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4975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命教育的伦理基础(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生命教育的倫理基礎陳福濱陳福濱 教授教授 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輔仁大學文學院院長引言 壹、生命意義與生命倫理 貳、良心是道德本心的呈現參、倫理道德與教育 肆、知情意行與教育 伍、生命互動與宗教價陸、結語生命智慧的培養,生命意義的顯揚,應是建構在生命主體的自覺上;以生命為根,以存在 為本,對人的生命存在進行自覺的啟發與價值意涵的開展,始能貞定人類的心靈。教育之於社 會所呈顯的功能,應是傳承、創造社會文化,陶冶個體成熟人格與良好社會適應的生活能力, 同時亦當是統整國家社會的機能組織。生命教育的探討,一方面追求生命的意義,以建立完整 的價值體系;一方面期能落實於具體的生活環境中,提昇

2、生活品質,以尋求安身立命之道。本 文希望藉由下列幾個面向作探討:一、生命意義與生命倫理;二、良心是道德本心的呈現;三、 倫理道德與教育;四、知情意行與教育;五、生命互動與宗教價值;並期待因著論述的啟發, 進而揭示生命教育對時代的影響性。壹、生命意義與生命倫理壹、生命意義與生命倫理生命是內在的自發活動,使活動的主體存在而發育;存在是我的最基本要件,我存在,才 有我;我幾時有生命,我就存在,人之生命的第一個意義,就是人的存在 。而生命便是我的 存有 ,我存有乃是我心靈生命的第一樁事實。就實際言, 我在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本, 若是我不存在,就沒有我的生命,而在心靈的理智生命上,我存有也是一切理智活動

3、的根本, 因為一切理智生命都以我存有為出發點。然而每一個整體的存有都不是孤單的,常常要和別的 存有發生關係,中國儒家哲學以宇宙為一道生命的洪流,認為萬有都具有生命,彼此互相連繫, 如孟子所謂的仁民而愛物 (孟子盡心上 ) ,以仁為生命,使宇宙萬有的生命結合為一體, 我的存有,才真正實現存有的價值。同時,中國儒家哲學亦以生生肯認生命的意義,要人 體認效法乾元的創造性與坤元的順成性之精神,從而於整個宇宙生命,創進 不息、生生不已之持續過程中,厥盡參贊化育之天職。因此,葉海煙先生言:人作為一生命 體的意義,也不能單就其為一類概念的面向而被全般體察。人作為一類,在抽象的概念化活動 中,是至少有兩種可能

4、:一是人之屬於更遠大的生命範疇之可能,一是人之屬於更寬廣的存在 範疇之可能,而在與西方存有學相互對比之下,中國哲學所以就生命論存在,並同時由生命的 活動開啟存在的情態,即是通過生生化化的歷程,並善解命的限定,從而不斷發現個體的存在 內外在境況。 【註一】就事實言,中國哲學在視生生為生命的創造歷程之同時,亦肯定了 人生價值實現之歷程。 【註二】存有即是生命,生命絕對不能是孤獨的存有;因此在面對自我之基礎上,尚有我與他 我(你)的互動,吾人因著對自我之存在價值的肯定下,同時肯定了他我的存在價值,而之所 以肯定他我的存在價值之原因,乃他我(你)與我具有相同的結構,而為另一個我。馬丁布 伯(Marti

5、n Buber)言:你(Thou)與我相遇,而我步入與你的直接關係中。因此關係即指 被選擇與選擇,以及受動與施動的合一(suffering and action in one)。又說:一切真實 的人生都是相遇(meeting)。【註三】即所為互為主體際性(intersubjectivity),因 為互為主體際性的成立,所以使得仁愛的踐履成為可能,也使得仁愛建構成莊嚴和諧的生 命倫理。仁是生命的和諧體,是人本具先天的一種真誠樸實,不執著的生命本質,同時 仁也是愛惜生命、真實、具體的生命存在情境,因著人的仁心,使人們彼此間能愛 人,正論語顏淵所言:樊遲問仁,子曰:愛人。愛人正是對他人存在價值的肯定

