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9466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2005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2004828(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重庆一中高 2005 级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04/8/28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两部分,共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 42 分)一 (18 分,每小题 3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相同的一组是( )A溪流 明晰 独辟蹊径 熙来攘往B媲美 纰漏 疲于奔命 蚍蜉撼树C酌情 戳穿 擢发难数 濯濯童山D缜密 嗔怪 瞋目而视 瞠目结舌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糜费 望风披靡 羁縻 靡计不施B委曲 曲突徙薪 屈膝 理屈词穷C惶恐 张皇失措 装潢 彷徨不安D潦草 眼花瞭乱 嘹亮 星火燎原3依此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 )当你走出雄关,进入大漠,你很可能将亲眼目睹飞沙走石的奇观,天地间那一片风沙 的景象让你不得不为之而折服。那种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行为,有悖于社会道义,为所有具备一定社会公德的人所 ,理应受到应有的惩罚。历史事实表明, 在封建社会里,信奉儒家思想的封建统治阶级如何把小说视为“小道”“末技”,并加以歧视和摧残, 古典小说还是不断发展着,前进着, 结出了丰硕的成果。A弥漫 不耻 无论/但/而且 B迷漫 不齿 不管/-/并C弥漫 不齿 虽然/但/并 D迷漫 不耻 尽管/-/而且 4下列各句中加点熟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A凡事暂时成功就沾沾自喜,甚至瞻前顾后,裹足不前,这种行为最终会导致失败。所以

3、,战胜失败,首先要正视成功,避免得意忘形现象。 B生活中,假如每个人都能做到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的事业每天都会取得进步,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愈加美好。C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应因材施教,以“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去做工作,这样才会取得实质性的教育效果。 D一年一度的退伍工作眼看就要开始了,王海入了党,还当选为连队模范,可最后究竟离不离开军营以及工作如何安排真还“八字没一撇”。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似浪花,点火即可燃烧,故又称之为“固体瓦斯”。B人们为什么偏爱竹?有一种解释是:“为植物中最

4、高尚之品,虚心,直节”, (三希堂竹谱序 )即所谓“未曾出土便有节,纵使凌云仍虚心”。C吴健雄在美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就如他的老友、著名建筑师贝聿铭说的那样, “中国人还是中国人,只是有了世界的眼光”。D一方面是旅游线路老化、接待能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游客口味不一、经济承受能力不同:这是我国开放欧洲旅游面临的两大难题。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古老的智慧、经典的知识尽管难以具有实际的功效,但它有着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改变气质、滋养人生的价值同样不可小视。B实践证明,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对保护珍贵的物种资源、维持良好的生态系统和减缓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C巴以双方在

5、民族仇恨的驱使下,虽然经过国际社会多次调解,紧张的局势不但没有得到缓和,反而愈演愈烈,让人一时难见和平的曙光。D在第 18 届世界宇航员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宇航员的目光聚焦于中国,以极度关切的神情关视着“神州五号”飞船的首次太空飞行。二 (12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0 题。中国的两河文明近几十年来,在长江流域发现了不少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的考古遗址。于是,有人借用一个老词儿,称中国的上古历史是又一个“两河文明”。中国的“两河”,比原来常说的“两河”,即西亚的幼发拉底河与度格里斯河,要长大得多,两岸也辽阔得多。中国的“两河文明”需另有个说法。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

6、斯河历史上有苏美尔等古老文明发祥,两河合力浇灌,养育出灿烂成就。两条河流在人文发展上有明显的“一体化”特点。中国的黄河、长江,在养育早期文明方面,很难说一体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不同,是两大类各自成长的原始文化,互不统属。即使到了铜器时代,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人文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楚。最早何时共尊一个王权,还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不过显而易见的一点是,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在中国早期国家阶段,所知力量最大的王权,即夏朝和商朝,都在黄河流域。黄河流域的夏王权势力是否曾到达长江流域,历史学家对此多抱怀疑态度。商朝的势力到没到长江,本来也

7、是否定的人多,赞成的人少,但是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提供了一些有利于赞成派的观点,问题开始变得有趣。首先是 1974 年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的发现,各种铜器、陶器的风格与郑州商朝都城遗址的相同。根据这些实物证据推测,很可能是黄河流域商朝的一支贵族率人来到这里筑城定居。如果这位贵族不是偶然来到这里,而是履行商王的一项部署,那么我们可以说黄河流域商朝的王权到了长江。不过,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政治意义,必须有更实际的经济、军事或信仰的说明,才站得住。无端的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在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犹如惊人重笔勾勒出长江流域的铜器文明,最有名的当属江西新干大洋洲、四川广汉三星

