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30190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70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7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十三五”时期是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省全面创新改革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成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根据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制定四川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一、发展基础和发展态势(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科技创新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按照“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支撑引领、全面小康”的总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四大工程”,全面

2、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水平、区域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1.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 “十二五”期间,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加强,科技进步水平、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了稳步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稳步增长。 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287 万人,科技活动人员 33 万人,比“十一五”末增长 21% ;每万名就业人员2中研发人员数量达 25 人年/ 万人。 拥有两院院士 61 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1909 人;省“” 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595人。科技创新机构加快发展。 拥有各类科技开发机构

3、 1856 个,其中企业科技机构 1142 家,分别比“十一五” 末增长 21% 和 22% 。有国家及省重点实验室 117 个,国家及省工程实验室 83 个,国家及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62 个。 转化医学、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大型低速风洞等 3 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布局我省建设。创新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工程,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2707 家,比“十一五”末增长 1. 3 倍;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 1623 家,国家及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116 家。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 R R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达到 96. 7 亿元。2. 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十二五”期间,

4、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程,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取得积极进展,纳米膜层制备、复合材料工艺集成等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汶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等成果获国3家科技进步一等奖,8 万吨大型模锻压机研制成功,北斗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三代核电技术成功走出国门,高速列车轨道桥梁动力相互作用安全评估关键技术的突破为我国高铁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登记科技成果 8155 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 400 余项。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 5 项,国

5、家技术发明奖 2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 142 项,获奖总数居西部第一。 省级科技奖励1276 项。 专利申请 40. 0 万项,授权 22. 9 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2. 2 万件,授权 2. 7 万件,位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重点领域保持优势地位。 在电子信息领域,军工电子、集成电路、信息安全等产业领跑全国。 在重大装备领域,发电装备研制生产总容量居世界第一,重型燃气轮机研发制造居国内领先。 在航空航天领域,航空发动机和飞机研发、设计、制造具有国内领先优势。 在新材料领域,钒钛、稀土、石墨烯等方面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取得重大成效。 在核技术领域,具有研发、成套设计、制造、核燃料等方面完整的配

6、套能力,核电装备占全国市场 50% 。 在生物技术领域,生物育种、口腔医学、生物治疗、可诱导生物材料等居全国领先水平。 在中医药领域,针灸、中药以及糖尿病重症胰腺炎的中医药防治等居全国领先水平。国际科技合作成效显著。 建设了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 53 个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初步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或填补国内空白的4合作研究成果。 加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机构协同的国际科技合作,形成了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渠道全面推进、多形式相互促进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3. 区域创新格局不断优化。 “十二五”期间,实施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工程,进一步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共

7、同体,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区域。重点区域创新协同发展。 成都高新区获批西部首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绵阳科技城获批比照执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纳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序列;德阳在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高端成长性产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产业发展上成效显著;国家级攀西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启动,推进了钒钛、稀土、石墨等特色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着力打造世界级钒钛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稀土研发制造中心;川南高新区创新集聚发展态势进一步显现;川东北创新驱动新兴增长区、川西北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区建设顺利推进。科技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新增 5 个国家高新区,全省拥有国家和省级

8、高新区 11 个、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56 个、农业科技园102 个、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15 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53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78 个,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 6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8 个。4. 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 “十二五”期间,我省聚焦体制机制的关键问题和环节,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充分激发了全5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兴起。 建成各类孵化器 565 家,孵化面积超过 880 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 7000 家以上,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 700 余场,新增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3 万家以上。 聚集风投机构 300 家,风险投资规模近

9、 1000 亿元。科技体制专项改革系统推进。 组织实施了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激励科技人员创业、军民融合发展等 3 个专项改革,7 家试点单位创新创业科技人员超过 720 人,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 72 家,离岗转化科技成果超过 200 项。5. 科技创新支撑转型发展取得成效。 “十二五”期间,实施产业创新牵引升级工程,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作用凸显,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50% 。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 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初步建立了成果转化信息服务、技术转移、分析测试、区域服务、工程化、孵化及金融服务等 7 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组织实施专项 15个、重大成果转化项目 1500 项,

10、累计带动实现产值 12000 亿元,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重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平台 100 家以上;全省登记技术交易合同 5. 8 万项、实现交易额 880 亿元,是“十一五”交易额的 3. 8 倍。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 展。 实 施 四 川 省 战 略 性 新 兴 产 品“十二五”培育发展规划,遴选培育战略新兴产品 702 个,集成资源,分层次培育,重点突破,实现产值 4500 亿元,引领和支撑了我6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我省成为首批国家科技服务业创新发展试点省,2015 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3000 亿元。 2015 年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 15000 亿元,占规模以上

11、工业的 27. 9% ,比“十一五”末提高 7. 0 个百分点。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构建提升了生猪、水稻、肉鸡等 20个四川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链,研发、示范高效安全生产配套技术400 余项,有力支撑了我省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种业科技创新总体水平居国内前列,水稻、玉米、小麦等部分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育成农畜新品种 400 余个,居全国省区第一,品种质量显著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持续加快,农畜新品种累计推广分别达到2. 1 亿亩以上和 3000 万头(只)以上,年均新增产值 10 亿元以上。全省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 96%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9% 。科技服务民生取得新成效。

12、 创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6个,建成国家生物医药孵化基地、国家综合性新药研究开发大平台等一批国家级研发平台。 艾滋病防治科技惠民试点示范、大骨节病综合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效。 培育了川贝母、川芎等中药材大品种 6 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个抗癌药物“盐酸伊立替康注射液”获得英国药监局上市批件,自主研发的康柏西普注射液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融合蛋白国际通用名的国产药物。(二)发展态势。 “十三五”期间,我省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的7机遇与要求。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趋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一些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突破正在开辟新前沿新方向,

13、一些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几乎所有领域,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重大技术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机器人和智能制造技术相互融合步伐加快。 国际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科技合作重点围绕全球共同挑战,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将显著改变创新生态,优秀科技人才成为竞相争夺的焦点。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我国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战略窗口期和机遇期。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新形势。 我国科技事业快速发展,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战略高技

14、术等关系国家安全和综合国力竞争的众多领域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在许多领域实现了由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处在“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关键阶段。 新常态下,推动经济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依靠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发展新动能,使创新成为“创新、协8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之首、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

15、、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我省科技工作面临新要求。 目前,我省经济发展在新常态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六个基本特征”,经济增长进入规模质量同步提升期、工业化城镇化处于加速期、多点多极发展进入整体跃升期、发展动力转换到了关键期、产业转型升级进入持续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既面临不少严峻挑战,又面临许多重大机遇,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推动产业升级的需求看,我省目前工业结构调整任务繁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严重,面临不

16、升级则迅速萎缩的现实压力。 要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逐步走向精细化、高端化,提升产业供给质量,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到经济总量大、经济结构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需求看,我省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必须依靠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着力寻找未来发展新动能。 要突出高9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依靠创新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集中精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大力培育创新产品,以新兴先导型服务业为重点引领现代服务业发展,开辟发展新空间,使经济增长新引擎进一步形成。从推动科技经济结合看,目前我省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大力提高,区域创新资源配置不平衡,军工科技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创新环境还须完善,创新人才动力活力没有得到充分释放,科技与经济结合仍不够紧密等问题依然存在。 同时,国家实施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