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02666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204449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剖学02666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解剖学02666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解剖学02666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解剖学02666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解剖学02666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剖学0266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剖学02666(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运动解剖学运动解剖学 第五课第五课 2007-11-14 09:51:06| 分类: 解剖课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三节骨骼肌第三节骨骼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一、肌肉的分类和命名二、肌肉物理特性三、肌肉的结构四、肌肉的配布规律五、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六、影响肌肉力大小的解剖因素教学目的:教学目的: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法,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肌肉的结构和肌肉的起止和工作条件。教学步骤:教学步骤:肌肉(muscle)根据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动力部分,多数附着于骨骼,少数附着于皮肤者,称为皮肌。在人体内分布极为广泛,有 600 多块,约占体重的 40%。每块肌

2、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的支配,所以每块肌肉都可视为一个器官。一、肌肉的形状一、肌肉的形状肌肉的形态多种多样,可概括地分为长肌、短肌、阔肌和轮匝肌四种(图 2-8)。图 2- 8 肌肉的形态二、骨骼肌构造二、骨骼肌构造每块骨骼肌的外形结构包括肌腹肌腹和肌腱肌腱两部分(图 5-53)。中间为肌性部分,主要由肌组织组成,色红而柔软。(一)骨骼肌的结构(一)骨骼肌的结构1、骨骼肌的基本结构、骨骼肌的基本结构每块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图 2-8)。肌腹 venter 是肌肉的主体,由横纹肌纤维组成,色红而柔软,具有一定的收缩和舒张

3、功能。肌腹的两端为腱性部分(肌腱 tendo)呈索条或扁带状,腱性部分主要由平行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形成)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色白、强韧而无收缩功能,但能抵抗很大的拉力。骨骼肌借肌腱(或腱膜)附着于骨或筋膜。2、肌肉的辅助装置、肌肉的辅助装置肌肉的辅助结构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图 2-9)。(1)筋膜)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两种。浅筋膜位于皮下,又称皮下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又称固有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图 2-9 大腿中部水平切面(示筋膜)(2)滑膜囊)滑膜囊 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两者之间的磨擦。(3)腱鞘)腱鞘(图

4、2-10)腱鞘由外层的腱纤维鞘和内层的腱滑膜鞘共同组成,套在肌腱上。当肌腱快速活动时,起着滑车和约束肌腱的作用。三、肌肉的附着点和固定条件三、肌肉的附着点和固定条件(一一)、肌肉的附着点、肌肉的附着点骨骼肌通常以两端附着在两块或两块以上的骨面上,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肌肉收缩时使可牵引它所附着的两骨绕关节运动轴彼此靠近而产生运动。骨骼肌两端的附着处分别称起点和止点。(图 2-11)。从解剖位置描述肌肉的起止,通常把位于躯干横行域斜行肌肉接近身体正中面、躯干上下直行肌肉靠近颅端或四肢部靠近近侧的肌肉附着点看做肌肉的起点;肌肉远离身体正中面、近足侧端或靠近肢体远侧端的附着处称止点图 2-11 肌

5、肉的附着点(二二)肌肉工作时的固定条件肌肉工作时的固定条件1、定点和动点、定点和动点 : 肌肉工作时,大多数动作是一块骨的位置相对固定,而另一块骨相对地移动。肌肉收缩时相对固定的这一端肌肉附着点称为定点;肌肉收缩时相对移动的这一端肌肉附着点为动点。由于运动动作的复杂多样,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置换。所以肌肉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但是肌肉的起点和止点是永远不变的。2、固定条件、固定条件在分析四肢肌肉工作时,以起点为定点称近固定(或远侧支撑)近固定(或远侧支撑);以止点为定点称远固定(或近侧支撑)远固定(或近侧支撑)。在分析躯干肌肉工作时,以肌肉上端附着点为定点的肌肉

6、工作条件称上固定(或上支撑)上固定(或上支撑);以肌肉下端附着点为定点的肌肉工作条件称下固定(或下支撑)下固定(或下支撑)。在分析人体完成某种动作时,其肌肉两端的附着点都不固定,其两端附着处均相对作向相运动,我们将此类肌肉工作称为无固定(或无支撑)无固定(或无支撑)。手持哑铃屈前臂 a 单杠引体向上 b图 2-12 肌肉的固定条件三、骨骼肌的分类和命名三、骨骼肌的分类和命名(一)、根据肌肉的形态分类和命名:如斜方肌、三角肌等;(二)、根据肌肉的部位分类和命名:如冈上肌、骨间肌等;(三)、根据肌肉的形态结构和部位综合分类和命名: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四)、根据肌肉的大小和位置综合分类和命名:胸大

