转化因子,而蛋白质、荚膜多糖等物质不是转化因子,但不能说明荚膜多糖有酶活性,故A、B错误。可组成对照实验,由实验结果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可知: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实验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故D错误。高考总复习生物 排雷 (1)明确转转化因子(格里菲思提出)和遗传遗传 物质质的关系(艾弗里证实证实 两者是相同物质质)。(2)两个结论结论 :DNA是遗传遗传 物质质和DNA是主要的遗传遗传 物质质,证证据来源不同。(3)对对照原则则:在格里菲思的实验实验 中,分别别

7、用活的S型和R型细细菌注射小鼠形成对对照,用加热杀热杀 死的S型细细菌单单独注射和与R型活细细菌混合培养形成对对照。在艾弗里的体外转转化实验实验 中,DNA、蛋白质质、多糖等物质质之间间形成对对照,而DNA与DNA酶处处理产产物之间间也形成对对照。高考总复习生物 【考点剖析】肺炎双球菌体内和体外转化实验的比较体内转化实验体外转化实验 实验者格里菲思艾弗里及其同事 培养细菌用小鼠(体内)用培养基(体外)实验结论 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S型细菌的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联系(1)所用材料相同,都是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 (2)两实验都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高考总复习生物 注意

8、 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只提出“S型细菌体内有转化因子”,并没有具体证明哪种物质是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格里菲思实验第四组小鼠体内分离出的细菌和艾弗里S型菌的DNAR型活菌培养基上生存的细菌都是R型和S型都有,但是R型多。高考总复习生物 高考总复习生物 【对位训练】1格里菲思和艾弗里所进行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实了( ) DNA是遗传物质 RNA是遗传物质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蛋白质和多糖不是遗传物质 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 在转化过程中,S型细菌的DNA可能进入了R型细菌的细胞A B C D 【答案】A高考总复习生物 【典例引领】 2关于“噬菌体侵染细

9、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别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35S和放射性同位素32P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分别用35S和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进行长时间的保温培养C用35S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沉淀物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D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考点55 实验实验 技能提升噬菌体侵染细细菌的实验实验高考总复习生物 【答案】C【解析】噬菌体营寄生生活,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需用含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培养才能使噬菌体带上放射性标记,A项错误;实验中保温时间不能过长,若保温时间太长则可能使一些含32P的子代噬菌体释放

10、出来,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导致上清液中检测到32P,B项错误;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理论上应存在于上清液中,但可能因搅拌不充分,部分噬菌体仍吸附在细菌表面而存在于沉淀物中,C项正确;本实验可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但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缺少蛋白质进入细菌细胞的对照实验,D项错误。高考总复习生物 排雷 保温的目的保证证增殖(相应应酶活性)顺顺利进进行。提醒:保温时间时间 既不能过长过长 也不能过过短。搅搅拌的目的将蛋白质质外壳与大肠肠杆菌(含子代噬菌体)分开。提醒:搅搅拌要充分,否则则会影响实验结实验结 果。离心利用蛋白质质外壳和大肠肠杆菌密度不同,将两者分离开。高考总复习生

11、物 【考点剖析】1实验思路及方法S是蛋白质特有的元素,P几乎都存在于噬菌体DNA分子中,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地单独观察它们的作用。2侵染特点及过程(1)进入细菌体内的是噬菌体的DNA,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不起作用。(2)噬菌体侵染细菌要经过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五个过程。高考总复习生物 注意 T2噬菌体增殖场所是大肠杆菌细胞内,除噬菌体的DNA作模板起指导作用外,其余的原料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ATP和相关酶全由大肠杆菌提供。高考总复习生物 3结果及分析注意 必须分两组分别标记进行实验,不能同时对噬菌体既 标记35S又标记32P。 该

12、实验不能标记C、H、O、N这些DNA和蛋白质共有的元素。分组结果结果分析 对比实验(相 互对照)含32P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含35S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高考总复习生物 4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提醒 (1)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2P和35S的存在部位:(2)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为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其作用不能证明。 (3)该实验可同时证明: DNA分子具有相对稳定性; DNA能 自我复制,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DNA能控制蛋白质 的生

13、物合成。但不能证明DNA分子产生可遗传的变异。高考总复习生物 拓展提升 (1)少量放射性出现的原因:用32P标记实验时,上清液中也有一定放射性的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含量升高。用35S标记实验时,沉淀物中出现少量放射性的原因: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量的放射性。高考总复习生物 (2)肺

14、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实验设计思路和设计原则对照原则是相同的,但所用技术手段(物质提纯与分离技术和同位素标记技术)、实验材料、实验结论(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方面)都是不相同的。高考总复习生物 【对位训练】2.赫尔希与蔡斯用32P标记标记 T2,噬菌体与无标记标记 的细细菌培养液混合,一段时间时间 后经过搅经过搅 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与此有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32P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可能带带少量放射性B.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时间过长 ,会导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升高C.本实验实验 的目的是单单独研究DNA在遗传遗传 中的作用D.本实验说实验说 明蛋白

15、质质不是T2噬菌体的遗传遗传 物质质【答案】D高考总复习生物 【典例引领】3某同学分离纯化了甲、乙两种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重新组合为“杂合”噬菌体,然后分别感染大肠杆菌,并对子代噬菌体的表现型作出预测,见表。其中预测正确的是( )A.1、 3B 1、 4C 2、 3D 2、 4【答案】B考点56 提升分析推断能力生物的遗传遗传 物质质“杂合”噬菌体的组 成实验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序号 子代表现型 甲的DNA乙的蛋白 质1与甲种一致 2与乙种一致 乙的DNA甲的蛋白 质3与甲种一致 4与乙种一致高考总复习生物 【解析】以DNA为遗传物质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体外,DNA注入细菌中,指导合成相应噬菌体的蛋白质。因此当甲种DNA乙种蛋白质的重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子代表现为甲种噬菌体的性状;当乙种DNA甲种蛋白质的重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其子代应表现为乙的性状。高考总复习生物 排雷 如图图,病毒甲、乙为为两种不同的植物病毒,经经重建后形成“杂杂种病毒丙”,用病毒丙侵染植物细细胞,在植物细细胞内增殖后产产生的新一代病毒既非甲也非丙而是乙,图图示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