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45210501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PT 页数:38 大小:14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肥胖症 最新医学PPT(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肥胖症(obesity)肥胖症(obesity)n1概述 n2流行病学n3肥胖的检查n4肥胖的病因及发病机 制n5肥胖的危害n6肥胖病的临床表现n7肥胖症的治疗概述 肥胖症(obesity)是在环境和遗传 因素的作用下全身脂肪堆积过多和 (或)分布异常,使实际体重超过 理想体重,可并发心血管疾病和内 分泌代谢紊乱。流行病学全球大约2.5亿成人属于肥胖患者,加上超重者 总人数超过10亿。我国肥胖与超重率在20-30% ,大城市的肥胖和超重在35%-40%,我国20岁 以上肥胖患者3000万,超重2.4亿,我国儿童肥 胖和超重分别为3.6%和3.4%.肥胖的发病率随性 别、年龄、种族和社会经济状况

2、而异。女性 青 春发育期、妊娠期、绝经期是肥胖的高发期。 流行病学由于肥胖本身及其相关的疾病对健康的危害,肥胖症可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 质量下降,预期寿命缩短,已逐渐成为重 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 肥胖的检查n一、体重质量指数(BMI)n二、腰围(WC)n三、腰臀比(WHR)n四、皮肤皱摺卡钳测量皮下脂肪厚度 肥胖的检查一、体重质量指数(BMI)BMI=体重(kg)/身高2(m2)。该指标 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主要反映全 身性超重和肥胖,简单且易测量,不受性 别的影响,但对特殊人群如运动员,难以 准确反映超重和肥胖度。肥胖的检查n我国专家推荐我国成人BMI分类标准n适宜范围:18.

3、523.9kg/m2n超重:2427.9kg/m2n肥胖:大于28kg/m2肥胖的检查二、腰围(WC)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结构的综 合指标。WHO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 者站立位,两脚分开 25-30cm,体重均匀 分配,测量位置在水平髂前上嵴和第12 肋下缘连线的中点,测量者坐在被测者 一旁,将软尺紧贴软组织,但不能压迫 ,测量值精确到0.1cm.肥胖的检查n我国成年人腹型肥胖适宜标准为:n男性腰围90cmn女性80cm肥胖的检查三、腰臀比(WHR)腰围和臀围的比值。臀围是环绕臀部突出 点测出的身体水平周径。男性 WHR 0.9, 女性0.85为向心性肥胖。肥胖的检查四、皮肤皱摺卡钳测量

4、皮下脂肪厚度 人体脂肪常用测量部位为三角肌外皮脂厚 度及肩胛角下。成人两处相加男4cm, 女性5cm即可诊断为肥胖。如能多处测量则更可靠。肥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热量摄入多于热量消耗使脂肪合成增加是 肥胖的物质基础。 (一)内因 为人体内在因素使脂肪代谢紊乱 而致肥胖。 (二)外因 以饮食过多而活动过少为主。(一)内因n1.遗传因素 n2.神经精神因素 n3.高胰岛素血症 n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n5.其他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普通型单纯性肥胖症可能属多 基因遗传性疾病,遗传在其发病中起着 一个易发的作用,父母体重均正常者其 子女肥胖的机率约10%。双亲中一方为肥 胖其子女肥胖率约为50%;双亲中

5、双方均 为肥胖其子女肥胖率上升至80%。同卵孪 生儿同患肥胖的机率接近100%。肥胖者 收养的子女则无如此高的患病率 。1、遗传因素瘦素(leptin)又称脂肪抑制素,是体内肥胖 基因(obgene)所编码的蛋白质,是由脂肪细 胞所合成和分泌的一种激素,瘦素和增食 欲素(orexin)的改变参与了肥胖的发病过程 ,它们是主要作用于下丘脑的两种作用截 然相反的多肽。瘦素使食欲下降耗能增加 而减肥,增食欲素刺激进食行为导致肥胖 。1、遗传因素在人类肥胖中仅约5%可能存在有ob基因的合成异常,这部分患者表现为瘦素绝对 缺乏。95%肥胖者主要异常为内源性瘦素抵抗,瘦素受体及受体后障碍致使瘦素分 泌呈继

6、发性升高。2、神经精神因素 人类与多种动物的下丘脑中存在着两对与 摄食行为有关的神经核,一对为腹内侧核又 称饱中枢;另一对为腹外侧核又称饥中枢。饱 中枢兴奋时有饱感而拒食,破坏时则食欲大 增;饥中枢兴奋时食欲旺盛,破坏时则厌食拒 食。二者相互调节相互制约在生理条件下处 于动态平衡状态使食欲调节于正常范围而维 持正常体重 2、神经精神因素当脑膜炎脑炎后遗症,创伤肿瘤及其他病理变化时,下丘脑发生病变如腹内侧核 破坏,腹外侧核功能相对亢进而贪食无厌 引起肥胖。 2、神经精神因素精神因素常影响食欲,食欲中枢的功能受制于 精神状态,当精神过度紧张而交感神经兴奋或 肾上腺素能神经受刺激时(尤其是受体占优势

