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24945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能力本位的高职非机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钟名湖 1 王红梅 2 朱颂梅 3(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本文以工学结合的“新四块”课程为基础,以提高信息与机电类等专业毕业生的岗位迁移能力为出发点,提出了以“MIMPS”教学法为核心的、培养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模式。从教学内容组织、 教学手段改进及教学评价创新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关键词:“新四块”课程 “MIMPS”教学法 机械类课程 岗位迁移能力我国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过渡阶段,新职业岗位的技术更新快、技术复合性强,社会最需要的是一种能不断适应新工作岗位的能力,所以企业

2、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提高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一是要有一套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二是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不仅关注其职业技能的获得,更要关注其全面素质的养成;既要满足学生的初次就业所需,与学生的“第一岗位”形成无缝对接,也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生“第二岗位”迁移和人生发展打好基础。很明显,原有的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的“老三段”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一 “新四块”课程下的高职非机专业的机械类课程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1、 “新四块”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新的时期新

3、的发展机遇下,提出以“岗位主导,德能并重,产教结合,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了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知识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新四块”课程体系。其中,对“职业素质课程”强调“全面化” ,通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的渗透和互补,以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途径,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对“职业能力课程”要求实用化,特别强调了岗位的针对性和“双证融通”的要求,训练学生掌握“第一岗位”所需技能;对“专业知识课程”强调综合化,通过系统、全面而浅显的专业理论教学,为学生在专业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对“职业拓展课程” 根据高职院毕业生从事的各个具体工作岗位,满

4、足个性化、多样化的要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服务。这四类课程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体现了高职教育的高等性与职业性。在“新四块”课程体系中,还内嵌了相对独立、相互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生产性实训体系、创新教育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突出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电子信息专业为例,专业培养目标是能够掌握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制造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技术、EDA 技术的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理论和实践技术从事各种电子信息产品或系统的设计、装配、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新“四块”课程体系见表一:2、

5、高职非机专业的机械类课程的定位职业类院校学生工作岗位的一线化与通用化越来越多,这些岗位对知识的深度要求低而对知识面要求较广,作者曾对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与哪些知识相关” 的选项中,约有 28. 6%的答卷填有机械类知识。这一点从某些大型企业进行招聘的笔试考卷中也可以反映出来,不论是对电子信息类还是机电类专业学生的测试,考题除 60%为电子电工方面内容外, 还有 25-30%属机械方面的考题。这部分考核内容,已成为电子信息等专业学生应试的软肋,也是他们在未来工作中显露才华的障碍。在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课程体系中开设的机械类课程,作为专业知识课程,在培养目标上以第二岗位

6、能力课程为主,第一岗位能力课程为辅;在课程的定位上为基础性、服务性、应用性。基础性该课程以了解机械图形学、 力学、 材料学、 机构学等方面知识,完善同学的专业知识结构为最终目标的一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教学会重点资助课题 “工学结合” 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ZZKT09152)1钟名湖( 1963- ) , 男, 江西南昌人,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机械工程。2 王红梅(1968-) ,女,江苏太仓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3 朱颂梅(1969-) ,女,江苏扬州人,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

7、教育经济。门课程,同时也是后续一些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服务性就是强调课程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和专业,通过机械类课程的学习,为不同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机械知识和方法论的支撑,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岗位需要;应用性就是机械类课程要以应用为目的在,内容上要充实专业和具体工作的实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表一 电子信息专业“新四块”课程体系职业素质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 职业能力课程 职业拓展课程德育 工程制图与 CAD 电子测量技术 电子产品辅助设计语文 机械基础 PROTEL 产品工艺文件设计数学 电路基础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电子产品装配

8、英语 低频电子线路 电视技术 电子产品检验物理 数字电子技术 电子工艺基础 SMT 设备运行与维护体育 高频电子线路 传感技术心理健康 C 语言程序设计 网络技术就业指导 市场营销 数字通信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 专业英语 平板显示技术电气控制与 PLC二 “MIMPS”的高职院校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1、 “MIMPS”教学法以“职业化”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模式围绕“职业化”的需求为设计思路,其核心思想是:以模块化(Modularization)的内容构架,分层-交织(Interlacement)的内容组织形式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力(Mission-driven),围绕

