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7159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造力培养宁乡县大屯营乡中心校 汤永兴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培养 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 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符合学 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 ,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才能 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创新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已 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小学生

2、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 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 社会化” ,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平的“协调发展” 。学生在整个 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那种获得和运 用新知识、新本领时呈现的智慧能动性,能够独立感受事物、独立分析问题、 独立解决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欲望,这正是学生创造性能力的萌芽和基础。 而数学本身就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项创造性劳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 学生的创造能力本身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创造能力提供土壤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自身的素质决定着教育的成败。创造能力

3、 的培养是教师的一个主体性行为。没有正确的育人观,教师就不可能在教学中 贯彻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为本的思想,更谈不上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树立 正确的育人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前提。教师应时刻保持一个乐观开朗的心 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努力创造。教师应对学生的一些违反常规的思维 持宽容的态度,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心理学告诉我们,处于压力下的思维往往带强迫性, 很难具有创新性。创造能力的生成需要一个宽松的环境。由于角色的特殊性, 学生对教师存有一种天然的敬畏感,如果教师不注意主动引导,学生就很难放 松,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善于融洽师生关系,调适学生心理,努

4、力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 特别是根据小学生好玩爱动的特点,做好课外的交流;教师要善于控制自己的 情绪,不要把自身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要努力把乐观向上的一面展示给学生; 教师要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唯成绩论高低,对学生一视同仁,让学生 在一个宽松平等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展示个性和发挥创造力。 “亲其师而信其道”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意识。学 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教师要给予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考的空间,允许表达 不清晰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纠正 失误的机会。一时语塞或南辕北辙,立

5、即请他坐下,便是扼杀了学生的自尊心 和自信心,使学生不敢想,不敢说,更不敢问。教师应尽力做到待人至诚,与 学生平等相处,师生关系和谐,让学生和教师交谈感到心理安全、心理自由, 即使回答问题有错误,也能得到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在学生叙述自己发现的问 题、思考的过程、得出的结论时,教师决不能插嘴打断或表示出不耐烦的情绪。 教师变“教育权威”为“朋友、同学” ,教师应确立“教”服务于学生成长、创造的需要。学生到处可见教师灿烂的笑容,亲切的笑脸,到处可听到“你真行! ” “你讲得真棒!” “大胆些,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行!”等鼓励赏识的教学评语, 使学生处在平等、民主、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

6、的时间和 主动探究的心态,常常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他们产生创新的欲望,勇于 创新,善于创新。 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突破口 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培养以积极的态度注视事物的习惯,有助于 观察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是指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和精于观察。 乐于观察是指对周围的事物有强烈的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别强,教师要积 极引导他们对好奇的事物加强观察。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 的生活情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以,老师要善于挖掘 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走进生活;要尽量地去创设一些生活情景,从 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次让学生感悟到数学问

7、题的存在,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探索之中。例如,在教学“积的近似值” 时,我们可以模拟到商店购物时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当顾客,也可以让学生当 营业员。 顾客:巧克力怎么卖?我要买 0.5 千克。 营业员:巧克力每千克 15.26 元,请您付 7.6 元。 顾客二:作文选一本多少钱?我买一本。 营业员:每本 12.6 元,八折后每本 10.08 元,请付 10.1 元。 有的学生已经发现了问题,提出了疑问:该付 7.63 元的,只要付 7.6 元, 而付 10.08 元的却要付 10.1 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也纷纷表示疑惑。教师抓住了时机,适时地引 出了

8、学习的内容。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 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在学习“积的近似值”时,不再反倒枯燥乏味,增 强了教学实效。让学生无意识地认识到不但在课堂中要培养观察的习惯,在平 时生活中也同样要培养观察的好习惯。 其次,引导学生确立观察的目的。目的性是观察力的最显著的特征。有目 的地观察,才会对自己的观察提出要求,获得一定的广度和深度的锻炼。反之, 如果是无目的地观察,东张西望,对事物熟视无睹,那就锻炼不了学生的观察 力。只有带着目的性的观察,才是有效的观察,才能尽快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为学生确立观察目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 然后有

