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24443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0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南京高考语文模拟卷(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南京市 201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11.03 南京市 2011 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 文 2011.03 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班级、学号写在答题卡的密封线内。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 A处方处变不惊 忖度暗度陈仓 里弄弄假成真 B强劲干劲十足 少尉少安毋躁 和煦曲高和寡 C应届应接不暇 哄闹一哄而散 数说数见不鲜 D肖像不肖子

2、孙 因为为虎作伥 参与与人为善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分) ( ) A很多场所的中央空调长期不清洁,管道成为藏污纳垢之地,细菌、灰尘等随着空调风吹入室内,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 B南京风光宣传片中,摄影师抓住了中山陵音乐台上光线、角度、白鸽飞舞的姿态浑然天成的那一刻进行拍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C不少省市片面追求 GDP,无节制地开采、出口稀土等资源,这种行为无异于为渊驱鱼,为丛驱雀,长此以往,稀有资源将消耗殆尽。 D2 月 14 日,罗纳尔多宣布退役,虽然他离开了驰骋多年的绿茵场,但那些一蹴而就的精彩射门让无数的球迷们记忆犹新。 3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进行

3、评论。请任选一个角度,运用一种修辞方法,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4 分) 出身农村,一直在地铁通道卖唱,因天使般的声音而走红网络的“西单女孩”任月丽,出现在2011 年春晚的舞台上。她的成功点燃了奋斗在底层的草根人群的梦想。然而她刚刚亮相春晚,就引来了中国歌坛实力派女高音歌唱家马梅的炮轰: “正规的艺术学校学生学了四五年上不去春晚,一些老艺术家一辈子也上不去,但一个在西单地铁卖唱的女孩,只因为媒体的报道,就成为名人上了春晚,这是一种走捷径的做法。 ” 高三语文试卷第 1 页(共 8 页) 答: 4某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一位学生按照学校要求和研究程序,开始认真搜集资料、展开社会调查。工作进

4、行到一半时,家长知悉,以高考不考为由,要孩子敷衍了事。如果你是这位学生,将如何劝说家长?(不超过 50 字) (5 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寓山注序 寓山注序 祁彪佳 予家高士里,固山阴道上也。家旁小山,若有夙缘者,其名曰“寓” 。往予童稚时,季超、止祥两兄以斗粟易之。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予时亦捧土作婴儿戏。迨后余二十年,松渐高,石亦渐古,季超兄辄弃去,余则委置于丛篁灌莽中。予自引疾南归,偶一过之,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此开园之始末也。 卜筑之初,仅欲三五楹而止。客有

5、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予听之漠然,以为意不及此。及于徘徊数回,不觉问客之言,耿耿胸次。某亭、某榭,果有不可无者。前役未罢,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便有别辟之境地,若为天开。以故兴愈鼓,趣亦愈浓。朝而出,暮而归。祁寒盛暑,体粟汗浃,不以为苦。两年以来,橐中如洗。予亦病而愈,愈而复病,此开园之痴癖也。 园尽有山之三面,其下平田十余亩,水石半之,室庐与花木半之。其他轩与斋类,而幽敞各极其致。室与山房类,而高下分标共胜。与夫为桥、为榭、为径、为峰,参差点缀。大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聚者散之,散者聚之;险者夷之,夷者险之。如良医之治病,攻补互投;如良

6、将之治兵,奇正并用;如名手作画,不使一笔不灵;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园开于乙亥之仲冬,至丙子孟春,草堂告成,斋与轩亦已就绪。迨于中夏,经营复始。凡一百余日,曲池穿牗,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乃可以称园矣。此开园之岁月也。 至于园以外山川之丽,古称万壑千岩;园以内花木之繁,不止七松五柳。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三径之中,自可呼云醉雪。此予亦不暇缕述之矣。 (有改动) 高三语文试卷第 2 页(共 8 页)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两兄以斗粟易之 易:换取 B于是卜筑之兴,遂勃不可遏 勃;兴起的样子 C险者夷之,夷者险之 夷:使平坦

7、 D四时之景,都堪泛月迎风 堪:堪称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作者“卜筑之兴”的一组是(3 分) ( ) 于二十年前情事,若有感触焉者 辄于胸怀所及,不觉领异拔新,迫之而出 每至路穷径险,则极虑穷思,形诸梦寐 朝而出,暮而归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曲池穿牖,飞沼拂几,绿映朱栏,丹流翠壑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作者和家旁的寓山好像有夙缘,儿时哥哥在山中劳作,他也在旁边游戏,经历变故引病南归后,偶过而有所感,便一步步将它建成了景色优美的园林。 B山园兴建之初,作者仅想造三五间房子,对客人的建议也漠然,但万壑千岩的丽景和哥哥未罢的工程使其兴