6、 與生命的尊重;羅光先生言:我的生命乃一大善,生命便常播散生命,播散生命所有。我和 人和物相接觸時,我願以我所有播散給別的人和別的物,同時我也接受別的人和別的物給予我 的善,我願還報以善,這種善的往返,就是愛的旋律。【註四】即是此理。中國儒家哲學以仁為道德實踐的最高境界,並以愛人為仁德實踐的指引;而西方 士林哲學則以愛為宗教信仰的終極理想,更強調愛上帝於萬有之上與愛人如己為 靈修的方向。仁與愛兩者互相涵攝,都表現為追求真善美聖的自我昇華活動,提供了 仁愛合稱的理論背景。孟子說: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耶穌也說:愛人 如己(馬二十二 37-40),周易繫辭下更點出仁愛的本質:天地之大德曰生。 因

7、此,所謂仁愛或善就是保持和促進生命而惡就是摧毀和抑制生命【註五】於仁愛的踐履中,產生了我你的互動關係。從另一種角度來看,仁愛的真義即體現在對於生命的 尊重與維護,以及存在價值的肯定與提升上面;換言之,不僅要保存自我的生命,肯定自我的 存在價值,還必須更進一步尊重他人的生命,肯定他人的存在價值,甚至還應擴充到對於一切 萬物的尊重與愛惜上;關永中先生說:去愛一個人,就是在積極接納對方之同時,透視到對 方那獨一無二的正面價值,並且在祝福的心態下鼓勵對方發顯其潛能,以造就更高更美好的才 德,成就更高、更多的優點。又說:愛是一股充滿創造性的力量(Creative Force),傾向 於鼓勵被愛者去造就更

8、高價值。【註六】此正論語雍也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 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積極意義。然而我的存有和別人的存有,以及一切萬物的存 有,都是相對的存有,自己不能由自己而存有,需要另一存有作成因;因此,我的生命 是由另一生命而來,另一生命又由另一生命而來,一直追到一個絕對自有的生命,以絕對自有 的生命作為宇宙萬有的根源;因此,我的精神生命,在愛的旋律中進行。首先造物主天主的 愛,我對造物主感恩的愛,織成一種超宇宙的愛之旋律,使我的精神生命充滿永恆的意義,表 現超越的形態,給予事事物物正確的價值。【註七】我們分享天主無限的生命,同時也分享 天主無限的愛心,天主作為仁愛所以可能的神聖基礎乃是無可置疑的事實

9、。 貳、良心是道德本心的呈現貳、良心是道德本心的呈現 生活的倫理規範,在現代的社會裡愈形複雜,但是人的思、言、行為確不能悖離倫理規律, 也就是行事作為須合乎人的良心或良知。然而什麼是良心呢?良心一詞的英文是 conscience,源自於拉丁文的 conscientia,其希臘文則是 synderesis。一般是用以汎指人在 生活中的意識或自覺。【註八】就此而言,conscientia 的原始意義並未特別強調其道德層面 的涵義。然而當它被應用於道德層面時,則其汎指人在生活中的意識或自覺的涵義,就已 轉為強調在道德層面的意識或自覺。雖然轉為強調道德意識層面,但這並不表示它僅強調意志 的抉擇與行動能

10、力,而忽略理性的認識與判斷能力;因為所謂行為,尤其是道德行為,必定是 出於理智的認識與意志同意的活動。【註九】換言之,conscientia 在強調道德意識的同時, 並未忽視理性的認識作用;進而言之,道德意識不僅包括理智的認識與意志的抉擇兩種官能, 而且還應兼及情感的體驗。因為道德是整體的,道德主體亦是整體的。基此,理論上雖然可 以分述道德心之知情意,及分別予以不同的命名;但是難以將它們截然分開,人無法只談道德 心之知而絲毫不涉及情意。【註十】總而言之,良心或 conscientia 的涵義,若從道德層面來 看,則可指涉其為人之道德本心或本性;若從較廣泛的層面分析,則在此道德本心的內容中, 除

