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8083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要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首先弄清楚什么叫资本总公式。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 品流通的直接形式是 WGW,商品转化为货币,货币再转化为商品,为买而卖.而资本 的流通形式是 GWG,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化为货币,为卖而买。而在 W GW 循环中,开始是一种商品,结果是另一种商品,后者退出流通转入消费,这一循环 的最终目的是消费,是满足需要,是使用价值。相反, GWG 循环是从货币出发,又返 回成货币,这一循环的动机和决定目的是交换价值本身,也就是说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 再将货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交换的目的就是再次获得货币。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货币购 买者仅仅是为了获取等

2、量的货币,而没有实现价值增值,这个运动就毫无意义。因此,资 本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这个过程完整形式是 GWG其中 G=G+G,,即 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值额G。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 这个公式中前后货币是不同的量,预付一定的货币经过一个流通的过程收获更多的货币。 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一个剩余价 值或者说增值了。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论提到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 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意思是形式上资本总公式和商 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

3、,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 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 值的增值。例如我从甲手中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给乙,先买后卖,这对简单商品流通在次 序上是颠倒了,但对甲和乙来说,不论是简单商品流通还是货币流通,都是以单纯的买者 和卖者出现。同时,资本家也是以单纯的货币所有者和商品所有者相对立的。可见,买和 卖单纯的次序颠倒,并没有越出简单商品流通领域,不能说明价值为什么增值。但实际上 在商品流通中商品的价值确实增值了,这种等价交换与价值发生增值之间的矛盾就是资本 总公式的矛盾。 3、资本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剩余价值不能从流

4、通中产生,这 是因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商品按价值进行等价交换,那么很明显任何人从 流通中得到的价值都会大于他投入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就不会有剩余价值的产生。如果 是不等价交换,通过贱买或贵卖,虽然可以使某一方得到便宜,但资本家不仅会站在买者 角度也会作为卖者出现在市场上。贱买贵卖没有增加价值总量,只是改变了价值在不同人 之间的分配。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么变化都不会增大。如果是等价物交换, 不产生剩余价值;如果是非等价物交换,也不产生剩余价值。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价值。 因此得到一个双重结果就是资本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意思就是说剩余价值 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

5、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问题的条件。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劳动过程是一般过程,价值增殖过程是特殊过程。价值增 殖过程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性质,分析价值增殖 过程,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根源。 (一)劳动过程分为一般劳动过程和资本主义劳动过程。 1、一般劳动过程。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 动资料。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的形式来加以考察。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 关系。在劳动过程中,人们既改变自然界,也改变人类自己。人的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劳动对象是区别天然存在的劳动

6、对象和原料。 所有原料都是劳动对象,并非所有 劳动对象都属于原料。劳动对象的范围大于原料,因为劳动对象还包含天然存在的劳动对 象。劳动资料是劳动者置于自己和劳动对象之间、用来把自己的活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去 的物或物的综合体。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劳动资料随着 劳动力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判断社会经济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从广义地说,劳动资料包括 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如土地、厂房、道路、运河等等。在劳动过程中, 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如果整个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 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

7、生产劳 动。一个使用价值究竟表现为原料、劳动资料还是产品,完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起 的特定的作用,取决于它在劳动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一个使用价值既可以表现为原料,又 可以表现为劳动资料或者产品,其原因在于每种物品都具有多重属性,从而有多种用途。 如牛,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作为劳动资料,是畜力;在畜牧养殖业中,牛又是产品;在食品 制造业中,牛又是制造牛肉的原料。劳动过程是生产消费过程,正在这一过程中,劳动对 象和劳动资料被吞噬掉。生产消费是为创造产品而消费产品。劳动过程,作为制造使用价 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为了人类的需要而占有自然物,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 条件,是人类生活的永恒的自然条件

8、,因此,它不以人类生活的任何形式为转移。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劳动过程显示出两个特殊现象:首先,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 劳动,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的;其次,产品是资本家的所有物,而不是直接生产者工人 的所有物。资本家支付劳动力价值,劳动力归资本家使用。在这里,劳动力作为商品,价 值和使用价值发生了分离。 (二)价值增殖过程。 1、价值的形成过程。产品资本家的所有物是一种使用价值,我们的资本家关心两点: 一是要生产具有交换价值的使用价值,要生产用来出售的商品;二是要使生产出来的商品 价值,大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 且要生产价值,不仅要生产价值,而且