8、趣愈发浓厚,不惧奇寒酷暑,耗尽了家财,建园成痴。 C园巾水石、花木互相映衬,桥、榭、径、峰参差点缀,轩斋深幽宽敞极尽情趣,各类房屋各显其妙;园内外的景色,赏,心悦目,令人陶醉。 D文章从“始末” “痴癖” “营构” “岁月”等方面介绍开园的过程,虽然每节各述一个方面,但“兴”“趣”贯穿始终,各节叙事互为补充,似断实连。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1)剔石栽松,躬荷畚锸,手足为之胼胝。 (3 分) 译文: (2)客有指点之者,某可亭,某可榭。 (3 分) 译文: (3)如名流作文,不使一语不韵。此开园之营构也。 (4 分) 译文: 高三语文试卷第 3 页(共 8 页)

9、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卖花声 卖花声 张舜民 楼上久踟躇。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自是长安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1) “自是长安日下影”中。 “长安”和“日”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 分) 答:_ _ _、_ _ _ (2)词中抒情主人公“踟躇”的原因有哪些?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分) 答:_ _ _ (3) “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中“满”和“新”二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4 分) 答;_ _ _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 _ _,_ _ _ ,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 (2)_ _ _,阴阳割昏晓。 (杜甫望岳 ) (3)千呼万唤始出来,_ _ _。转轴拨弦三两声,_ _ _ 。 (白居易琵琶行 ) (4)八百里分麾下炙,_ _ _。 (辛弃疾破阵子 ) (5)黄钟毁弃 ,_ _ _。 (屈原卜居 ) (6)博观而约取,_ _ _。 (苏轼稼说送张琥 )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 1114 题。 秋祭 秋祭 刘建超 “小戏妃”是红酒

11、小说里的人物,红酒写小小说,故事都以相思镇为背景。 高三语文试卷第 4 页(共 8 页) 当年,相思古镇有个唱青衣的女演员,演皇妃爱由着自己的性子,她忘了自己是身穿日月龙凤衫的金枝玉叶,只要一出场,手端玉带侧身站定,就冲观众丢媚眼儿,师姐给她起了个绰号“小贱妃” 。 “小贱妃”的戏非常出彩,观众喜爱。县里的一个头头儿想对“小贱妃”非礼,岂料“小贱妃”戏里戏外两样人,义正词严地拒绝,全没了往日的妖媚。 我赞叹红酒笔下的人物形象,也很想见识一下“小贱妃”的原型。红酒认为我的想法可笑,那“小贱妃”是把舅舅讲的故事加工后虚拟出的人物,怎么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我和朋友相约去相思古镇寻访一座明末清初的古

12、戏楼。时至晚秋,天已渐凉,道旁的白杨树在秋风中抖索着,枯黄的落叶萧瑟地飘零。垂暮泛黄的野草却显得精神饱满,摇曳着坚韧婀娜的身姿,不卑不亢地凄凉着。 古戏楼孤零零地出现在村口,看上去比我想象的还要沧桑。戏楼是两层土木结构硬山式建筑,下面的一层据说是演员起居和放置道具的场所,二层就是演出用的戏台了。台子上的楼板已经破裂,围栏也腐朽不堪,两根柱子上有楹联一副,字迹依旧遒劲飘逸: “是虚是实当须着眼好排场,非幻非真只要留心大结局。 ” 村里人见有陌生的面孔来访,便三三两两地聚过来,好像也是第一次看到古戏楼子,与我们一起转悠着看。 这里唱过大戏吗?我觉得这不过是民间艺人的杂耍地方。 唱过!全本的穆桂英挂

13、帅 西厢记 铡美案)都唱过,你们不知道,听老人说原先这戏楼子对面是东大庙和昭帝寺,再往前两里地就是清代商铺一条街,繁华得很。每逢大集这儿都唱大戏,一唱就是七八天,热闹着哩。 噢,那你们听没听说过,当年剧团里有个绰号叫“小贱妃”的在这里唱过戏? 村人摇摇头,这是明清的戏楼,几十年前被当作学校,后来成了危房,学校早搬走了。 我走到二层的戏台前,凭栏眺望,想象着当年的繁茂风华,怂恿我的朋友唱了一段梅妃 :下亭来只觉得清香阵阵,整衣襟我这厢按节徐行 朋友喜欢戏曲,大学里曾修过此类课程,程派的韵味还是有的。我叫了声好。 村民都是在豫剧曲剧窝子里泡大的,对京剧没有多少概念。唯独一个背着柴草的老婆婆似乎听得很专注,还轻轻地点着头合着节拍。 婆婆,一看就知道您懂戏啊。我这位朋友唱得怎么样? 婆婆说,程派,唱得还中,就是神态不像。 哈,真遇到行家了。婆婆,您给指点指点。 婆婆环顾四周,犹豫着。 高三语文试卷第 5 页(共 8 页) 婆婆,我们从城里来,专门来访古戏楼。看这戏楼子多年没有琴鼓声了,它寂寞着哪。我看您老懂戏,也来一段吧,也不枉这戏楼子在咱村口矗立了几百年。 婆婆让我说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