7、肌、腰大肌等。(五)、根据肌肉的起止点分类和命名: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等。(六)、根据肌肉的作用分类和命名:旋后肌、大收肌等。(七)、根据肌肉的位置和肌束的方向分类和命名:腹外斜肌、腹横肌。四、骨骼肌物理特性:四、骨骼肌物理特性:(一一)、伸展性和弹性、伸展性和弹性:骨骼肌在外力作用下可以伸展其长度的特性为伸展性;当解除外力后,骨骼肌又恢复原来的长度,这一特性叫弹性。(二二)、粘滞性、粘滞性:阻碍肌肉快速舒缩的这种现象。其内部物质分子之间及肌纤维间的摩擦产生的阻力,因而使活动遇滞的现象。主要是内部胶状物质造成的。五、骨骼肌的配布规律五、骨骼肌的配布规律骨骼肌大都围绕关节分布于全身(除表情肌)

8、,其规律是以相互拮抗的原则配布于关节轴的两侧:即任何一个运动轴相对的两侧,总有与拉力方向相反的两组肌或肌群,这两个互相对抗的肌或肌群称为拮抗肌拮抗肌。例如肘关节前方的屈肌群和后方的伸肌群。这两组肌是相互拮抗的,又是互相依存的,没有这种协作关系,完成正确动作的可能性就很难实现。在运动轴的同一侧作用相同的肌肉称协同肌协同肌。如肘关节前面的浅深肌肉。骨骼肌的配布附合直立行走和劳动的特点:为适应直立姿势,克服重力影响,在进化过程中,项背部、臀部、大腿前面和小腿后面的肌肉得到高度发展,变得粗壮有力。劳动促使上、下肢出现了分工,下肢肌比上肢肌粗大,上肢肌比下肢肌灵巧。上肢屈肌比伸肌发达是适应劳动需要;下肢

9、伸肌比屈肌发达是因克服重力和维持直姿势的需要。此外,与语言有关的肌肉,如舌肌、喉肌也得到高度分化。六、影响肌肉的解剖因素:六、影响肌肉的解剖因素:(一)肌肉的生理横断面 (二)肌肉的初长度七、确定肌肉功能的方法(一)解剖法: (二)触扪法: (三)电刺激法:(四)肌电法: (五)临床法:八、体育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一)使肌肉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肌力提高。(二)肌组织中结构成分变化。(三)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增多。(四)肌肉中结缔组织增厚。(五)运动时同时参加活动的运动终板增多、增大。(六)使肌肉的化学成份发生变化。第四节第四节 人体的骨人体的骨 2007-11-14 09:54:43| 分类:

10、解剖课程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第一部分中轴骨第一部分中轴骨中轴骨包括颅骨颅骨(脑颅骨、面颅骨)和躯干骨躯干骨(包括 24 块椎骨、1 块骶骨、1 块尾骨、1 块胸骨和 12 对肋)两部分。一、颅骨(及其骨性标志)一、颅骨(及其骨性标志)颅骨位于脊柱上方,由 29 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骨构成。根据其发生、功能及位置不同可分为:脑颅骨脑颅骨、面颅骨面颅骨、听小骨听小骨 3 部分(图 2-16,17,18,19,20)。(一)(一) 颅骨各部的及其骨性标志颅骨各部的及其骨性标志1、脑颅骨、脑颅骨脑颅骨位于颅的后上部,共 8 块,包括不成对的额骨额骨、枕骨枕骨、筛骨筛骨、蝶骨蝶骨和成对的

11、顶骨顶骨、颞骨颞骨,它们共同围成颅腔(图 2-16,17,18,19)。脑颅略呈卵圆形,颅腔容纳脑。2、面颅骨、面颅骨面颅骨位于颅的前下部,15 块,其中包括不成对的犁骨犁骨、下颌骨下颌骨和舌骨舌骨及成对的上颌骨上颌骨、鼻骨鼻骨、泪骨泪骨、颧骨颧骨、下鼻甲下鼻甲及腭骨腭骨(图 2-16,17,18,19)。它们构成面部,形成颜面的基本轮廓,并参与构成口腔、鼻腔和眼眶。3.听小骨听小骨:位于颅骨岩部内,两侧对称,每侧 3 块,共 6 块。根据其位置由外向内依次分为锤骨、砖骨和镫骨(图 2-20)。图 2-16 颅前面观 图 2-17 颅侧面观图 2-18 听小骨(二二)颅的整体观颅的整体观以眶上

