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21281 上传时间:2017-08-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品社课堂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思考泾口镇中心小学 王茂兰教学实效性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们在教学中投入了很高的热情,课堂面貌和教学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然而,当我们用新课程理念去审视身边课程教学时,不难发现一些源于教师本身的理念和行为的问题,导致了课程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 。根据课标的相关内容,课程教育的基础性和实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是为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标中明确了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的,那么,教学活动也就一定要围绕着儿童的生活去展开。有效

2、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接受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必须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一切脱离了儿童生活的教学活动,都不可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使教学活动具有“实效性”呢?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并得出了如下的体会:一、把握课程性质、明确教学目标根据课标中的相关内容,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目标。课程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有机结合。从在课程性质上将虽然是综合课程,具有多元性。但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所以,让学生获

3、得知识或掌握间接经验并非该课程的唯一目的而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在自己主动进行道德构建,体验和掌握社会生活方式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它具有非常强的德育功能,这也是实施这门课时要突出的重点。品社课在内容编排上输入了许多生动活泼、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要把握课程性质,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教育目标。课标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和具体目标,是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教师在制定每

4、节课或每项活动的教学目标时,都要充分考虑到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理解掌握了课程目标和确定了单元、课时分目标后,后面的教学活动就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并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各个环节的子目标都要围绕课时目标展开,为落实课时目标服务;每个教学环节所安排的各项活动,又要围绕具体活动环节的子目标展开,为落实子目标服务。这样,一节课下来才能形成条理清晰的教学目标链,教学活动才能遵循目标链有序地开展。如果教师不能整体把握教材,没有紧扣单元主题进行活动性教学,结果教师费了很大劲,课堂上活动热热闹闹,但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有哪些活动体验?对活动有什么感悟?教师却忘记了,

5、教学的实效性也就无从谈起了。也就是说,无论怎样对教材有关教学内容顺序进行调整或取舍,教学目标是不能随意改变的,教学内容一定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如果能进一步发挥教育机智,及时抓住教学过程中稍纵即逝的生成目标或资源激活课堂,那么课堂教学活动就显得更加精彩。总之,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握课程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标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与阶段性的三维目标。课堂教学活动要密切联系子目标,根据各方面实际情况,用系统目标理论统领整套教材、指导所有教学活动过程。有了明确的目标意识,品德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就不再是游离于课堂之外了。二、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回归生活,品德课程更加注

6、重这一点,因为品德本身与生活紧密联系着,没有离开生活的纯道德,也没有无道德的生活,只要有人的生活现象就存在着品德诸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品德教学活动必须首先联系实际,使教学的内容尽量有效地靠近目标。(一)联系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要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从整套教材的高度审视每册教材的具体要求,制定恰当、行之有效的教学目标。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要站在整套教材的高度,密切联系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为完成教学目标服

7、务。(二)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就是要联系学生能够直接感受体验到的生活、学生目前正在进行的生活和将来要经历的生活等方面;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情景,它不是生活场景在课堂上的简单重现,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应该是在准生活的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将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要给予正面的正确指导,以及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精神生活、或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和感困惑的问题等等。例如爱心教育,就可联系“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许许多多感人事迹。爱国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可联系 2008 年我国举办第 29 届奥运会、火炬传递及 8 月 8 日奥运会开幕至 8 月 24 日闭幕中的

8、各项体育比赛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做、能做什么等等,这些都是从大的方面联系学生能够直接体验和感到的生活。小的那就是学生家庭生活中起居、饮食、长幼、邻里、社区等等方面的细节都可联系。但无论联系哪方面的生活实际,所选取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目标有密切的关系,就是与学生生活无关的不要,离学生生活太远的不要,学生一时难以接受的不要。(三)联系学生的接受能力小学生因受年龄特点、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我们在联系生活,选取生活事例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内容的要求可根据教学目标适当把握。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行为与习惯、过程与方法等分目标的要求上,课程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9、,比如用“初步形成” “初步认识” “初步了解”等词加以界定。所以,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所选取的生活事例,就要根据三维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阅历等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什么都一定要求做到,也不是一步就要到位的,而是要在教师的不断指导和反复训练下,让学生联系日后的生活实际,对相关的道德问题逐步加以认识,并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改变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活动在选取了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内容后,就要运用多种恰当的有效教学方法以达成教学目标,课标中的课程实施建议和教学活动建议基本上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但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诸多因素。(一)教学

10、方法要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新课程倡导主动、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根据有效学习的理论:有效的学习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无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进步,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而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信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合作性。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

11、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 “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创造性思考,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显示,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方式要由被动的、接受的转变为主动的、发现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并达到促进学生品德的自我建构。在倡导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对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也不完全排除,因为该门课程中某些理解性的教学内容,如我国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念和优良传统,需要教师有意义地传授并进行解释,这比让学生去重新发现和探究更有效果。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学习方式的

12、转变要注重对课堂中学生学习意义的评价上,不能只注重学生学习方式在形式上的转变。(二)教学活动应让学生获得有益体验。在达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让学生认可。在这里,所谓认可,是相对于学生的接受能力而言的,即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不要对高年级学生还是用低年级学生的简单游戏来进行教学活动,也不要对低年级学生运用枯燥的讲授或社会调查进行教学活动。小学阶段孩子由于年龄比较小,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特别是一些难以身临其境的体验、经验、常识等。如学习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在紧急情况下的求助和自救、交通安全标志的认识、遵守交通规则、遵守公共秩序等方面。针对学

13、生的这一特点,我常常在课堂上创设某种特定的情景,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模拟活动的关键是让学生获得体验,演技的好坏并不重要。 总而言之,品德与社会课程,关系着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而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教师永恒的追求目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思考泾口镇中心小学 王茂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美术课堂创新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 ”新时代下,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而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开始,如何利用小学美术课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树立创新精

14、神,创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是新时代培养有素养、有审美、有个性的创新性人才的基础手段之一。从小学美术课中去把握理论并结合实践,利用发散式思维教学进行创新探究,从而在引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一、创新课堂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需要积极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美术学习的关键,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探究欲,从而提高美术课堂的吸引力,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实现创新教育。例如,笔者在讲授“各式各样的民居”和“走进现代建筑”时,因为民居是多种多样的,仅靠学生的想象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教师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各种类

15、型的建筑和各种形式的民居的相关画面,像上海的儿童博物馆、黄山脚下的万翠楼、北京的故宫、德国的德累斯顿歌剧院等标志性的建筑,首先让学生认识到建筑的魅力和壮观,调动起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然后教师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重点讲解,这样就顺利地达到了教学目的。二、创新教学模式为了响应新课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也进行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分组学习,易形成自由宽松、平等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个教师在讲授可爱的水墨昆虫的时候,采用了分组学习的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上课后按分好的小组讨论我们身边的昆虫,并且教师为了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

16、的,要求学生在讨论学习后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看哪个小组说出的昆虫最多,进行小组评比,在这种形式下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地开动脑筋,进行激烈的讨论,为小组的集体荣誉尽最大的努力。几分钟后, “有蚂蚁、萤火虫、蜈蚣、甲壳虫、蛹、蛐蛐等” “还有蟑螂、蝗虫、蝎子、蚊子、苍蝇、知了、蝴蝶等”学生的讨论积极性都很高,由此可见,小组学习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美术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特别是在进行小组成员分配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地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性格开朗和性格内向的学生进行综合分配,才能真正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实践,更好地实现课堂的高效。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创新美术教学的必要因素。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促进美术课堂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格的塑造者,与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那么,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