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45255684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3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电影与张爱玲的散文写作 吴 晓 封玉屏内容提要 张爱玲作为城市文化的书写者,她的散文与新兴城市文化标志 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以电影为切入口,从张爱玲和电影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她的散文艺术。从中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张爱玲艺术感觉的细微独特之处。不管是对生活细节的钟爱,还是私语流言的率性真诚,都不难发现电影之于张爱玲散文的影响的真实存在,包括其散文的取材、 写作艺术等等,均受到了电影艺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关键词 电影 张爱玲散文 城市文化作者吴晓,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封玉屏,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8)一张爱玲是一个地道的电影迷。从她留下的各种影评和她弟弟张子

2、静的回忆,我们不难发现现代文明的产物 殖民地的电影文化对张爱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在读书期间,张爱玲就订了一系列的英文影迷刊物,像Movie Star(影星)和 Screen Play(幕戏)。在40年代,由好莱坞影星主演的电影成了张爱玲光顾电影院的主要原因。她尤其钟爱费雯丽在 飘 中的表演。她也同样热爱中国电影和影星,比如阮玲玉、 赵丹等。张子静在 我的姐姐张爱玲 中就写到这么一件事,为了看谈瑛的 风 当天就从杭州赶回上海,一下车就到电影院,连赶两场。事后她说:“幸亏今天赶回来看,要不然我心里不知道多么难过呢!” 其对电影的迷恋由此可见一斑。她的这种对上海都市生活的热衷、 对城市文化标志之一

3、的电影的热爱,都潜入了她的文学创作,成为她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张爱玲的职业作家生涯简单而言,从某种程度看也可以说是从写影评开始的。1942年11月张爱和审美品格方面作较大的开掘,真正实现 “历史正剧” 的张扬,并以此来对抗 “清宫大戏乱纷纷” 的畸形繁荣,重新创造历史影视界的文化生态平衡。注释: 辞海 历史分册 第12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版。美海登 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 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徐俊西:历史电视剧的走红及其艺术定位,文学报(沪) ,2001年5月9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第34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王雨萌:电视剧评论综述,中国电视2001年第6期。 孟登迎:意识形态和主体建构,第137、13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约翰 费斯克:大众经济,见陆扬、 王毅编 大众文化研究,第151、148、145页,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北京青年报1999年2月12日第七版。? 陈玉通:历史剧向何处去?,电影创作2001年第2期。? ? | 对当前几部走红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思考,南方日报2002年3月4日。? 徐贲:意识形态和 “症状阅读” ,文学评论1995年第1期。? 姚馨丙:消费历史:电视历史剧的文化陷阱,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 杨伟:清宫大戏乱纷纷 误人子

5、弟实堪忧,文史杂志2002年第4期。? 郑凤兰、 李红:荧屏历史剧的存在形态和创作分野,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年第2期。? 宋泓:皇族戏质疑,中国电视2002年第2期。? 王卫平: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趋利避害,中国电视2002年第12期。责任编辑 尹 之4022004年第1期No.1 ,2004浙 江 社 会 科 学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2004年1月Jan. ,2004玲从香港返回上海,插入圣约翰大学文科四年级就读,不久就因经济窘迫等缘故辍学专事写作。最初,她给英文泰晤士报 撰写了一些影评和剧评,接着,她又为英文月刊 二十世纪 一连写了10多篇文章,其

6、中大部分也是影评。比如从1943年6月到10月她在上海 二十一世纪接连发表了数篇有关国产影片的评论,分别评价了当时公映的 万世流芳 、秋之歌 、浮云遮月 、自由魂 、两代女性 、母亲 、万紫千红 、回春曲 、新生 、渔家女 等影片。之后她用中文改写了在这些英文报刊上发表的两篇影评 Wife Vamp Child 和 Mother and Daughters -in - law,这两篇分别是1944年1月1日发表在 太平 第3卷第1期的 借银灯 和1944年2月7日载于 太平洋周报 第96期的 银宫就学记,并收入了1944年12月初版的散文集 流言 。在张爱玲的散文中对电影做出评述大约也集中在这

