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30398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之丘火葬场桢文彦(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命的极致生命的极致桢文彦(Famihiko Maki)在日本和欧美都有大量作品,但是无论在哪里,他的建筑都非常重视空间的层序变化和精微细致的细部处理,强调建筑空间的意向与人性化,并展现日本禅宗美学的优雅精炼。桢文彦的目标是文雅和得体,同时要真正易读,并具有某种氛围或“魅力”。所以他始终贯彻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透过其雅致兼具趣味的作品来表达其包容性的精神。风之丘火葬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桢文彦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被委托设计的作品多为小学、住宅等,现在年纪大了,委托的设计案则多是教堂、火葬场。”当时这番话引起了全

2、场的笑声。但是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不免让人感慨。总觉得一个建筑师到了这个年龄,无论是在人生的感悟上还是对作品的把握上,都应该达到了一种豁达和坦荡的境界。而这种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怀体现在教堂和火葬场等这类精神性建筑上,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一、概况一、概况桢文彦作品风之丘火葬场建成于 1997 年 2 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 33316 平方米,建筑面积 2514 平方米。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座有着 7 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

3、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有人曾说,这里的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图 1、图 2)。图图 1 风之丘火葬藏全貌风之丘火葬藏全貌图图 2 风之丘火葬藏平面风之丘火葬藏平面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在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瞻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

4、厅让家属在各种仪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每个建筑空间的特点决定了光线的进入方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选择。二、空间二、空间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图 3)。建筑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静。生与死的纠缠在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图图 3 谦逊平和的体型谦逊平和的体型“静”是一种境界,无论表现在建筑师的思想,还是他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事实上,风之丘火葬场里不同的空间,功能不同,形态和材料也各异,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它们都表达了

5、不同形式的“静”。葬礼厅葬礼厅是“静”的,一种在肃穆、庄重气氛下的沉静沉静。入口处被特别处理,穿过黑色木条做成的小格子推拉门后,进入一个门道,“进门”的过程被拉长,预示了空间的过渡(图 4)。葬礼厅是一个内向的空间,只有少量的光线散漫地进入。两片墙被架空离地,通过缝隙可以看见墙外平静的水面。室外的景致和光线通过水面反射进来,增加了葬礼室内气氛的迷离,产生一种超然的感觉(图 5)。主要建筑材料是砖,一种古老而又强调触感的材料,在这里的运用恰到好处的配合了庄严的气氛。图图 4 葬礼厅入口葬礼厅入口图图 5 葬礼厅的悬空墙葬礼厅的悬空墙休息厅休息厅是“静”的,一种轻舒胸臆、云淡风轻的宁静宁静。大面积

6、的透明玻璃窗引进了室外广阔而优美的景致,使家属从悲痛的心情中得到缓解和平伏。室内大量使用温暖的木材,光线漫射于室内,墙面也引进了柔和的弧线。每一个小节点都不遗余力地追求精致和简朴,一切无谓的装饰都被舍去。休息厅的空间是外向的、明亮的、温暖的(图 6)。图图 6 宁静的休息厅宁静的休息厅火葬厅火葬厅是“静”的,一种生命极致处寂灭超脱的寂静寂静。主要材料是清水混凝土,一种最素净的材料。为了减轻混凝土的冰冷,木模板上清晰的木纹被细心地保留了。所有的火葬室都围绕着一个开放的水庭布置(图 7)。水庭的运用在这里恰到好处。水不是死水,有一个引水管不断有流水潺潺流出,达到“于有声处见无声”的效果。火葬厅也不

7、是完全封闭的,有两面是玻璃墙,面向水庭。平静的水面加上微微的涟漪正好与火葬厅的幽暗和寂静形成反差,一线之差,两种感受。本是矛盾的两方在这里很协调的得到互补,皆因它们所表达的内涵是一样的寂灭、虚空、超脱。图图 7 火葬厅与水庭火葬厅与水庭三、连接三、连接人们常说,体验桢文彦的建筑就是去接触他的作品中展现出来的那种独特的空间密度。的确,三个空间不同气氛的精确处理和营造,体现了一个大师举重若轻的气度和从容。除此之外,空间之间的连接和过渡也很耐人寻味。葬礼厅和休息室之间葬礼厅和休息室之间是一条半开敞的连廊,一边是沉重的混凝土墙,一边是四根廊柱,外面是开阔的自然景致,正前方是深邃的葬礼厅入口。墙提供了倚