9、研究型实训(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辅以自我评价的助推力( Self-evaluation),最终实现提升学生技能水平,培养职业素养的目的,简称“MIMPS”教学法,其概念范畴和功能架构见图 1。M IM P S 学 习 模 型模 块 化的 架构研 究 性 实 训 方 式任 务 驱 动自我评价图 1 “ M I M P S ” 教 学 法 功 能 架 构 图分层教学内容“MIMPS”教学法采用“分层 -交织”的方式将理论和实践内容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中“分层”是指课程中的每个模块在内容上是相对独立的,但所要求的能力层层递进;而“交织”是根据每个模块中完成任务的需要,相同的基

10、础理论会在不同的模块内重复出现,逐渐完整、逐渐加深形成一种交织型组织形态。它按照工作结构来对课程的逻辑关系做整体规划,学生在运用中通过适当的重复,层层加深理解,最终对理论实践融会贯通。2、能力本为的高职院校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按照“MIMPS”教学法,我们把高职院校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工程制图与 CAD及机械基础两门课进行组合,形成实用机械基础 ,再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模块即:基础知识模块、专业知识模块、岗位能力模块,见表二。基础知识模块:通过系统、全面而浅显的基础理论教学,为学生在专业上学习打下基础;专业知识模块,向学生介绍机械知识,通过将基本理论贯彻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达到手段

11、与目的统一;岗位能力模块,以实践环节为主,突出能力为本位,满足技能与岗位要求,提高对岗位的适应性。表二 机电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模块化教学内容基础知识模块 专业知识模块 岗位能力模块力学基础 公差与配合 标准件(螺纹、 键、 销、 弹簧)工作原理及表达材料的基本性能 组合体的表示 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工作原理与表达方法点、 线、 面投影简介主要机械标准 轴、 轴承等的工作原理、 制造工艺及表示方法常用金属加工方法简介 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 表示方法及制造工艺简单装配工艺及配图的识读机械类课模块化教学,围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一核心设置课程,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为,突出了课程的基础性、服

12、务性、应用性,把课程与专业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选用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且使用频率较高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学环节形成一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突出技能与岗位要求的课程结构。3、能力本为的高职院校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机械类课程的授课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力(Mission-driven) ,围绕研究型实训(Practical-research)的核心,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共同的任务为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

13、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教师讲授基础知识模块和专业知识模块后,让学生自己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组建团队,教师设计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岗位能力模块的学习,以轴、 轴承等的工作原理、 制造工艺及表示方法的双配合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见表三。表三 双配合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阶段 目的与要求 任务内容任务展示 明确任务,组建团队1.了解轴、 轴承等的工作原理,表示方法2.了解轴、 轴承等的制造工艺3.设计一定要求的轴和轴承制定计划 分析任务要求、制定设计方案 1.小组学习轴和轴承的基础知识2.分工讨论,制定任务获取信息 利用教学资源完善计划、方案 1 查找相关书籍2 网上收集资料设计程序 按要求设计轴和轴承

14、 1 利用仿真软件修改程序2 利用 CAD 绘图探究完成 发现问题不断修改,保证任务完成 对设计进行自我检查与自我完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分析讨论制定计划获取信息设计程序探究完成的五阶段双配合自主学习,见图 2。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新知识、 新技术、 新工艺、 新方法,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对教师而言,从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变成了学习过程的参与,努力为学生创造模拟的职业情境,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对学生而言积极、主动地投身教学过程,根据自身需要选定具体学习目标,选择学习进度、学习资源和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协作

15、学习、项目工作等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知识、技能有效的迁移与整合。分析 讨论 制定 计划 获取信 息 设计 程序 探究 完成学生 行为 学生 行为 学生行 为 学生 行为 学生 行为协助 策划 参与 制定 指导帮 助 讨论 答疑 总结 反思教师 行为 教师 行为 教师行 为 教师 行为 教师 行为反 馈图 2 五 阶 段 双 配 合 自 主 学 习 流 程 图4、能力本为的高职院校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创新,体现在评价目标的发展性,不是给学生贴上优劣标志,重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评价主体的多样性,由在

16、教师评价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以便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原则的开放性,不要求结论标准化,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将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通过评价使学生知道自身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制订学习计划与规划职业生涯。构建能够反映机械类课程特点的指标体系是以行为过程为主线,以教学项目为单元,结合教学课程构建一级指标体系,以一级考核指标为中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 结合实践经验构建二级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专家评定的德尔斐咨询法。其指标主要有如下:表四 非机类专业机械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第一级指标权重 第二级指标 权重 评价标准方法能力 1U0.4 注重知识结构的联系,拓宽知识面专业能力 20.3 系统地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评价 1U0.4学习成果 130.3 具有独到的见解,对理论和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自我管理能力 2U0.4 具有良好的独立工作能力和探索精神解决问题能力 0.3 能适当延伸至与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