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522360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胡敏中摘要:物质文化是以固态或静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而非物质文化则是以动态或活态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物质文化具有规模大、传播速度快和保存时间长的特点,而非物 质文化具有鲜活性、生动性和场景性。非物质文化是物质文化之母,物质 文化属于上层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而非物 质文化属于底层文化、民族文化和民 间文化。物 质文化和非物质 文化是相互包含和互动的。 关键词: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静态、活 态1998 年 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并于 2001 年、2003 年和 2005 年公布了 3 批人类非物质文化

2、遗产代表作,我国的昆曲、古琴艺术、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已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5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2006 年 5 月 20 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 7 大类 518 项) ,这充分表明党和政府对保护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这必将有力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近些年来, “非物质文化”这一概念引起了媒体和学者的重视。在我国,从整体上对“非物质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并且大多是从保护民间民族文学艺术的角度进行的,而缺乏对“非物质文化”的哲学研究,本文

3、试图从哲学的角度探讨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几个一般性理论问题。一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叫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是否依赖物质形态而言的。而我们平常经常所说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从文化存在的形态和本质属性而言的,所以,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同精神文化相对应的物质文化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它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的,如饮食、文物、古建筑;,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文化则是精神文化,它的本质属性是精神,如思想、知识等。有学者对同精神文化相对应的物质文化提出了质疑,认为流行的“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是不相容的,因为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4、化,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文化。而“物质文化”既包含着物质,有包含着精神文化,这就会得出文化既是物质又是精神的矛盾结论。如果把物质文化释义为“物质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把它释义为“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则是可取的。 (孙显元,第 7 页)我认为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和讨论的,如果“物质文化”概念不能成立,那么就否定了文化存在的多样性,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当然是以物质为存在载体的文化,但很大一部分精神文化也要有一定的物质为存在载体,那么,怎样才能区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呢?这要看文化形态的本质内容和属性,如果文化形态的本质内容和属性是物质的,在本质上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文化则是蕴涵在这一物

5、质形态和物质需求之中的就是物质文化,如2饮食文化应属于物质文化,因为食品是物质形态的东西,它本质上能满足人的饮食需求。但食品是人加工制作的,它包含着制作者的观念和技术,另外,人消费食品的过程会逐步形成特定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这些都是文化的东西,叫饮食文化。文物也属于物质文化,它同饮食文化这种物质文化有所不同,饮食文化是物质的餐饮消费和文化消费同时进行的,而作为物质形态的文物在历史上曾满足过古人的物质需求,而今人无意于文物的物质属性能否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在意于文物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意义。文物的物质属性和物质意义在人们心目中的隐退和它的文化意义在人们心目中的突现,人们并不就此认为文物是精神

6、文化,而仍认为文物是物质文化,因为文物的本质形态是物质的。可以这样说,物质文化是包含在物质形态和人们消费物质产品过程中的文化。很大一部分精神文化也要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物质形式作为存在载体,但与物质文化不同,精神文化的本质内容和属性是精神的,它本质上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产生和满足的过程,其本身就是文化的生产和消费的过程,所以,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把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不加区分地等同起来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只承认精神文化的存在而否定物质文化的存在的看法也是不正确的。与非物质文化相对应的物质文化是指以物质形式为表现手段和传承方式的文化。物质文化既表现为本质上是物质形态

7、的文化,如文物和古建筑等,又表现为本质上是思想和精神的,但是以物质形式表现和传承的精神文化,如书本知识等。在这里,与非物质文化相对应的物质文化既包括同精神文化相对应的全部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内部的凭借物质形式表现和传承的精神文化。而非物质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的否定式,而是指无需以物质形式为表现和传承的文化,具体地说,非物质文化主要是指以口头讲述和亲身行为等动态方式表现和传承的,具有民族民间传统的各种文化形态或形式。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对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具体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

8、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6 年 6 月 2 日)非物质文化主要包括 5 个方面的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邹启山,第 11 页)精神文化不是物质形态文化,但不等于非物质文化,部分精神文化是通过物质媒体进行表现和传承的,只有部分精神文化才是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固态文化或静态文化,因为物质文化是外化并凝结在物质材料上,并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传播和传承的。如人类大部分知识是通过纸介质这物质形式表现和传承的,人所积累的经

9、验和所创造的知识及文化,只有物化和固化在纸介质这物质材料上,才能得到较大规模的传播和传承,也才产生较大的作用和影响。我们学习和传承人类知识也主要是通过书本所记载的知识进行的。如果单凭身传言教这非物质文化形式,人类知识不可能演化成今天这样大的存在规模和更新速度。而非物质文化是动态文化或活态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是动态或活态地表现和传承的。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表现出来,否则就不可能存在;任何一种文化总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进行传承,否则就会消失。非物质文化无需3外化和凝结在物质材料上,也无需通过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承,而是通过口头讲述和亲身行为等来直接表现和传承的,有学者概括为“活态文化

