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应成为一流人才的集聚地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524039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89.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应成为一流人才的集聚地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大学应成为一流人才的集聚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应成为一流人才的集聚地(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高等教育新闻中心主办 周刊主编:储召生 本版编辑:毛帽 联系电话:010-82296657 来稿邮箱: 周刊博客:http:/周刊理念引领探索创新吸 引 各 界 精 英 集 聚 大 学3大学应成为一流人才的集聚地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越来越流行的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或许将成为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又一外在动力 有效利用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资源山东工商学院副教授范慧茜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使人们不出国门即可利用他国的优质教学资源成为一种可能。 包括哈佛、耶鲁在内的50所世界一流大学在学校的官方网站上提供可免费下载的公共开放课程。 课余时间上网学习世界名校的公开课已经成为大

2、学生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越来越流行的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将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不小的影响,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也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由之带来的压力,或许将成为国内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又一外在动力。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资源,使其正面效应最大化? 当前,学生的学习尚处于自发的状态,随意性比较大, 既缺乏思想上和方法上的引导,也缺乏规划性、长期性和系统性。 因此,需要对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资源进行研究和整合, 引导学生的学习从无序变有序、从随意变系统。整合网络资源世界名校在网络上公开的课程主要是通用性、基础性课程,进行的是通识教育,内

3、容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大门类。 公开课由各名校的名师授课,课堂教学组织严谨,注重师生互动和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批判精神。 例如,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又称“幸福课”),因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这些公开课视频的制作质量较高,已被大批量翻译成中文,有中文字幕或中英文双语字幕两种形式。 高校可以组织教师先行观看视频, 对各门课程的难度和内容进行甄别, 整理出目录和主要内容,按照学校、 学科、 主题、 内容、 难度等标准, 分门别类地将视频资料和文字材料集中在一起建成语料库, 放在可以共享的教学支持平台上进行动态管理。 平台兼备多媒

4、体语料库与教学管理系统两种功能, 语料库的影视、 录音、 文本可以配套使用, 用户除了可以直接在网络上观看这些视频资料外,还可以直接用来组织教学工作。 学生可以随时学习,或者随时停止播放进行提问,教师也可以随时插入教学指导,形成一种互动的跨文化传播的教学环境。 这样,师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理念,高校也可以节约课程开发成本和办学成本。促进教学改革高校可以采用两种模式引导和规范学生利用网络公开课进行学习。一是组织专门的网络公开课学习课程,吸纳对英语感兴趣并且水平较高的学生参加,采用小班制(不超过30人)的课堂教学,包括的教学步骤有话题导入、课前阅读、视频观看、教师讲解、课堂讨论、课后拓

5、展探究及课上汇报交流,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上交一篇小论文或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活的实践报告。与传统课堂的主要区别是,学习的媒介是网络公开课的视频而不是纸质的教材, 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名校教授的助教, 帮助和引导学生利用视频资源进行学习。二是采用语言实验课的形式, 以自主上机学习为主,可以不限人数,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实验大纲、 实验任务和步骤自主在语言实验室上机学习,通过网络与同学、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每个单元学习结束后要上交的作业与前一种模式下的学生一样, 只是网上学习记录、 网上发帖子讨论的数量和质量都将纳入考评范围。讨论式、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能够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培养学

6、生独立思考和流畅表达, 以及主动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教师成长教师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向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教师面临着知识更新换代和提高语言技能的压力, 而能够出国进修或到国内名校学习的教师毕竟是少数, 大多数教师只能通过在职学习来自我培训和发展。面对丰富的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从中吸取养分,实现自我提升。 教师可作为学习者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采取教师自修和小组互助相结合的方式, 定期召开主题讨论会, 开展集体备课、 视频内容研究等活动, 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习、讨论、拓展和教学实践,丰富教师的学科知识, 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

7、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网络的普及使传统教学关系面临着挑战和变革。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打开浏览器进行学习,甚至可以获得比教师更多的信息。教师不再是信息源和信息控制者, 也成为学习者中的一员。一位教授曾说,好教师既要自我充实,自己设计教材,鼓励学生参与,鼓励学生发问,也要能够利用网络和其他方法,使教学从原来由教师去激发学生学习知识, 改变为通过教师的帮助而由学生自己去做。 这或许就是网络时代的“好教师”的含义,也是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时代师生关系的写照。百家争鸣不离道百家争鸣常常成为人们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派多样性的表述, 也成为当今衡量是否还存在着学派多样性的一个尺度。同时,它还是大学精神凸显的一个

8、必要环境和特殊标志, 更成为在各学派之间伦理关系不正常的状态下学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古代中国, 文明之根一直没有停止过它的生长。 若以大学精神论, 虽历经朝代更迭,大学形体沧桑多变,大学精神却一直保持赓续。 然而,学派的多样性未能长期延续,能很好保存多样性的时期, 就是学术兴盛的峰巅,也是大学精神旺盛发达时期。若难以维护学派多样性的存在,学术就会落入平川,大学精神就会低迷不振。 若出现强制性的一家独尊,学术则会干涸甚至断流,学人精神多表现为高压下的抗争。中国历史上,一家独尊的时间还较长,在这种环境中,以“通古今”为职志的学人,常常变为“以古非今”者来显现其学人精神,表面看是对当时世俗权

