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0591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爱新舍里镇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文字材料文字材料、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现现状状1、有保、有保护护价价值值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的特色村寨数量和主要建筑类类型型有保护价值的特色村寨数量目前有 3 个,即乌珠牛录村、依拉齐牛录村、纳旦芒坎村,主要建筑体现在锡伯族卡伦遗址、西迁广场、关帝庙、娘娘庙、准格尔遗址、南城门遗址、祈念树以及锡伯民居等锡伯历史文化。2、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特色村寨民族、地域的发发布情况和特点布情况和特点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位于该自治县西部阶地平原,距县城 30 公里,距伊宁市 48 公

2、里,至都拉塔口岸28 公里,也是伊宁市经县城至都拉塔口岸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东径 82478050,北纬 43474349,全镇总面积288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6.9 万亩,草原面积 23.5 万亩,镇区面积约 4 平方公里。该镇东邻堆齐牛录乡,南靠乌孙山,隔山与昭苏县接界,西与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北临伊犁河,隔河与霍城县相望。爱新舍里镇位于自治县西部 30 公里处,总面积 288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7.55 万亩。全镇下辖 4 个行政村,19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9031 人, 3248 户,由锡伯族、汉、哈、维、柯尔克孜族等 12 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镇。民族比例是:

3、汉族 2483 人占 27.5%,锡伯族 4448 人占 49%,哈萨克 1800 人占 19.9%, 233 人占 2.6%,其他民族 67 人占 0.74%。有中小学校 2 所,清真寺 1 座。爱新舍里镇经济主要以农业、养殖业为主,宜农宜牧。近年来该镇经济发展较快,形成了以棉花种植、良种牛为特色种养业。2010 年全镇实现经济总收入 20712.78 万元,增长 30.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1517 元,达到 7621 元。3、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护情况情况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锡伯族刺绣、贝伦舞、西迁节民俗艺术中的原始文形态出现失传的危机。诸如:古代渔猎遗俗及其

4、口头和书面文学产品日渐消弭,失传严重。古老的萨满文化出现无人传承的断代危机。精通满语满文的人数越来越少。50 岁上下的锡伯人大都不懂锡伯文,这一用于传承的主要工具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为数不多的民间艺人大都年龄偏高。西迁节民俗艺术的个性特色逐年弱化或减少等,需要加大对其保护和抢救。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 年 5 月20 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 年 9 月贝伦舞被国家文化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念说、萨满音乐被自治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弓箭制作、婚丧嫁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二、二、 “十一五十一

5、五”时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护与与发发展工作情况展工作情况1、取得的主要成、取得的主要成绩绩(1)为传承和保护锡伯民族、民俗手工刺绣艺术不失传,同时扶持少数民族妇女尽快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地位。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爱新舍里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于 2008 年底正式注册爱新舍里镇刺绣手工工艺协会。协会成立后,确立了“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办会宗旨,明确了协会成员的各自分工和职责及收益分配方案,渐趋规范化轨道。截至目前协会会员能够集中制作的有36 人,家庭作坊有 60 人左右,为保留锡伯族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2)在传承锡伯族贝伦舞文化中,爱新舍里镇党

6、委、政府通过把贝伦舞作为中小学生课间操进行发展和传承,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目前,中小学生基本上能跳贝伦舞。此外,每年利用冬闲时间举办贝伦舞培训班,现已培养年轻传承人 80余人,而萨满舞蹈因为没有及时保护和抢救,现已失传。国家级 2 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国家 5000 元的传承经费补助和自治区 3000 元的传承经费补助, 1 名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享受 3000 元的传承经费补助。(3)世居在这里的锡伯族群众开始逐渐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部分民间艺人在镇政府的领导下自愿组织起来向年青的人们手把手的传授锡伯族民间舞蹈、刺绣、服饰、渔猎技艺、建筑物盖建及念说等锡伯族民族

7、特色产品。群众自主意识的提高,为锡伯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市场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2、存在的、存在的问题问题和不足和不足1、卡伦、娘娘庙、关帝庙等锡伯族古建筑文化遗址由于缺少资金仅仅被当地政府围栏起来,但久经风吹日晒,及时得不到修补而面临遗弃。2、现有的锡伯族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艺人大都年事已高,很难完成其活动项目,现急需培养传承人。3、亟需对锡伯民族房屋等古建筑按照民族特色要求进行盖建、修缮等;4、亟需挖掘整理收编锡伯族民俗、民族文化及风俗,诸如萨满宗教文化的唯一继承人不久前逝世,其遗留的民俗文物等材料亟需整理编辑为整个锡伯族萨满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很好的佐证;还有念说、民族刺绣等锡伯

8、族特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三、三、 “十二五十二五”时时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护与与发发展的展的设设想和建想和建议议1、 、 “十二五十二五”时时期期拟拟重点保重点保护护的特色村寨数量和民族、地的特色村寨数量和民族、地域分布情况域分布情况“十二五”时期拟重点保护的特色村寨数量目前有 3 个,即乌珠牛录村、依拉齐牛录村、纳旦芒坎村。乌乌珠牛珠牛录录村村位于爱新舍里镇西部,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乌珠牛录村地势南隆北畦,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程阶梯状分布,全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 8.1,年降水量 147.3mm,无霜期 161 天,日照小时数可达