9、要生产剩余价值。正如商品本身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的统一一样,商品生产过程也必定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每个商品的价值都 是物化在它的使用价值中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生产资料旧价值的转移,可以把生产生产资料的劳动过程看成是用这种生产资料生产的产 品的劳动过程的前期阶段,因此包含在生产资料中的过去劳动,即价值,可以随着新产品 的形成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者新加的劳动形成新的价值: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 动只考虑劳动的量,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形成价值的劳动是物化劳动劳动 由运动形式转化为对象性形式;形成新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过程是价 值

10、形成的过程,价值形成过程不能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 2、价值增殖过程。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资 本家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个价值差额。劳动力的维持和劳动力一天的耗费,是两 个完全不同的量。前者绝对它的交换价值,后者构成它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是商品,商品 在让渡的过程中,价值和使用价值是产生的分离的,工人获得劳动力价值,资本家获得劳 动力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劳动力这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即维持工人一天生活所需的生活开销所决定。而资本家一旦买到劳动力这种商品,使劳动 力创造出的价值是可以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的。因此,劳动力的价值和劳

11、动力在劳动过 程中实现的价值增殖,是两个不同的量。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 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3、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比较。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 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那就成为价 值增殖过程。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以劳动二重性为依据,分析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产品价值 形成上的不同作用。 首先,劳动力在价值形成上不同作用:1、同一劳动在价值形成中的二重作用:(1) 同一次劳动,把新价值加到劳

12、动对象上,把旧价值保存在产品中,带来劳动结果的二重性。 生产资料的价值由于转移到产品上而被保存下来,新价值是在转移旧价值的过程中附加在 产品中的新劳动。因此,旧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形成是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实现的。 (2) 同一劳动的二重结果是由劳动的二重性产生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的统一,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具体劳动是指由于生产各种产品的 劳动不同而产生的具有不同特点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任何劳动都要耗费同样的劳动时间, 复杂劳动也可以通过换算,与简单劳动一样,用劳动时间来计算。 “由于他的劳动是一般的 抽象的社会劳动;他加进去一定的价值量,并不是因为他的劳

13、动具有特殊的有用的内容, 而是因为他的劳动持续了一定的时间。 ”同一劳动,作为具体劳动,把旧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作为抽象劳动,在产品中创造新价值。 (3)同一劳动在产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作用,可以 从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资料价值的变动中表现出来。 其次,生产资料在产品价值形成上的不同作用:(1)生产资料转移旧价值。生产资料 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它作为生产资料而失掉的价值,或者说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过程中丧 失掉存在于旧的使用价值形态中的价值,才把价值转移到新形态的产品上。生产资料的不 同因素在价值形成中有不同的转移方式。工人不保存旧价值,就不能创造新价值。生产资 料被消耗的只是它们的使用价值,其价值“再

14、现”在产品中。 (2)劳动力价值的再生产和 增殖: A、劳动力价值是通过劳动“再生产”出来的;B、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 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会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 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 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的不同职能。 不变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 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我们称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 产过程中改变

15、自己的价值,它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 剩余价值。这个剩余价值本身是可以变化的,是可大可小的。这部分资本我们称之为可变 资本。从劳动过程的角度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作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作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力相区别的;从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看,则是作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相区别 的。 三、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变动的结果。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变 动的结果。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的总和而形成的余 额。 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的相对价值增殖或剩余价值的相对量称为剩余价值率,即: m=m/v 。从流动劳动的形式来看,剩余价值率是剩

16、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即:m =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两个比率把同一种关系表示在不同的形式上:一种是物化 劳动的形式,另一种是流动劳动的形式。 ”剩余价值率的计算方法:1、必要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 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他每天平均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取决于每天生产这 些生活资料所需的平均劳动时间。工人在这个时间内从事的劳动成为必要劳动。资本家预 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 v,就是按照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来确定的。我们假定这个必要劳动时间为 6 个小时的工作,即半个工作日。工人被资本家雇佣后,工人首先要通过创造新 价值来补偿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这种价值的生产表现为再生产。2、剩余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 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时间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超出必要劳动的劳动称之为剩余 劳动。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 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或者说这一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段时间形成的价值成为 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 m=m/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