10、传承” ( 乔晓光.,第 64)指的也是这个意思,从而,非物质文化是动态文化和活态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的民间口头文学就是通过口头讲述表现出来的,如藏族史诗格萨尔 、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纳西族诗史东巴经能流传至今,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承的。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现年 82 岁的老人孙家香,可以讲 300 多个民间故事,孙家香所在的十五溪村是长阳都镇湾镇一个普通山村,这里几乎人人都会讲民间故事,经调查发现,会讲 50 个以上民间故事的村民有 200 多人。 (夏静,石震) 第43二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有各自的内在特质。物质文化是通过特定的物质材料表现、传播和传承的,由于物质材料的

11、质地性就决定了物质文化表现的规模大、传播的速度快以及保存的时间长,这是非物质文化无法同其相比的。如,当今凭借电视和网络表现的文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可以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其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是令人吃惊的。又如,以纸为介质而存在的人类知识,只要纸介质保存多长时间,其知识就会保存和流传多长时间。但物质文化需要借助物质材料来表现、储存和传承,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物质材料,进行不同的编码和转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甚至破坏了文化的原生态和真实可靠性,所以,物质文化很难保持其原生态和本真性,总有失真、变形、缩小和夸大的情况。又由于物质文化是通过特定的物质材料来表现和传播的,它就间离了人类文化表现所特有的在场性和

12、情景性,从而加进了特定物质材料的特性、编码和重组。非物质文化是动态和活态文化,这就表明非物质文化的鲜活性、生动性、在场性和情景性,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无需中介媒体的转换和编码,而是通过亲身行为或活态方式进行的,这就保证了非物质文化的简朴易行、真实可靠、原根原本和原汁原味,如民间艺人的表演不需要特定条件,在村头寨尾、田间地头就可以进行,也不需要进行事先的排练和准备,它已熟记在民间艺人心中,艺人和观众是互动的,艺人根据观众的要求和情绪的变化而随时可以变换表演的形式和程序,而观众根据表演的进程也随时进入其角色,甚至可以参与到表演中,这是艺人和观众真正进入到情感的互动和共鸣,充分展现了非物质文化表现

13、的活态性、在场性和情景性。因此,非物质文化又是一种原生态文化,具有原生性、真实性和互动性,这是非物质文化的特质和它的优长。但正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和现场性,又限制了它表现的规模和传播的速度,它不像物质文化那样可以凭借一定的物质载体在大范围内播散和流传,而只能在狭小范围如特定民间和人群中表现和流传。又由于非物质文化的活态性也决定了它只能靠活态形式来保存和传承,如果后人没有传承前人的非物质文化活动,这一非物质文化就会失传。所以,非物质文化又是易失和易灭的。从文化时间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就两者比较而言,非物质文化产生的时间更长,物质文化是在非物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说,

14、非物质文化是人类文化之母。这可以从逻辑和客观历史两个方面做出回答:从逻辑上说,物质文化的产生需要有特定的物质材料作前提,特别是语言文字,这些特定的物质材料产生以前,物质文化是不可能产生的。但非物质文化的产生就不需要这4些特定的物质材料,因为它是凭经验、口述和亲身行为直接表现出来的,这就是说,只要有了人类,就有非物质文化的产生,人类和非物质文化是同时产生的;从客观历史看,物质文化的主要载体语言文字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物,也即是说,物质文化只有在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才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正式产生。但在这之前的漫长的人类蒙昧时期就已有人类文化即原始文化的存在,除原始的岩画和石器文化外,原始文化基本上都是以非

15、物质文化的形式而存在的。一般说来,在特定的物质文化产生以前,早就开始了这种文化的口头等活态的表现和传承,因为在特定范围内,文化的活态表现和传承具有快速和便捷的特点,它要早于物质形式的表现和传承,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是在非物质的活态形式的表现和传承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文化空间看,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有不同的分别。一般说来,物质文化表现的规模大而比较集中,而非物质文化表现的规模狭小而比较分散,具体地说,物质文化主要存在于都市城镇,而非物质文化主要存在于乡村民间。主要存在于都市的物质文化是通过特定的物质形式和媒体表现和和传承的,由于物质形式和媒体的同质性和大众性,又加之物质文化往往得到官方和政府

16、的倡导、支持和组织,可见,物质文化是依靠政府的力量,根据国家规则和国家话语进行表现、传播和传承的,从而,物质文化具有统一性、聚集性、系统性、同质性等特点,它不像非物质文化那样分散于乡村民间,而是聚集于都市城镇。当然,都市城镇各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风格,但在物质文化上却有着相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并存在于民间,如乡村、山寨的风俗、舞蹈、口头文学和工艺等都是非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于民间的非物质文化主要是依靠民间的力量、根据民间规则并通过民间话语进行表现和传承的,它主要关注乡规民约和乡土人情这民间生活,而不太关注官方和政府的事情,同样,官方和政府也不直接干预属于民间生活的非物质文化。因为民间的力量毕竟是小的,缺乏正规的组织制度和规章,从而它所组织的非物质文化的表现和传承的规模小,范围窄,程度低。但非物质文化远离外界的影响和干扰,完全是民间自发地进行表现和传承的,从而,非物质文化表现出异常的多民族性和丰富多样性,很难统计,我国究竟有多少种非物质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