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静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2617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张维静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张维静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张维静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张维静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张维静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张维静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省心理健康教育参评论文参评论文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张 维 静荣 成 市 成 人 中 专邮 编 264315单位电话:(0631)7691029攻击性行为的剖析与调适荣成市成人中专 张维静一位 18 岁的男生,因为一件小事或一句话,便暴跳如雷,破口大骂,抬手便给同学 迎面一拳。14 岁的小军把未满 14 岁的小明给杀了,理由只有一个:我就是看他不顺眼, 他太嚣张了!诸如此类现象,在班级及学校管理中,发生频度逐渐升高。令班主任和老 师们感到极度的困惑: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怎么都像吃了火药?! 心理学中把这种“一点就着”的行为称为攻击性行为。人类的攻击性行为,主要包 括采取直接暴力手段对他人伤害、

2、残杀、抢劫、强奸及破坏他人财物、对他人大肆辱骂、 威胁等。下面通过几个典型案例,剖析一下攻击性行为的原因及调适对策。 一、攻击性行为的人格特点 案例一。一位女生甲发现周围的同学们都有胜她一筹的处事技巧后,感觉到自己 “太傻”了!就一下子全盘否定了他人:他们怎么都那么虚伪!因而,总看到别人的缺 点,好钻牛角尖,别人不经意的玩笑,在她看来也是故意出她的丑。于是乎,将同学们 偶尔的玩笑视为对她的愚弄,进尔对同学们大发雷霆。女生甲的表现就是典型的攻击性 行为,在性格上表现为偏激、幼稚、敏感、多疑。 案例二。男生甲,一天自己正坐在教室里看一封信。男生乙见状,极其好奇,这张 纸上到底写的什么会使甲如此神情

3、专注,便想看个究竟。男生甲不给,乙软硬皆施未果, 便举起凳子将甲打得头破血流。造成此流血事件的起因就是男生乙情绪极不稳定,性情 暴燥,自制力极差,稍不如意便失去控制,希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 案例三。男生丙,脾气暴燥,在班上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同学们一争高下。 当他处于劣势时便态度蛮横,满口脏话。同学们都非常讨厌他,进而“怕”而远之。与 家长沟通后得知,丙在家中尤其在父母面前表现却特别好。原来在初中时,他若稍有不 良表现,便会遭到父亲的迎头痛骂甚至痛打,人格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就是攻击性 行为的又一性格特点:小时候形成的压抑的心情和扭曲的情绪促使他企图通过从同学的 争执中获得同学们对他的肯

4、定,通过压倒对方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案例四。有一女生乙,在集体宿舍里原先比较懒,打水、打扫卫生等事干得少了一 点,由此招来其他舍友的不满。舍友丙趁乙晚上上厕所之机,将她反锁至门外达半小时 之久。女生丙的行为实属典型的报复行为。性格上心胸狭窄,无法容忍一点委屈和伤害, 无法容忍别人的一点点错误。于是不断膨胀的复仇心理促使她做出有悖情理之事。 可见,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人往往具有以下人格特点:(一)畸形的争强好胜,凡事 非与人一论高下,在不利时出言不逊、骂骂咧咧。 (二)性情暴燥,爱生气,乱发脾气, 经常找茬自残或他残,欺负他人或抢夺他人钱财。 (三)偏激、幼稚、敏感、多疑,动不 动就和别人翻脸。 (

5、四)心胸狭窄,对别人总是心存敌意。 (五)心理发育不健全和不成 熟,导致心理不平衡,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甚至犯罪倾向。 二、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客观因素主要有: 1、家庭因素:家长教育观念陈旧,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专制,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忽视 非智力因素。忽视了孩子心理、生理的发展,扼杀了孩子的个性差异。青少年在家庭 中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爱,会产生压抑、焦虑和偏执心理,透过“有色眼镜”观察 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攻击性人格” 。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 种心理上的平衡。 2、学校因素: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校一直是重智育轻德育轻心育,没有把培养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

6、要内容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不少学生表现为心胸狭 窄,意志薄弱,挫折耐受力、自制能力、自立能力差。部分学生长期受到老师的歧视,造成自卑、焦虑的心理,从而表现为厌学、谈早恋、斗殴等。 3、社会因素: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不良风气正在侵蚀着青少年一代,舞厅、游戏厅、网 吧等黄、赌、毒正在毒害着他们。经济浪潮冲击下的西方腐朽价值观、人生观的腐蚀, 这些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能产生极大的危害。他们正在用不强的防御能力守着他们不 强的心理防线。 主观因素主要有: 1、人格障碍: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暴力攻击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 人格问题(18 岁以上称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实质上是人格发展的内在不

