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8591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4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调查报告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接受教育问题(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问题分析(一)问题分析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中存在以下问题:1.1.心理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农民工子女心理比较脆弱,难以融入班集体的学习和生活,出现的心理适应问题比较多。2.2.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态度的问题他们普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很多人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想法。3.3.学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学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他们普遍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较差,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能认真听讲,爱讲话,好动。4.4.学习的内容问题学习的内容问题教材的内容安排不利于他们的学习,导致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较多。5.5.学习条件(基础)

2、问题学习条件(基础)问题他们普遍学习基础较差,难以跟上正常的教学节奏;他们的家庭条件较差,难以提供正常的学习条件。6.6.教师教学的问题教师教学的问题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教师教学在难度、速度等方面超过他们的接受能力,导致他们不适应学校学习。7.7.外部环境问题外部环境问题 进城务工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环境较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二)原因分析(二)原因分析1.1.心理适应问题心理适应问题(1)生活环境的改变的影响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由比较封闭和落后的农村来到城市,他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适应这个变化了的生活环境需要一定的时间,有时候这个

3、适应过程是很艰难的,由此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生活。(2)频繁的转学的影响由于农民工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他们生活的地点也很不稳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转学很频繁,他们刚刚适应一个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又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他们普遍缺乏一种归宿感,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常此以往容易导致他们心理冷漠,不愿与他人和同学交往,因此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3)与父母缺乏交流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基本上每天劳动的时间超过 12 小时, 他们天不亮就要起床去工作,天黑了才能回家,每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回到家里忙于家务和休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另外他们和子女

4、有着明显的代沟,子女关心的他们不理解,子女对他们的管教觉得厌烦,他们和子女的交流很少。2.2.学习态度的问题学习态度的问题(1)学生学习态度普遍较差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小学阶段大多就读于私立小学,这类学校办学条件普遍很差,校舍和教学设施非常简陋,教师流动性很强,但是教学任务很重,普遍采取教师包班制,一般人都不愿去私立小学任教,因此教师的文化水平普遍很差,大多只有小学或初中水平,教师只求不出大的事故就可以,对于学生学习和习惯、态度的培养关注不多,因此学生学习态度较差,不知道自己学习的目的,厌学比较严重。(2)农民工对子女的要求较低农民工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他们通常认为自己凭力气或手艺就可以在社会

5、上混饭吃,孩子学得怎么样无所谓,初中三年关在学校里长身体,初中毕业就去打工,再说现在大学毕业生多如牛毛,读了大学又能怎么样?最终还不是在外面打工!3.3.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问题由于家庭环境和就读的私立小学教育教学水平低下的原因,学生不可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甚至有些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都没有建立起来,习惯和态度更无从谈起。他们普遍存在着自由散漫的弱点,缺乏集体荣誉感;往往不太愿意受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约束,法制和纪律观念都比较淡漠,很容易就为一点小事发生冲突,影响班风和学风的建设;在学习上态度很随便,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爱讲话、做小动作,作业马马虎虎草草完成,上进心不

6、太强;卫生意识很差,乱吃零食乱丢东西,做事常常缺少章法,但较能吃苦。4.4.学习内容的问题学习内容的问题(1)目前新课标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与科技相结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来分析、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对这些了解太少,不利于他们的学习。(2)农村由于师资缺乏的原因,小学基本没开英语课,即使开了也挪作他用,导致学生进入初中以后英语基本没有什么基础,但是初中英语建立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之上,由此导致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困难,教师的教学也是困难重重。(3)由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来自不同的地方,而各地的教材却各不相同,转学来到城市以后,学习的内容、进度和要求可能差别很大,导致他们学习

7、的知识有缺陷,要适应和赶上新的学习困难很大。5.5.学习条件(基础)问题学习条件(基础)问题(1)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学习基础很差,能力不强,而新课程标准淡化基础,强调应用和探究。课本对于计算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够,课本的例题不多,学生没有模仿的对象;课本练习题不多,学生的练习量不够。这些都导致学生的双基掌握不牢,而没有扎实的双基,应用和探究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严格来说,目前的教材比较适应基础比较扎实,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学习,而对于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显得不公平。(2)城市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如果学习有困难可以上校外培优班,可以请家教,但是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8、,不可能上培优班或请家教,导致他们的学习愈加困难。6.6.教师教学的问题教师教学的问题目前新课程标准淡化基础,强调应用和动手探究,而考试同样淡化基础,强调探究,着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受此影响,教师教学对于基础知识重视不够,特别是只重视知识的教学,而没有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师的教学难度超越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教和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学习困难,厌学现象由此发生。7.7.外部环境问题外部环境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期待型。期待型的家长表现为无视孩子的实际能力,对孩子期望太高,认为别人的孩子能成才,我的孩子为啥不能成才。大部分家长期待自己的孩子

