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24972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1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最苦与最乐课文分析(pdf) 语文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分析-11 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 最苦与最乐 一、内容和结构一、内容和结构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 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 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 读来脍炙人口, 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初中生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 “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联言命题作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 “真诚与虚伪” )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

2、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全文 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 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是第 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是 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是主论,第 2 自然段是辅论。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 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 失意、 老、 死,并且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

3、是第一层。第二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 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 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例如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开头说: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作为辅论的第 2 自然段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对于负责任的具

4、体情况,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债- 1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分析-11 最苦与最乐 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所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接受。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以此照应第 1 自然段的“受良心责备而又无法逃躲” 。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又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第三个层次照应第 1 自然段: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而负责任才是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部分只有一个自然段, 而且不单单谈快乐, 其中也谈到痛苦。 为什么第一部分完全谈痛苦

5、,用了两个自然段, 而第二部分两者都谈到了反倒只用一个自然段?为什么一个均衡的题目在行文论述时两个方面却不均衡呢?只要看一看 “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的论据就不难明白。作者给“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个分论点提出的论据是“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原来作者所谈的快乐是与痛苦分不开的,或者说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础之上的。正因为这样,在谈快乐的时候就必须联系到痛苦。也正因为这样,既然第一部分已经用了不少笔墨谈痛苦,那么第二部分来谈快乐就无须再多用笔墨,而只要说清快乐与痛苦的关系就行了。明白了这一点还能解开另一个谜,那就是关于题目的谜。一般以一对范畴为题的文章,往往是把正面的概念放在前面

6、,如“真诚与虚伪” “勇敢与怯懦” 。而本文却是倒着的: “最苦与最乐” 。现在我们明白,既然作者认为“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那么只有先论述“最苦” ,后论述“最乐”才顺理成章,既然行文是这样的顺序,那么题目自然也该是这样的顺序。当然,第二部分少用笔墨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痛苦的状态便于描述,而快乐的状态却难于描述。 第三部分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一般说来议论文所要回答的问题无外乎: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如果说本文第一、第二两个部分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第三部分回答的就是“怎么办”的问题。当然,这两个方面本身也都有“为什么”的问题。这一部

7、分也有两个自然段,前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 ,其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快乐也越大” 。后一个自然段论述“人生不应当逃避责任” ,其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 2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分析-11 最苦与最乐 二、写作特色:二、写作特色: 1论点的姊妹命题。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时才如此。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2本文的语言运用既凝重又轻灵,既

8、流畅又简洁。庄重,是梁启超文章的一贯风格。 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作为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 思想家,他的远见卓识,思想文化的深厚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形成了这种庄重的语言风格。本文所谈论的话题又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当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相谈,语重心长。文章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例如: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

9、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痛苦,也都可以。 ”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这种灵动表现为各种不同句式、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各种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灵活运用。就句式而言,有陈述,有设问,有反问,有感叹;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动句,有被动句,有“把”字句,有述宾谓语句。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就论证方法而言,第 1 自然段用的是演绎论证中的选言证法, 第 2 自然段用的是归纳论证, 其他许多地方都用了引证法。单就引用

10、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 ,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 ,引用“任重而道远” ,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 。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有时又把引用和论证的话语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例如: “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 ,正是这种作用。 ”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 3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分析-11 最苦与最乐 文章的语言十分流畅。流畅也是梁启超文章的基本风格。一篇少年中国说把这种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由于本文没有少

11、年中国说那种强烈的抒情色彩, 因而也不如 少年中国说 那样写得汪洋恣肆。 但同样不改其流畅的风格。排比,是造成文章流畅气势的重要方法。本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 “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 “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不仅陈述句可以用排比,设问句也可以用排比。例如: “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本文的排比不仅用得多,而且用得巧。所谓巧,是说不呆板。显然,作者不是为排比而排比,因此不强求句

12、式的表面齐整,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例如,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一种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个排比中的第二个句子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这个分句,第三个句子加了“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这个分句。又如“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 ,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这个排比中谈到“老” “死”时,句式有了变化,也是根据表达思想的需要。 有的时

13、候, 排比中的句式调整倒不是出于表达思想的需要,而是为了富有变化,而这种变化恰恰使语言更加流畅。例如上文提到的设问排比“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在谈到“老” “死”时,作者并没有呆板地说: “老吗?不是。死吗?不是。 ”正是这种调整,才使我们感到字里行间的一种气势。行文的流畅不仅表现在句与句之间,表现在局部,而且表现在段与段之间,表现在整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过渡与衔接。文章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翻过来看” ,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之间用了“然则”进行过渡使各部分之间衔接得非常紧密。本文语言流畅,却不冗杂,而是十分的洗练简洁。这种简洁首先在于作者使用了概括性强,富有

14、表现力的语句。例如,用“海阔天空,心安理得”形容尽责任之后的快乐,接着概括道: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 ”作者的语言运用十分简练,容量很大,- 4 -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分析-11 最苦与最乐 - 5 - 例如: “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请佛的悲天悯人” ,可以使读者展开来联想到很多丰富的内容。丰富的内容用并不多的文字表达,这便是简洁。本文的简练还在于该展则展,该敛则敛。例如,第 1 自然段将贫、失意、老、死分立,第2 自然段则集中起来说“贫困老死” 。正是由于有了前面的分立,我们才知道后边的四个字不是随意用的,而是收敛,是集中,这一致便是见其简练。文章的简练还表现在引用艺术的高妙。例如上文所谈到过的“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这句话中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孟子说“君子有终身之忧” ;第二,孟子这句话的意思与前面所说的痛苦之后是快乐似乎不一致;第三层意思是“为什么这样呢” 。一句话中有好几层意思,我们怎能不叹服作者语言的高度精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