11、了意志之向善的抉擇官能外,同時蘊含著理性的認識與情感的覺受;換言之,所謂道德本心, 其實可以再細分為道德理性、道德意志與道德情操等三種官能。因此,不論是何種行為,只要 屬於道德行為,必然都會同時涉及這三種官能的運作,亦即只有在知、情、意三種官能交互運 作下的行為才是道德行為,一旦缺少其中之一,就不屬於道德行為。當 conscientia 具有道德涵義時,即類似中文的良知或良心的用法。所謂良知,即 是人類天賦的向善之靈明知覺,即孟子盡心上所言: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 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

12、認為愛親敬長,知仁知義是人類本心的自然顯 發,是我固有之,非由外爍者也,故謂之良知,因此良知為天賦的道德本體,為 一先驗的道德意識;在中國哲學裡,人類天賦的靈明知覺雖然非常強調其道德層面的涵義,同 樣也不表示因而忽視其中所蘊涵之理性的認識作用 。 而所謂的良心,亦即是人類的道德本心, 即孟子告子上所說: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 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嚴格說來,良心概念的外延似乎比良知更寬泛, 但在一般的用法中,此二概念往往被視為同義詞,此中關鍵就在於心官之具有思惟或知覺特殊 功能,孟子告子上即言: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 在

13、此,孟子直接點出了道德理性的真義,故王陽明據此而言:知是心之本體,心自然會知。 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註十一】 而王龍溪亦謂:不學不慮,乃天所為。自然之良知也。惟其自然之良知,不待學慮,故愛親 敬兄,觸機而發,神感神應;惟其觸機而發,神感神應;而後惟不學不慮,自然之良知也。 【註十二】是非之心的良知,只要見得透徹,便能成為明辨是非的指南針,陽明於傳習錄下言:這些子(良知)看得透徹,隨他千言萬語是非誠偽,到前便明,合得的便 是,合不得便非,如佛家說心印相似,真是個試金石、指南針。由道德行為來看,是非 之心正是道德判斷或道德抉擇的準據;而是非之分

14、亦是善惡之辨;故陽明又言:良知只是個 是非之心,是非只是個好惡,只好惡就盡了是非,只是非就盡了萬事萬變。於是良知便 成為知善知惡的心之本體。以上所論,一方面是就來源問題而言,說明良知是天賦而成,不假外求的,既無須經過學 習,亦無須加以深慮,而當下觸機而發便是良知,四端之善自在其中;一方面是就良知之明辨 是非來說的,人能知是知非,良知是知善知惡的心之本體,是知良知乃是人之所以為 人的理性道德意識,亦是判別善惡的標準,陽明在大學問中說:凡意念之發,吾心之良 知無有不自知者。其善歟,惟吾心之良知自知之;其不善歟,亦惟吾心良知自知之,是皆無所 與於他人者也。由於人的良知乃稟受於天,所以在意念發生之際,

15、即知其善,其不善,而天 賦的良知實與天理為一,故具有普遍的內容,得以成為公是公非的標準,是非之心不慮而知, 不慮而能,良知之在人心,無間於聖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世之君子惟致其良知,則能公是 非同好惡。【註十三】陽明曾作詩云:個個人心有仲尼,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 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綜而觀之,則良知一詞不僅有其存在的先驗性,亦指價值意識或作價 值判斷的能力而言。首先,良知屬於先驗的道德意識,強調人類具有本然的善,為與生所俱有, 所謂: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註十四】奠定了人性本善的基礎, 繼而說解人心自有其辨別是非,判斷善惡的能力,從而表露了人性向善的意願;因此,惟有開 顯人類本具的良心、良知,使良心具有絕對的主動性、能動性,即成為整個道德教育的重點。 參、倫理道德與教育參、倫理道德與教育教育是人類文明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項社會活動與社會制度,而發展德性自古及今亦均為 教育的主要目的。但是由於科技文明的發達,雖使得人類社會有了長足的物質性發展,然而在 精神文化上並未見到相對的提昇,為能促進精神生活的幸福,自當重視倫理道德,以德性之培 養與品格的完成為首要之務,為達成此一目標則必須通過教育以竟其功。因此,我們首先要問 倫理教育指的是什麼?它所呈顯的倫理價值有著什麼重大的意義?進而顯示出倫理教育的重要 性。教育既然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那麼倫理教育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