7、) 食欲受抑制;当迷走神经兴奋而胰岛素分泌增多 时食欲常亢进。3、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症患者血浆胰岛素水平偏高,葡萄 糖负荷刺激后分泌胰岛素水平亦偏高, 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多食造成肥胖 。高胰岛素血症性肥胖者的胰岛素释放 量约为正常人的3倍。3、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有显著的促进脂肪蓄积作用,其促进体脂增加的作用是通过以下环节起作用的:(1)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进而合成中性脂肪 (2)抑制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动用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 褐色脂肪组织主要分布于肩胛间,颈背部 ,腋窝部纵隔及肾周围。外观呈浅褐色细 胞,体积变化相对较小。褐色脂肪组织在 功能上是一种产热器官,而3肾上腺素能 受体主要在褐色脂

8、肪表达,通过其生热作 用和促进脂肪分解作用参与能量平衡和脂 肪储存的调节 。4、褐色脂肪组织异常研究发现3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突变,其在褐色脂肪的表达障碍,生热作用和促 脂肪分解作用明显减弱脂肪储存增加导致 肥胖。5、其他进食过多可通过对小肠的刺激产生过多的 肠抑胃肽(GIP)。GIP刺激胰岛细胞释放胰岛素,在垂体功能低下,特别是生长激 素减少,性腺甲状腺功能低下时,可发生 特殊类型的肥胖症 。肥胖的危害1、肥胖人易发冠心病、高血压、心血管疾 病:由于肥胖者身体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机 体代谢耗氧量加大,从而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心脏做功量增大,导致使心肌肥厚和动脉 粥样硬化,因此易诱发高血压,冠心病

9、、心 绞痛、脑血管疾病和猝死。肥胖的危害2、肥胖影响劳动力,容易遭受外伤:肥胖的 人因体重增加,身体各器官的负重都增加,可 引起腰痛、关节痛、消化不良、气喘;身体肥 胖的人往往怕热、多汗、皮肤皱折处易发生皮 炎、擦伤,并容易合并化脓性或真菌感染;因 行动不便还容易遭受各种外伤、骨折及扭伤等 。肥胖的危害3、肥胖是人们健康长寿的天敌:科学家研 究发现肥胖者并发脑栓塞与心衰的发病率比 正常体重者高1倍,患冠心病,高血压,糖 尿病,胆石症者较正常人高3-5倍,由于这 些疾病的侵袭,人们的寿命将明显缩短。肥胖的危害4、肥胖人易患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由于肥胖导致体内代谢和内分泌异常,常可 引起多种代谢性

10、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 症,高尿酸血症等,女性月经不调等。肥胖的危害5、肥胖还可以并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静脉血栓,增加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肥 胖还可以增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肥胖妇 女子宫内膜癌比正常妇女高2-3倍。肥胖男 性结肠癌、直肠癌和前列腺癌的发生率较 正常人高。肥胖病的临床表现(一)肺泡低换气综合征,此组症群又称为 Pick-wickian综合征。患者胸腹部脂肪较多时 ,腹壁增厚,横隔抬高,换气困难,故有 CO2滞留,PCO2常超过6.3kPa(48mmHg)而 缺氧,以致气促,甚至发生继发性红细胞增 多症,肺动脉高压,形成慢性肺心病而心力 衰竭。平时由于缺氧倾向与CO2储留,呈倦

11、怠嗜睡状,称Pick-wickian综合征。肥胖病的临床表现(二)心血管系综合征,重度肥胖者可能 由于脂肪组织中血管增多,有效循环血 容量、心搏出量、输出量及心脏负担均 增高引起左心室肥大,同时心肌内外有 脂肪沉着,更易引起心肌劳损,以致左 心扩大与左心衰竭。加之上述肺泡低换 气综合征,偶见骤然死亡者。肥胖病的临床表现(三)内分泌代谢紊乱容易饥饿和食欲亢进,或出现阳萎,闭经 ,不育等生殖系统障碍。(四)容易出现行动缓慢,关节受伤,肌 肉无力,易倦以及精神及心理障碍。肥胖症的治疗治疗肥胖症以控制饮食及增加体力活动为主, 轻度肥胖者,仅需限制脂肪、糖食糕 点、啤酒等,使每日总热量低于消耗量,多 作

12、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如能使体重每月减 轻5001000g而渐渐达到正常标准体重,不 必用药物治疗。肥胖症的治疗中度以上肥胖更须严格控制总热量,女 性患者要求限制进食量(12001500kcal )/d,男性应控制在(15001800kcal) /d,食物中宜保证适量含必需氨基酸的 动物性蛋白,蛋白质摄入量每日每公斤 体重不少于1g。脂肪摄入量应严格限制 ,同时应限制钠的摄入。 肥胖症的治疗n当饮食及运动疗法未能奏效时,可采用药物 辅助治疗。药物主要分为六类:n1.食欲抑制剂中枢性食欲抑制剂、肽类 激素、短链有机酸; n2.消化吸收阻滞剂糖类吸收阻滞剂、脂 类吸收阻滞剂 n3.脂肪合成阻滞剂; 肥胖症的治疗n4.胰岛素分泌抑制剂; n5.代谢刺激剂n6.脂肪细胞增殖抑制剂 n上述多类药物有的已较成熟,有的尚处 研究开发阶段。常用的药物有苯丙胺、 芬氟拉明、氯苯咪吲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