7、一时期,其中多数是关于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人民族性格和风俗人情的。她似乎偏重影片的“真实性” 和思想内涵,尤其是影片中的中国人心理和风俗的表现。在她的影评中最有创见的是对于喜剧的理解,她认为好的喜剧应该是 “笑中有泪” 、“随意、 不假思索”,这种主张我们也可以从她的喜剧创作 太太万岁 中看到。在这期间,她因发表 沉香屑 、倾城之恋 、金锁记 等小说而赢得盛名,散文的创作反而不那么引人注意了。但在她的散文中还是可以看到她不止一次地提到电影,如在 谈跳舞 、谈看书 等文中,就提到了一些她青年时期看的外国影片,如日本电影 狸宫歌声 和 舞城秘史 、 法国电影 冬之狮 、 美国电影 叛舰喋血记 和动

8、画片 白雪公主 以及 木偶奇遇记 等等。在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中,她曾几度和电影公司合作编写了不少电影剧本,1947年张爱玲完成她的第一部电影剧本 不了情,之后还改编了Max Shulman的 温柔的陷阱,并把它重新命名为 情场如战场 。已有论者指出,在中国现代电影史上张爱玲占有不可忽视的一席之地。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透视电影在张爱玲文学创作中的种种影响,在某种意义也构成我们解读张爱玲独特艺术魅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不妨可以把张爱玲的文学创作笼统地称为 “双城记” 。张爱玲的小说笔下展开的场景无非是上海和香港,尤其是上海。如同她向读者所公开宣称的,即使有些故事背景是香港,她写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到上

9、海。她所钟爱的流苏们穿梭于城市中大大小小的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从弄堂的家出来,进入的往往是中式或西式的餐馆、 咖啡馆。其中真正无所不在的公共场合是电影院。正如那个时代的上海,电影院成了风行的活动场所,看电影则是最常见的消遣方式。如写于1947年的小说 多少恨 的开头:现代的电影院是最大众化的王宫,全部是玻璃,丝绒,仿云母石的伟大结构。这一家,一进门地下是淡乳黄的;这地方整个的像一只黄色玻璃杯放大了千万倍,特别有那样一种光闪闪的幻丽洁净。电影已经开映多时,穿堂里空荡荡的,冷落了下来,便成了宫怨的场面,遥遥听见别殿的箫鼓。小说一开始就把笔墨放在电影院上,极其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最为特殊的空间的内在实

10、质。影院装潢的富丽堂皇和屏幕放映的异域梦幻直接把人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在她的故事里,真实与梦幻交织的电影院恰好成全了她独特的叙述魔力。然而我们将专门论述的散文不比小说,电影院并不构成散文的主要场景。如果说电影院在她的故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素,那么它在散文中的影响就显得较为隐蔽,也更为深远。从中国现代散文形成的影响和渊源来看,晚明小品和英国散文构成了它的两大巨流。具体到个别,仅就张的散文而言,英国散文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对张爱玲来说,接受英国Essay(散文)的影响是十分自然的。她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就读于圣玛利亚女校,尤其是在香港大学,所读的范文大多是英国散文名家的作品。如她所提到的英国作家

11、:萧伯纳、 毛姆、 赫胥黎,他们同时都是小品文的高手。再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她最初开始写作是用英文,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无疑也多少影响到她的文体。英国散文(Essay)在英语中原有非正式(infor2mal)、 随意的(familiar)论说之意。这就构成了小品文的随意抒发,顾盼生姿的行文特色。从张爱玲早期的散文集流言 不难看出其对英国散文轻松诙谐等特点的借鉴和吸收。但同时,她也不是单纯的模仿,她本其智慧,自成一家,以其独特的叙述姿态构成了别具一格的 “流言体” 。所谓 “流言体” 不过是对张爱玲散文文体独特性的一种方便的称呼。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新兴城市文化标志之一的电影艺术对张爱玲散文艺术的深刻影

