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

上传人:woxinch****an2018 文档编号:4525757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11 大小:2.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谐社会建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和谐社会建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和谐社会建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和谐社会建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和谐社会建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谐社会建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谐社会建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提出实现情况中国古代:孔子 、墨子、孟子存在阶级压迫和剥削而无法实现西方近代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思想和政策,但存在严重的阶级矛盾和 对立 空想社会主义, 傅立叶(法)、 欧文(英)、魏 特林(德)没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本质,没找到变革途径马恩科社理论,含蓝图和途径 毛泽东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用“双百”方针解决科学文 化领域矛盾、用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解决共产党和民主党 的矛盾、用统筹兼顾适当安排方针解决城乡各阶层和国家集 体和个人三者矛盾 邓、江、十六大 、十七大现实依据 抓住和用好

2、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总体和谐,但问题不少。 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 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首先把国内事情办 好,和谐社会建设是特社事业推进的重要保障。 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 的必然要求。社会建设搞好了才能不断增强执政的 社会基础,更好实现三大历史任务(继续推进现代 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 发展)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谐社会的一般含义A. 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 B.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总体特征和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3、满活力、安定有 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包含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 体现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 人文、人与自然的统一如何准确把握其科学含义 A. 性质:社会主义 非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和谐,如封建式的田园牧歌、 乌托邦、资义的福利社会; 也非共义社会,结合产物,阶梯。 既是治国理想,也是治国方略、机制和结果。 B. 与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建设关系 既不可分割,也有各自特殊领域和规律。物质基础、政治保障 、智力支持-社会条件 C. 与小康社会建设关系 都属于特社大范畴,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小康包含和谐目标 ,小康的重大现实课题;小康实现后,要继续构建更高和谐社 会,贯

4、穿特社全过程。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对马义社义社 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对社建规律认识深化,丰富和发展特社理论。拓 展了社建领域,与经政文同等地位;经济富强、 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的“四位一体” ,反映对社义本质新认识。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 升华。构建和谐,进一步体现党执政的本质要求 ;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 关系,对执政方略新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和谐 唯物史观揭示社会的本质、发展动力和发展规律;唯 物辩证法揭示社会系统各要素普遍联系、对立统一和 相互转化的规律和社会结构、人与社会

5、的辩证关系。 人类社会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和谐社会的构建是 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 将社会和谐定为特社的本质属性,有利于更全面坚持 科社基本原理、体现党的目标和人民愿望,符合人类 历史发展规律。实践意义 特社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及时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 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 积极性 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所在,把和谐构建的各项任务 落到实处,有利于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 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 利益 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和谐安定,有 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维护国家 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第二节

6、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指导思想、 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 题为重点,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 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 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协调发展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

7、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以改 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 力量有利条件 党的领导和社义制度,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坚实的物质基础,为缩小社会差距、 促进社会公平等提供物质保证 各阶层、党派和民族政治上平等,根本利益一致,为化解 社会矛盾奠定基础 马义的指导地位不断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 义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不断发展,人民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这提供重要思想文化 保证 不利条件 A. 初级阶段,

8、生产力水平、教育科技文化水平不高; B. 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而不断推进目标任务 十六届六中全会,2020年: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 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 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 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

9、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 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二、加快推进以改革民生为重 点的社会建设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 本途径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2)优化教育结构 (3)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4)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投入,规范收费)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培育德智体全面发 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和接班人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普及高中

10、教育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重视学前教育 关心特殊教育 着眼于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综合 素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深 化教学内容及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 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 特别是要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 紧密结合,使学生得到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发 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就 业能力、创业能力。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 (1)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2)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3)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发展和谐劳动关

11、系 l就业政策和方针 就业政策:积极的。扩大就业,以创业带动就 业 就业方针: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 政府促进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1)完善分配制度 (2)提高“两个比重” (3)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 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 配格局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 存的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 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 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如强化支 农惠农政策等 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切实调节过高

12、收入(用税收等手段 ) 取缔非法收入 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引入竞争机制 以打破垄断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 民基本生活。 (1)养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的企业职工,探索农 村养老保险制度(2)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3)最低生 活保障,将农村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4)社会救 助与慈善(5)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满足高层次和多样化 需求(6)社保基金运作和监管,实现保值增值,杜绝侵占 、挪用(7)住房,廉租住房制度 l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问题和总要求 问题: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 总要求: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 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

13、社会福 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l问题和总要求: l措施:(1)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 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 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2)以深化公立医院 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医疗机构运行机制、 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3)建立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 药事业发展(4)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 ,提高出生人口

14、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问题:医疗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差距很大,存在看病难 、看病贵的问题 总原则和要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 、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 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 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 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 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问题和矛盾,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 和复杂性。(

15、1)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健全党委领导 、政府负责、社会认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2)妥善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信访制度等(3)重视社会组织建设 和管理。降低政府社会管理成本(4)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 督。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 生产体制机制,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5)健全社会治安防 控体系思考练习题 本命题错误。 和谐社会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稳定社会,和 谐的社会必定是稳定的社会,但稳定的社 会不一定和谐。在历史上,有的稳定社会 是以牺牲社会活力为代价的。 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本命题错误。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

16、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2)作为社会建设过程,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 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是一个长 期的过程,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 伟目标之后,还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 和谐社会长期奋斗。35.阅读下列材料(2010考研)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建设方面取得显着成就。废除农业税,使延续几千年的“皇 粮国税”成为历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改善,“吃穿住行用”水 平显着提高。从1949年到2008年,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 已分别从6.7平方米和8平方米增加到30.0平方米和32.4平方米。2008年城乡居民人 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4.8万亿元,比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