9、长大以后成为大老板、企业家、工程师,甚至当大官;溺爱型。溺爱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宠爱过多,事事依着孩子,钱物满足孩子,“不让孩子受半点委屈” 。尤其在身体上保护过多,在精神上关爱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放任型。放任型的家长表现为忽视孩子的正当要求,对孩子不够关心、不够信任,只看到孩子的缺点,不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认为孩子的资质差,读书不会有出息,混个初中毕业,好出去打工。(4)粗暴型。粗暴型的家长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

10、家庭虐待。有些家长被老师叫到学校反映孩子的情况时经常当着老师的面殴打孩子,造成孩子极度的逆反心理,增加老师教育的难度。(2)进城务工农民工家庭环境较差,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居住条件差。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因素的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本身的行为习惯差。大多数家长个人行为习惯就很差,言谈举止随意性强,粗话脏话随口而出,行为不端、不检点,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子女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效而尤之。家庭文化氛围较差。大多数家庭没有订阅报刊杂志,没有藏书,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十分匮乏,不

11、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习惯。在家庭中除了看电视外,像听音乐、演讲、下棋这类健康有益的家庭文化活动极少,不利与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情操。家长对家庭文化方面的投资很少,他们大多忙于赚钱养家,很少能顾及家庭文化。有家长说,能供孩子上学就不易,整天忙忙碌碌的,那还有什么心思搞家庭文化,再说也没有钱。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生存状况不佳,这对他们子女的学习有较大影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如下: 1.1. 农民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民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 ,生存状况堪忧。生存状况堪忧。(1) 进城务工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教育子女的方法和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进城务工农民工 90%以上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他

12、们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不知道才用什么方式来教育孩子,缺乏教育孩子的能力。(2) 进城务工农民工主要从事低层次工作从就业状况来看, 进城务工农民工总体从事低层次工作,以从事建筑业、商业、服务业为主,大部分人是集贸市场和路边市场的小商小贩。(3) 进城务工农民工收入偏低从收入情况来看, 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报酬偏低,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已经所剩无几,对孩子教育投入相对较少。(4) 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进城务工农民工劳动时间较长,基本上每天劳动的时间超过 12 小时, 他们天不亮就要起床去工作,天黑了才能回家,每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很少,回到家里忙于家务和休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孩子。另外他们

13、和子女有着明显的代沟,子女关心的他们不理解,子女对他们的管教觉得厌烦,他们和子女的交流很少。(5)进城务工农民工在教育子女上和学校的配合不积极由于一天到晚忙于工作,同时由于子女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也差,当学校开家长会或者平时老师要加长到学校配合对子女的教育时,他们往往会觉得没面子,借故推脱。 2.2.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数量较多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数量较多从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工子女大多不是独生子女,绝大多数都有两三个兄弟姊妹,这主要受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但却加重了农民工的经济负担,更加不利于他们的子女的成长。(三)对策分析1.1.国家政策层面国家政策层面(1)国家应通过立法

14、,提高农民工的收入水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大多是和进城务工农民工低下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直接相关的。要彻底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问题,必须首先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问题。在这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采取了很多的措施,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这个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2)确保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武汉市目前义务教育阶段采取的是就近入学的方式,但是选校、择校之风非常严重,其结果是有钱有势者的子女大多进了所谓的改制校和名校,而弱势群体的子女只能进所谓的差校,这严重违背教育公平原则。其影响有二:让弱势群体及其子女感受到的不是社会的公平与温暖,而是歧视与不公

15、,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成长,对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容易引发他们的自卑心理,难以融入学校生活与以后的社会生活,更有甚者会造成他们的偏执心理和仇视社会心理,引发严重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是与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相违背的。选校择校制度让弱势群体的子女永远是弱势群体,这对于社会的和谐进步是极其不利的,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农民工子女中双差生比例极大,给大量接受农民工子女的这些学校的教学和管理造成极大的困难,造成区域内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质量差距越来越大,强者越强,差者越差,这是有违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的,也极大的影响了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教育公平无从谈起。山东、河南等

16、省份试点取消改制校,由于生源起点一样,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总体教育教学质量不降反升,这应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目前武汉市对于小学就已经在武汉市就读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采取的是政府指定就近入学的方式,这部分学生的入学是有保证的,但是对于直接由农村转入武汉就读的学生却没有相应政策,学校可以接收,也可以不接收。学校在实际操作中都是进行考试,选择其中优秀学生予以接收,这样造成很大一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不能享受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议采取如下的对策:1)规定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必须无条件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2)学校不愿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的原因一是他们普遍成绩差、习惯差,接收以后无疑会加重学校教育教学的压力;二是对于学校和教师的考核问题,如果考核政策不变,学校接收的积极性无疑就会下降。建议政府和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加大对于大量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学校的资金支持,同时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学校和教师进行考核,比如重点考核毕业率和普高升学率,而且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比率越高,相应的指标要逐步降低。(3)确保小学毕业生的质量国家应制定政策,确保小学毕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