12、响。作为新兴的艺术样式,电影自19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就和中国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现在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来看,当时中国有一百多家影院,上海大约就有26家,电影杂志、 电影广告及其相关产业也相当兴盛。正是这样一种新的视听媒介与报刊、 书籍和另外的出版种类一起构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特有的文化载体,并且由于它的流行还导致了一个逆反过程 视听进入了书写,电影成了小说散文的重要源泉。张爱玲的散文写作也不例外。二阅读张爱玲的散文,给人的第一感受与走进电影院是非常相似的。在我们开始阅读第一句话的时候,就被她的扑面而来的新鲜文字带入了一种氛围之中,而这和我们在前曾引用的张爱玲关于电影院的描述也是极为吻合的。

13、文字的华丽和比喻的奇丽在第一时间使每一个阅502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1期 读的人有所期待。而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读者仿佛被面前的那道不断延伸的地平线所吸引,于是在期待被满足和被打碎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一次奇异的阅读。散文之为散文,其根本在于叙述方式。而在张的散文中你会发现她的叙述毫无定性可循,时而潺潺如流水,时而漫溢如水银泻地,灵动活泼,从一个场景转换到另一个场景,毫无滞障。即便是她的艺文小品如 谈跳舞 、谈音乐 、谈画 等等,也是随性而谈,时而洋洋千言,时而寥寥数语,点到即止;取材行文洒脱自如,灵动含蓄,不拘一格。综观张爱玲的散文,其中两篇语录体的散文 炎樱语录 和 姑姑语录 就很可以看出

14、她在叙述上的独到之处。语录体散文在中国传统文学中并非张爱玲首创,除了春秋时期的 论语 等诸子散文,后来的佛教典籍中也留下了相当多的语录体文章。但 “语录” 这个沿用了两千年的名词在她的散文中却成为一种新鲜的笔法。她仿佛做着摄影师剪辑的工作,将两位最亲近的人在生活中的片断精心剪取,随意粘贴,一句妙语,几件行状,一片与一片之间留下了足够的空白,供人遐思。而这种叙述方式,很大程度上类似电影中的 “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国建筑术语的译音,指连接、 装配、 构成,在电影中则是镜头的组接技术或者电影构成形式与构成方法的总称。它往往通过对空间和时间全新的排列组合,将过去、 现在、 将来交错在一起,从而给人带

15、来一种新奇的视听效果,构成丰富的意象,产生新颖而含蓄的意韵。进而言之,蒙太奇的本质就是一种处理现实的方法,它就是要删掉现实中一切不重要的中间过程,而只保存那些 “鲜明的尖锐片段”。而这一点也正是张爱玲散文艺术的精髓。在张爱玲的散文艺术中,这样一种对鲜明的尖锐片段的钟爱首先表现为她散文的无主题。就像她在 自己的文章 中写道:“我的作品有时候主题欠分明。 ”“现代文学作品和过去不同的地方,似乎也就在这一点上,不再那么强调主题,却是让故事自身给它所能给的,而让读者取得他所能取得的。 ” 这篇散文是她针对当时对她的 倾城之恋 的批评而写的,但也不妨看成她对自己写作体会的夫子自道。其中很多议论朴素而真实,在今天看来也不乏真知灼见。除了语录体的散文之外,在那些记录城市世俗生活的散文中,这样一种无主题的率性而为也是随处可见。在 道路以目 中她一路走来,将 “值得一看的”尽数写来。黄昏时分,人力车上的灯;寒天清早,小火炉煽出的滚滚白烟;自行车骑行时车轮上流丽的红灯;黑沉沉的长街,孩子满怀的火光 其间少有起承转合,只是一句一句娓娓道来,就像一个沿街走来的孩子用不带红尘沾染的眼睛亲切地看着街边熟悉的角角落落。看似随意、 无主题,实际这一个个场景的衔接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 在 中国的日夜 一文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