7、协调性, 是在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具有人格问题 的学生往往过分理智、敏感,缺乏人情味,在学校中常常顶撞教师,无法与同学友好 相处,导致他们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性格方面。从性格学角度看,暴力犯罪的人常表现为性情粗暴,易于冲动,寻衅闹事, 自制力差;比较残忍,缺乏同情心,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的基础上;极端 轻率、无耻,贪图感官享受等。 3、心理挫折。经常有暴力倾向或暴力行为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往往低于一般学生,这些 学生有的感情淡漠,甚至冷酷无情,好冲动,本能支配欲望,缺乏自制力,因而常与 教师、同学,甚至亲人发生激烈冲突。有的学生表现为自我

8、中心,不服从师长管教, 总认为自己的作为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学生则表现出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难以融于 群体中去,即使有些学生因其胁迫或利诱而屈服于他,也不能使这个群体从心理上接 纳他。还有的学生挫折忍受能力极差,这是产生攻击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生在遇 到挫折或不满时,往往做出过激行为。产生暴力倾向的原因。 4、报复心理。对别人的挑逗、讽刺、出言不逊、侮辱嘲笑,或摩拳擦掌,或反唇相讥, 最后导致互相激发升级,最终诉诸武力,采取极端行为侍机报复。 三、攻击性行为的调适 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学生,不管由于何种原因,最终都是由于内心极度痛苦,而迫使 他采取各种极端行为从外界获得心理平衡,攻击别人成了他解决

9、矛盾、渲泄情感、寻求 平衡的惯用手段。显然这种手段不合理、不道德、不健康,尤其是中学生,在生理、心 理日趋成熟的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理会应加强指导和引导,使其各方面和谐地、人性的 发展。 案例一中的女生甲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信。良好的人际关系确需一定技巧,但关键 却不在技巧,而在于她不自信。在自我贬低的同时,又害怕同学们贬低她,于是她时刻 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的“雷区” 。对此类学生的建议是:一是树立自信心。自信可以消 除恐惧多疑的心理。有了自信便能尊重自己,便不再过分防御他人,便不再被他人言论 所左右,便会接受自己的弱点,欣赏他人的优点。二是心胸开阔。对别人要求别太高, 不能总以自己的理想、好恶

10、来要求别人怎样。对生活的期望值不要过高,人生不如意十 之八九,锻炼自己把事事不能遂愿当成这个世界的合理性来承受。须知,挫折固然能给 人带来一定不快,但同时也是人生阅历的一大财富,它会使人变得成熟、豁达而坚强。 案例二中,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来的,可以通过内外因素 预以矫正。一,首先要相信自己脾气可以改好。二,要学会控制。可以写一个座右铭警 示自己,或默默数数,或用冷水洗脸洗手。三,及时转移。离开使自己伤心的地方, “眼 不见心不烦” 。四,合理渲泄。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找朋友或心理辅导老师倾诉, 拼命进行体育锻炼或体力劳动,将烦恼之情写在纸上然后撕掉。这些方式都是健康的

11、、 合理的,而不能采取自残、暴力、离家出走等不合理方式进行感情渲泄。 案例三中,男生丙的主要症结在于,父亲对他的不尊重、不平等导致他人格扭曲。 对他的建议是:一,改变与人交往的方式,不能通过乱发脾气而是良好沟通来获得别人 的服从和让步,而是以理服人, “有理不在声高” 。二,通过尊重别人来获得别人对你的尊重。三,好胜心强是应该保护的,但应注意事件和分寸。非原则性问题或是区区小事, 退一步又有何妨,即使争了高下又 有何意义?!不如把这份争强心理转移到学习和工作 中。 案例四中,女生丙心胸狭窄,无法容忍别人的一点点错误和自己的一点委屈。当心 中装满仇恨之后,长此下去,将会处处树敌,成为孤家寡人。所

12、以,一,必须学会宽容。 二,心中要充满爱。要想到你这样做的结果是针对你的同学而不是敌人啊!要学会接纳 “敌人” 。接纳“敌人” ,不是软弱,不是放弃原则,而是一种坚强,一种博大,一种升 华。本文开头提到的小明,也是此类病症的表现。对别人心存敌意,不能容忍各种类型 的人。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产生犯罪倾向。 经上述分析可见,具有攻击性行为的人,心是滴血的。在某件事情上、在某种程度 上说,他可能是受害者。但这不能作为他攻击别人、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 的理由和借口。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携起手来,共同对这些带有伤痛的学生疗伤:1、 尊重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2、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辅导活动,学生掌握各种 心理学常识,心理自我调整方法,提高心理自我监控能力;3、提高学生对挫折的忍受力; 4、引导学生进行 适当的情绪渲泄。只有这样,才能给他们创建一个良好的矫正氛围, 协助他们完成心理健康的重塑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