8、堆遗址。在考虑盘龙城商朝据点的战略意义时,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在长江中游的发现尤其值得注意,它可能提示着北方早期王权凯觎长江的一个重要原因。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不成商朝,商王朝对于铜矿资源的控制一定不吝代价。所以一些考古学家推测,盘龙城商朝据点与控制长江中游的铜矿可能有关系。经济的需求(铜矿)导致政治行为(诸侯据点) ,在理论上没有问题,在史实上也很有可能,也许黄河与长江的政治结合就是这样开始的。7联系全文,下列对“另有个说法”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的两河文明在人文发展史早期“一体化”的特点不明显。B与西亚两河文明比较,中国两河文明“一体化”的过程显得艰难

9、得多,也伟大得多。C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文化上互相统属,政治上共尊一个王权。 D中国的两河流域不像西亚的两河流域那样,合力浇灌,共同养育出灿烂的文化成就。8下列对“黄河、长江的统一比西亚那两河的统一要难得多,也伟大得多”的原因分析,最全面也最准确的一组是( )(1)中国两河流域辽阔宽广。 (2)当时国力还不够强大(3)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各自成长,各成体系。(4)邻地扩张在商代是不应存在的 (5)中国两河之间相距遥远。(6)统一不仅要有政治上的需求,而且还要有经济上的需求。A(1) (3) (5) B(3) (4) (6) C(1) (3) (4) (6) D(2)

10、 (3) (4) (5)9下列可作为两河“共尊一个王权”的最重要证据的一项是( )A商王朝曾派人率部到盘龙城筑城建立据点。B在湖北黄陂发现的盘龙城据点有重要战略意义。C长江流域不断有铜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发现。D长江中游地区发现了一批商周时代的铜矿遗址。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两河”要比西亚的“两河”长大、广阔得多,因此,中国的“两河文明”要比西亚的“两河文明”灿烂得多,伟大得多。B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可见,中国的古代文化没有出现过“一体化”。C到目前为止,在长江流域只发现了商朝据点遗址和一批商周时期的铜矿遗址,这说

11、明北方王朝对长江流域的控制不会早于商代。D以文明特征而论,没有铜器就不成商朝。四川广汉三星堆铜器文明遗址的发现,说明商朝的政治势力已经控制了四川广汉。三 (15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选段,完成 11-14 题。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到彭城,疽发病死。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12、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1)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2)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未有义帝亡,而增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於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之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

13、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宋朝苏轼范增论 注:(1)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 207 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途中,宋义畏缩不前,羽杀之。(2)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1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悄悄地B项羽疑范增

14、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渐渐C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 当时候D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浅陋,没有见识 12下列句中加点字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增之去善矣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B当于是去耶?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C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D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兰亭集序 )13作者确认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B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C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D (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14下面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

15、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以易中的话为论据,暗示范增若能见微知著的话,他早就该离项羽而去了。B文中引诗中的话意在证明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项羽性格也是在变化之中的C作者将范增的命运与义帝的存亡联系起来,认为项羽怀疑范增与此相关,而与陈平的离间并没有根本和必然的联系。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反复设想推测,多方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第卷(主观题 共 105 分)四(18 分)15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的三小题。 (8 分)(甲)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吏苛难之,因以金,乃舍之。公谓吏曰:“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汝因遣之。 ”吏大怒,而以嗣公为明察。将下面两句翻译成现

16、代汉语(1)关吏苛难之,因以金,乃舍之。(2)某时有客过而所,与汝金,汝因遣之。(乙)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擗,然后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3)这则寓言有什么寓意?请简要概括。16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6 分)渡湘江 (杜审言)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注:杜审言,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祖父,仕途失意。(1)诗歌鉴赏要做到知人论世,这样方可解其“真义”。请根据相关信息推测本诗创作的背景,并概括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2) “今春花鸟作边愁”这一诗句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评析其艺术效果。杜甫春望中有一联也用了此种手法,请写出该联诗句。17.补写出下面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两小题) (4 分)(1) ,志在千里; ,壮心不已。 (曹操龟神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