8、靠感,而开阔的景观缓释了沉重,在这条走廊上缓步前进的同时,完成了参加葬礼的心理准备(图 8)。图图 8 葬礼厅与休息室之间的连廊葬礼厅与休息室之间的连廊休息厅和火葬厅之间休息厅和火葬厅之间是一个小交通厅,有小踏步的楼梯和平缓的坡道。地板的材料延续了休息厅的暖色木地板,而墙面的材料则与火葬厅一致。在光线的安排上,这里有窗户,却用混凝土隔栅细细过滤外来的光线;也有天光,却经过多次的折射才进入室内。这样处理的效果是,这个小交通厅的光线强度介于休息厅和火葬厅之间,暗示了一种空间的过渡(图 9)。图图 9 休息室与火葬厅之间的小交通厅休息室与火葬厅之间的小交通厅火葬厅和门廊之间火葬厅和门廊之间是一个小门

9、厅。门厅的本身很简单,只是一个“空房子”,四壁和屋顶的混凝土也同样细致地保留了木模板的木纹。顶上开一个天窗,天窗伸下一根小立柱。然而整个空间的焦点也正在这个天窗和立柱上。空间本身并不黑暗,所以天窗投下的光线形状并不太清晰,但是光线本身很明确。在这里,天窗让空间呼吸起来,压抑的心情得到放松。至于那根在天光里显得尤其突出的立柱有没有一些宗教上的考虑,这里无从考究。然而它的效果却是显著的,它使整个空间的中心和意蕴得到加强(图 10)。图图 10 火葬厅与门廊之间的小门厅火葬厅与门廊之间的小门厅门廊门廊本身也是一个过渡空间,连接门厅和入口。它的形制大体和葬礼厅外的门廊一样,一边是墙,一边是景观。不同的

10、是,廊柱从混凝土柱变成了更温情的钢柱,景观也只是一个小庭院,而不是广阔的自然景观。而且从门厅走到入口的这段路是有坡度的,缓缓的往上走。这一切,完成了一个从内向到外向、从压抑到舒解、从幽暗到敞亮、从悲伤到释然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图 11)。图图 11 门廊门廊不同空间特质的处理、空间之间的连接和过渡,这是风之丘火葬场最闪光的地方。事实上,虽然这是一个火葬场,但却是一个为活人建的建筑。所以,大到空间的组织和安排,小到每一个细节,无不时时处处站在家属的位置,考虑每一个阶段心理的变化,营造不同的气氛,令陪伴的家属达到精神上的抚慰,并令人感受到死亡是庄严、安详、宁静的。四、细部四、细部桢文彦的建筑特色之一

11、就是精确细致的细节,他非常重视传统建筑所具有的材料本质及其微妙的变化,自然地流露出日本传统文化中清淡、凝缩、拙朴的美感。在风之丘火葬场里的每一面混凝土墙都不厌其烦地保留了细细的木模板木纹,就是这方面很好的明证。整个建筑没有暴露一根横梁,所有柱子,无论是混凝土柱还是钢柱都直接与混凝土顶板相撞。结点采用最简洁的形式,优雅而精致,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入口处的钢栅栏(图 12)、休息厅里的楼梯(图 13)、所有的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图 14)等等细部,都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图图 1212 入口处的钢栅栏入口处的钢栅栏图图 1313 休息厅里的楼梯休息厅里的楼梯图图 1414 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

12、黑色木条小格子推拉门五、内外关系五、内外关系在空间的组织和室内外的关系处理上,除了桢文彦一贯对庭院惯用的手法外,明显留有东方思想影响的痕迹。在风之丘火葬场里,有一个满栽植物的前院前院(图 15)、一个水庭水庭(图 16),加上休息厅外半开敞的庭院庭院(图 17),一共是三个院落。桢文彦非常注重室内外空间的交流和对话,即使连最封闭的葬礼厅,也有两片墙不落地,通过水面的反射取得室外的景观。这自然缘于深受日本传统庭院空间的影响。传统日本庭院的审美观建立在禅宗哲学基础上,追求一种“空”、“虚”、“无”的境界,内涵丰富,品质清雅,往往构成建筑空间的核心部分。像火葬厅中的水庭就具有一种静止的时空特征,表达

13、出一种无序的永恒性。虽然材料和技术均已与传统不一样,但还是继承了传统中时空关系的静止性与审美追求的抽象性,通过对意境的追求使人们仍能体味到传统里一些最精髓的意味。图图 15 前院前院图图 16 水庭水庭图图 17 休息室庭院休息室庭院六、感受六、感受建筑除了本体以外,究竟能表现多少东西?能反映多少东西?能影响多少东西?这是象征主义和结构主义之争,我在这里不想过多评论。但是平心而论,风之丘火葬场在空间气氛的营造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建筑赋予了空间生命和感情。潜心阅读了风之丘火葬场大半个月,渐渐也陷进建筑所营造的那种氛围里,四周一片寂静,只有耳边轻轻的风声。这个建筑在外形上与我们熟识的桢文彦风格似有不同,但是内里那种平和静谧的特征和泰然自若的姿态是一贯的。也许桢文彦只想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体验,或者只是他在建筑上的追求。但是无法否认,风之丘火葬场的确达到了一种“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宽云散水流去,寂然天地宽”的境界。参考资料:参考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