9、势的批判, 深层里却包含着对理想的学派伦理的追求, 或者说是对道的多样性诠释的维护。从古至今,有一部分人总心存担忧,百家争鸣会不会天下大乱? 这种担忧至少存在了 2000多年,堪称千年之忧。这种忧虑或出自董 仲舒这样的“士人”,却更符合世俗权势的要求,于是,百家争鸣或一家独鸣就不简单是一个学派伦理关系, 而成为学术与世俗权势间的直接冲撞,是世俗权势善恶阴晴的外显。事实上, 多个学派在不受外界强力控制的状态下, 依据学人自主确定的规则所展开的争鸣,不仅不会偏离于道,反而会使学术整体上更接近于道,更能彰显道,更能充分地弘扬大学精神。以西南联大为例, 当时西南联大虽有不少教员加入了国民党, 但由于同

10、时还有共产党、 中国民主同盟等组织的存在, 能够形成多方争鸣, 使得师生们没有丧失理性和独立自主性, 依然还能作出属于自己的清醒判断。 在学术上, 西南联大是各种学派组成的多元文化中心, 多方的论辩使真理和是非愈益明了, 也铸就了它在中国大学史上难得的辉煌。在一家独尊未走向极端强势之前, 汉代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 生产和科技最先进,最富裕和繁华的国家。汉代学术空前繁荣,张衡之天文学,华佗、张仲景之医学,汜胜之之农学,董仲舒、王充之哲学都属当时人类先进之列。汉书五行志记载了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太阳黑子出现的史实。 西汉首都长安有当时人类最大的皇家图书馆,著名学者刘歆在其父刘向的别录

11、基础上撰成的七略,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个图书总目。汉代不仅出现了众多经学大师, 还出现了司马迁、班固、扬雄、司马相如这样的大史学家、文学家。产生了揭示勾股定理的周髀算经,以及可与古希腊欧几里德所创几何原本相提并论的九章算术。 这些人类历史上里程碑式的学术成就与学术大家的出现绝非偶然, 百家争鸣的学术生态得以维护当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要素。从中国大学发展的史实看, 玄学所反叛独尊儒术,却未超出道的范畴,而是要以另一种形式志于另一种内容的道;理学是以“理”为本体、 以儒学为根基、 兼容佛道的思想体系,在文化上,“理”为道的体现与变异,为中国大学精神的本体找到了一种新的解释方式;明清之际的实学派人物陈

12、确、方以智、傅山、黄宗羲、王夫之、颜元、李塨、叶适、陈亮意识到空谈误国,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对中国“学统”进行内发式的变革;近代的民主与科学思潮依然是在道的范畴内发挥出的另一种大学精神。既然百家争鸣终究不会离道,又能充分弘扬大学精神,对它的担忧便是杞人忧天。 凡是与道不相背离的世俗权势,就没有任何理由担心百家争鸣。 那些与道有些许偏离的世俗权势,在百家争鸣的环境中将会得以矫正,更加健康地顺道而行。 唯有那些与道直接相逆的世俗权势才会设法铲除利于大学精神充分发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环境, 然而, 这样做是背道而驰的, 终难持久。百家争鸣, 大道将行, 大学精神自兴。研究者说 YANJIUZHES

13、HUO读者来论 DUZHE LAILUN学者专栏 XUEZHE ZHUANLAN储朝晖, 教育学博士,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著有 中国大学精神的历史与省思 等。大学精神漫谈10弦歌不绝 水木千年荩荩回应 清华理念: 百年传 奇生生不息(4月18日第5版) 1914年,国学大师吴宓作诗清华园词:“但使弦歌无绝响, 水木清华自千年。 ”但使弦歌无绝响,一方面,要使大学培养出的人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阶段性需求;另一方面,要破“重术轻道”的实用主义传统,解同质化困境,立全人格教育,使大学教育提供的知识谱系修复过去几十年的反反复复带来的某些断层,传

14、承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而非盲求“世界一流”与“国际知名”。但使弦歌无绝响, 需要在体制上、文化上、观念上给予大学以充分尊重, 拓展大学自由发展的空间,把握今天的教育, 创新明天的科技,推动后天的经济,使大学成为学术的津梁、思想的源泉、创新的基地。但使弦歌无绝响,需要大学在全球化、 市场化和行政化的洪流中,在高等教育日渐大众化,哈佛、耶鲁等大学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公开风靡全球的今天, 不受功利驱使和权力羁绊,保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同时拆掉围墙,走出书斋,心系社会,承担历史赋予的时代责任。 (北京 何美)高端视点 GAODUAN SHIDIAN大学应在吸引社会各领域精英回流上多下功夫, 成为一流

15、人才的集聚地。冯健摄21世纪以来,社会对大学的定位和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集中体现在大学与社会的相互需求关系日趋明显,并越来越密切。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学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和重要,大学扮演的社会角色日益多元化。与此同时, 我们听到了来自社会、企业, 特别是来自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强烈呼唤。 近几年, 复合型人才、 创新型人才、 精英人才等概念频繁出现,虽然叫法不同,却反映出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社会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给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大学提出了新的任务,那就是要培养出符合不断变化着的社会需求的、具有更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人才。在当今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16、 人才培养已不仅仅是学校可以独立担负的责任了。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不但要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 还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 社会实践经验等综合素质。 这些素质和能力显然不能靠大学去单打独斗。 当然, 我们的教师已经认识到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提高的现实, 并且在育人的过程中身体力行, 去实践和探索符合社会更高需求的育人模式。但是, 一个现实的问题是, 无论身在校园的教师们如何尽职尽责, 但总会有力所不能及的无奈。 因为人才培养的社会性因素总是不可回避的。 在现今的社会背景下, 任何一所大学都无法独立完成人才培养的全部环节。 人才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更需要为其提供继续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沃土。就大学自身而言,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最关键的是要建设结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但是, 目前的现实是社会人才回流明显不足, 造成了国内大学师资结构的单一。近年来, 国内大学在改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学历结构、 学源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