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1]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0747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鱼我所欲也[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鱼我所欲也[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鱼我所欲也[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鱼我所欲也[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鱼我所欲也练习题答案 命题人:王显磊 20091211 一、原文填空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2、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 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 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 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 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 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 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

3、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 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 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 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 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 ;他们所厌恶的,有比 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 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 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

4、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 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 (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 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 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二、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 告子上 , 孟子现存七篇,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 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 、 大学 、

5、 中庸合为“四书” , 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不合理的取得,此处指“苟且取得” (2)故患有所不辟也 担心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想要 比 (4)贤者能勿丧耳 有道德的人 丢失 (5)乞人不屑也 因轻视而看不起 (6)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指优厚的俸禄 钟:古代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7)万钟于我何加焉 有什么益处 (8)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侍奉 (9)是亦不可以已乎 停止 (10)此之谓失其本心 天性、天良 (11)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呼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 踢 (12)一箪食,一豆羹 古代食器,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

6、其他的食品 (13)所恶有甚于死者 讨厌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通 避 躲避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通 德 与 通 欤 语气词 (4)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 原先,从前 五、原文填空 (1)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身而取义者也。 (2)以“鱼”与“熊掌”比喻引出中心论点的句子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为什么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所欲有甚于生者。 (4)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一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句

7、子是: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 有甚于死者。 (5)强调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强调“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的句子是:一箪食, 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六、问答题 1、什么是“义”? 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也。 ”他认为自己做了坏事感到羞耻,别人做了坏事感到厌恶,这 就是义;义是有道德的君子所必须遵循的正路。一般指公正的道理或正义的行动。 2、孟子是怎样提出和论证他的主张的? 把生命比做鱼,把义比做熊掌,在二者不可得兼的情况下,用舍鱼而取熊掌设喻,由此及 彼,由浅入深,自然引出“舍生取义”的主张。 3、第一段分几层论

8、述? 第一层: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用比喻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第二层:生亦我所欲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用生与死进行对比论证为什么要舍 生取义。 (指出人间有比生更宝贵的东西,就是义,也有比死更可怕的东西,就是不义。 ) 第三层: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贤者能勿丧耳。激励众人,此心人皆有之。 4、 “一箪食乞人不屑也”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化用的成语是什么? 举例论证,嗟来之食 5、用这“一箪食乞人不屑也”一生动的事例的目的是为了证明什么? “一箪食,一豆羹”看似微不足道,但却关乎生死。如果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即使是无人认 识的路人和贫贱的乞丐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说明“把恶有甚于死者”即义

9、重于生。 6、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与“一箪食,一豆羹” “进行对比,从正反两方面印证了“舍生取义” 。 7、孟子在文中赞扬了哪些人?批判了解哪些人? 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批判了那些苟且偷生、贪图享受、见利忘义的人。 8、 “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 ,联系上文来看,指的是什 么?下文中与此相呼应的一个词是什么?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指的是“向善之心” 。与下文中相呼应的词是“本心” 。这反映了孟子的性善说。 9、如何看待“非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义”字是一种充塞天地之间的正气,无处不有,但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大多数人 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到。 10、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而本文却提出了“舍生而取义”的观点,你是如何看待这一 观点的? 生命确实是可贵的,但是义是人生的基石,是人生的根本与准则,每个人都应该勇敢 的追求正义,当生与义发生冲突时,懦夫会退缩,大丈夫应该勇敢的舍生取义。 11、现在很多人讲究哥们之间的义气,中学生也是如此。在学习本文之后,我们应该如何 重新理解“义”的含义?能见义勇为,为他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可以牺牲小我,时刻为他人着想,关键时刻 哪些是牺牲自己,这才是“义” 。而很多人包括现在中学生所谓的义是带有自私倾

11、向的江湖 义气,是极其狭隘的。生于忧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死于安乐练习题(答案)练习题(答案)命题人:胡欣 2009-12-7一、请在横线上补充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文学常识本文选自 孟子 告子下 ,作者 孟子 ,名 轲 ,字 子舆 。是 儒 家学派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

12、,后世常孔孟并称,尊其为“亚圣” ,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散文家。他的 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附“四书”: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含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田间,田地) 2管夷吾举于士 (举用,选拔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因此)(责任,使命) 4空乏其身 (资财缺乏,即贫困 )5行拂乱其所为( 违背 ) 6 动心忍性(使心惊动 )7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增加 ) 8.人恒过( 常 )( 过失 ) 9.衡于虑(通“横”,梗塞,指不顺 ) 10.而后作(作为,奋起 ) 11.征于色( 表现 ) 12

13、.而后喻( 了解 )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指国内 )(拂,通“弼”,辅弼 )1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指国外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增加。2困于心,衡于虑 通“横”,梗塞,指不顺。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五、翻译下列句子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加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加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往往会导致灭亡。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所以,上

14、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六、用原文回答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2一个人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3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5、。4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准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5 “苦其心志苦其心志”指思想磨砺,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指生活磨砺, “行拂乱其行拂乱其所为所为”指行为磨砺。七、根据课文回答问题。1把本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大意。第一部分(第第一部分(第 12 段)段) ,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第第二部分(第 3 段)段) ,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无忧患意识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论述人处于困境才能奋发,无忧患意识则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第三部分(第第三部分(第 4 段)段) ,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突出。,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点独成一段,鲜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