9、所思、有所获。 最后,锻炼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观察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因为 这是深入观察的重要条件。如果粗枝大叶,匆匆浏览一番,不能在观察的细致 性和深刻性上下功夫,那就是很难发现事物包含的隐蔽的和细微的因素。因此, 教师要注意通过各种锻炼,让学生学会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不为一般人所 注意的细微现象,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创造能力提供基础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是学 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 。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 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凡响的见解。鼓励质疑问难,形成创新意识。古人云:

10、“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质疑提问,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养成敢于提问题的习 惯,鼓励学生向老师挑战,向课本挑战,向一切不明白的问题挑战。例如:教 学互质数时,教师提出问题,哪些数可以组成互质数。四人小组讨论,顿时课 堂热闹非凡,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两个不同的质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1 和任何自然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 质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有的说,合数和合数组成互质数。前三种说法大家都 表示同意,后两种说法意见不一,大家争得面红耳热,最后老师点拔,要求各 举出例子说明,质数和合数如(2

11、和 9) ,合数和合数如(4 和 15)可组成互质 数,但也可组成不是互质的数如(2 和 6,8 和 10)等,要根据具体的数而定。 这时课堂总算安静下来,突然有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还有一种情况我认 为可以组成互质数。 ”大家都用惊讶的目光期待他的发言,他很有把握地说: “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 。老师不作答复,让学生自己动手证明,找出答案。 这样,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在唤起全体学生探索 知识的同时,形成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造思维需要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去刺激、引导,如准备有利于充分 发挥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具(如实物、挂图、教学资料等)以及创造良好课堂氛 围。要允许学生

12、走入“误区” ,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 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要善于以“错误案 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教师不要 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要以点拔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继 续思维,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进学生的自悟,启动 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创造能力提供翅膀 1、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挥充分想象,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拓思路,学 会创新。想象是创新的前奏,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想象。因此教师要注意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诱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在教学直线、

13、射线、 角时也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想象“无限延伸” 。教师就应该这样抓住机会 帮助学生想象,让学生在活跃又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 能力。心理研究表明,有创造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方式偏离 通常的模式而感到不安。他们最初对事物的学习和模仿通常能受到赞扬,但一 旦有了“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做法以后,教师或家长也许会有不同的反应了。 可能有的教师告诉孩子:“别再胡闹了” ;也可能有的教师会很高兴:“真是个 聪明的孩子” 。孩子创造的积极性更应该细心加以保护,以便给孩子一种“心理 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勇气,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 2、教师要及时为学生创造“想象”

14、的机会。小学生从一个无拘无束的环境 突然进入严肃的学校,难免产生压力。经过长期的校规校纪的教育,他们在思 想行为方面也往往不敢“放肆” 。这就无形中给他们的思想套上一把“枷锁” 。 因此,教师要及时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在各种场合为学生的想象创造机会。 3、教给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动手操作,善于创新的能力是 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是从小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 传统数学教学一个十分薄弱的方面。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多让学生进行“试一 试” 、 “画一画” 、 “换一换”和“摆一摆” 、加一加“、减一减” 、 “反一反” 、 “变 一变”等创造技法,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不断探

15、求知识,寻找规律,不断运 用所学知识进行发现创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再引导学生通过“剪一剪” 、 “拼一拼”的动手活动,把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一 个长与底、宽与高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在“量一量” 、 “比一比” 、 “想一想” 中找出平行四边形与相应的长方形的内在联系。最后引导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 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让学生在学习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公式中,去动手 拼拆,进行“举一反三” 。 五、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张奠宙教授他认为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是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讲援新课巩固

16、练习布置作业”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五环节稍有 变化,但总体精神没有什么改动。新授课都必须用这个模式吗?对小学来说, 一本正经的像对成人那样传授知识,未免太呆板了些。活动教学、游戏教学、 发现教学、探究教学、数学建模教学、竞赛教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都是 可以采取的。比如, “导入”一词,明显是“注入式教学”的前奏,何不使用另 一种说法“创设情境”呢?情境是教师和学生共同面对的,它当然可以起“导 入”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面对着一个问题,借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望,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的意识。又如, “新授”改成“探索 与讨论” , “巩固”换成“实践与反思” , “布置作业”表述为“练习与质疑”等 等,都可以成为新的教学环节,目的无非是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模式和 教学理念获得更好的统一。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 事,它要数学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树立整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观念上重视学 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使学生 的创新意识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