9、 1600-1800 小时。该村属大河灌区村,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地处察渠及察南渠末端,农田用水较为缺乏。该村人口共 760 户,3034 人,其中锡伯族 1944 人,汉族 850 人,哈萨克族 529 人,其他民族 59 人。依拉依拉齐齐牛牛录录村村位于爱新舍里镇东部,西与乌珠牛录村隔阿晨盖街相连,东与堆齐牛录乡相接界。地势南隆北畦,东高西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程阶梯状分布,全年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降水较少,年平均气温 8.1,年降水量 147.3mm,无霜期 161 天,日照小时数可达 1600-1800 小时。该村属大河灌区村,草场资源较为丰富,但因地处察渠及察南渠末端,农

10、田用水较为缺乏。全村共有 723 户村民 3088 人,其中锡伯族 2612 人,汉族 936 人,哈族 430 人, 76 人。纳纳旦芒坎村旦芒坎村位于该镇西南 4.5 公里芨芨草滩处,是自治县以锡伯族为主的边境村。 “纳旦芒坎”锡伯族语为:“七堆土丘”之意。纳旦芒坎村耕地 5490 亩,草场面积 5847 亩,有 235 户村民1199 人,其中锡伯族 1003 人,哈族 230 人,汉族 316 人, 27 人,辖 2 个村民小组,经济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地广缺水,主要靠乌孙山积雪融水灌溉。受水资源制约,该村人均收入较低,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贫困村。该村主产小麦、玉米、棉花、红花、打瓜等作

11、物。2、特色村寨保、特色村寨保护护与与发发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目展工作的主要思路和目标标抓管理,引人才,促使我镇的文化资源成为促农增收的一项新兴产业。围绕以文化带旅游,旅游促增收的思路谋划好旅游文化产业。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二是做好锡伯族西迁史,这一宏大的历史壮举,融入极具民族性、神秘性、历史性的西迁文化,与西迁广场共同形成体现锡伯民族西迁壮举的民俗文化特色景观,以此弘扬伟大的西迁精神,传承锡伯民俗文化。三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并将这三个村的锡伯民族古建筑、民族饮食、民族服饰刺绣及西迁博物馆按照合理布

12、局,整体规划的要求,统一协调尽量集中开发实施。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又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五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卡伦、关帝庙、准格尔遗址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锡伯族文化内涵,研究开发锡伯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将锡伯特色饮食、服饰、手工刺绣、歌舞、节庆、礼仪等文化产业融为一体。3、特色村寨保、特色村寨保护护与与发发展工作的主要任展工作的主要任务务和政策措施和政策措施一是依托毗邻口岸、地处边境、锡伯风情浓厚等地缘、资源优势,以打造边陲强镇、边贸重镇和旅游强镇为目标,加快城镇民族特色建设以及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完善城镇配套服务功能,重点打造一条以“西迁广场”为中心,以卡伦、伊

13、犁河三桥为辅的农家乐饮食、锡伯刺绣、民族舞曲等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主要有: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的民族一条街;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将锡伯民族音乐、舞蹈、念说等民俗文化融入其中,以保护即将失传的民族文化为核心,旅游开发为辅,达到既保护民族文化又促进边境地区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进步。4、特色村寨保、特色村寨保护护的重点区域(与当地旅游和文化的重点区域(与当地旅游和文化发发展展规规划相划相衔衔接)和重点工程接)和重点工程一是在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二是做好锡伯族西迁史,这一宏大的历史壮举,融入极具民族性、神

14、秘性、历史性的西迁文化,与西迁广场共同形成体现锡伯民族西迁壮举的民俗文化特色景观,以此弘扬伟大的西迁精神,传承锡伯民俗文化。三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并将这三个村的锡伯民族古建筑、民族饮食、民族服饰刺绣及西迁博物馆按照合理布局,整体规划的要求,统一协调尽量集中开发实施。既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又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渠道。五是充分利用国家一级陆路口岸都拉塔口岸、卡伦、关帝庙、准格尔遗址等地域、历史文化资源,挖掘锡伯族文化内涵,研究开发锡伯特色旅游文化产业,将锡伯特色饮食、服饰、手工刺绣、歌舞、节庆、礼仪等文化产业融为一体。5、具体、具体项项目

15、和目和资资金概算金概算每个项目按照农户自筹一部分,村委会辅助一部分,项目资金支持一部分的原则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每个村重点打造一条以锡伯族古建筑为特色民族一条街;每个村一条街共 10 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 5 万元,每个村共计 50 万元;三个村共 30 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 150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二是在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特色的饮食一条街;共 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 5 万元,每个村共计 50 万元,三个村共 30 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 150 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四是每个村打造一条锡伯刺绣服饰文化一条街;共 10户,项目资金为每户补助 5 万元,每个村共计 50 万元;三个村共 30 户,共需项目补助资金 150 万元,其他部分由农户和村委会承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