12、缘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为界,将脑颅分为颅盖颅盖和颅底颅底两部分。1.颅顶面观颅顶面观:颅顶又称颅盖,略呈卵圆形,由额骨、顶骨、颞骨和枕骨的部分构成。额骨与顶骨之间有冠状缝冠状缝。左、右两顶骨之间有矢状缝矢状缝。顶骨与枕骨之间有人字缝人字缝。在矢状缝中后部两侧常有顶孔顶孔,其中通过导静脉。2.颅的侧面观颅的侧面观(图 2-17):颅侧面中部有外耳门外耳门,向内通外耳道,自外耳门向前有一弓状骨梁,称颧弓颧弓。颧弓上方的凹陷称颞窝颞窝。窝内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会于翼点翼点,此处常构成 H 形的缝,为一薄弱区域。颞窝的下方(以颧弓为界)为颞下窝颞下窝。窝内容纳咀嚼肌和血管神经等。由此窝向内经上颌骨体

13、与蝶骨翼突之间的翼上颌裂翼上颌裂通翼翼腭窝腭窝。3.颅的前面观颅的前面观(图 2-16):颅的前面主要有容纳视器的眶腔和构成鼻的骨性鼻腔。(1)眶眶为一对四棱锥形的腔,尖朝向后内,有视神经管视神经管与颅中窝相通。底向前开放,称眶口眶口,其上、下缘分别称为眶上缘眶上缘和眶下缘眶下缘。在眶上缘的内、中 1/3 交界处有一眶上切迹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孔)。眶下缘中点的下方约 1cm处有眶下孔眶下孔。眶有四个壁:上壁与颅前窝相邻,其前外侧部有泪腺窝泪腺窝容纳泪腺;内侧壁最薄,与筛窦和鼻腔相邻,其前下有一长圆形的窝、称泪囊窝泪囊窝,此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下壁是上颌骨体的上面,可见眶下沟,沟向前导入眶

14、下管开口于眶下孔,此壁下方为上颌窦;外侧壁为最厚的壁。眶上、外壁交界处的后份有眶上裂眶上裂,通颅中窝;下、外壁交界处后份有眶下裂眶下裂,通翼腭窝和颞下窝。(2)骨性鼻腔骨性鼻腔:位于面颅中央,前方的开口叫梨状孔梨状孔,由鼻骨和上颌骨围成。后方为成对的鼻后孔鼻后孔。鼻腔的正中有一矢状位的垂直骨板,称骨性鼻中隔骨性鼻中隔,是由筛骨的垂直板和犁骨构成,将鼻腔分隔为左右两半。鼻腔顶是由筛板构成,与颅前窝相邻。鼻腔的底即口腔的顶。鼻腔的外侧壁较为复杂,自上而下有三个向下卷曲的骨片,即上鼻甲上鼻甲、中鼻中鼻甲和下鼻甲下鼻甲。每一鼻甲的下方形成一鼻道鼻道,称上、中、下鼻道。鼻腔周围的颅骨,有些具有含气的腔,

15、与鼻腔相通,统称为鼻旁窦鼻旁窦,对减轻颅骨重量和发音共鸣起一定作用。前上方有额窦额窦,后方有蝶窦蝶窦;两侧有筛窦筛窦和上颌窦上颌窦。图 2-19 鼻腔外侧壁4.颅底内面观颅底内面观:颅底承托脑,凹凸不平,与脑底面的形态相适应,由前向后形成阶梯状的颅前窝、颅中窝和颅后窝,其中以颅后窝最低(图 2-19)(1)颅前窝颅前窝:由额骨的眶部、筛骨的筛板和蝶骨小冀构成。正中线上由前向后有额嵴、盲孔、鸡冠等。筛板上有筛孔通鼻腔。(2)颅中窝)颅中窝:由蝶骨体、蝶骨大翼和颞骨岩部等构成。中间部分是蝶鞍,其中央凹陷为垂体窝,窝前方为前交叉沟前交叉沟,向两侧为视神经管视神经管,通眶腔。蝶鞍两侧各有一颈动脉沟颈动

16、脉沟,沟后端有孔称破裂孔破裂孔,在孔上向后续于颈动脉管内颈动脉管内口口。两侧部低凹,由前内向后外依次有眶上裂眶上裂、圆孔圆孔、卵圆孔卵圆孔和棘孔棘孔。(3)颅后窝)颅后窝:主要由枕骨和颧骨岩部后面构成。中央部有枕骨大孔枕骨大孔,为延髓和脊髓相接处。孔的前方为斜坡斜坡。孔的前外缘有舌下神经管舌下神经管。孔的外侧有一形态不规则的大孔,即颈静脉孔颈静脉孔,自颈静脉孔处向后延续为乙状窦沟乙状窦沟和横窦沟横窦沟。颈骨岩部后面的中央有内耳门内耳门通入内耳道。图 2-18 颅底外面观 图 2-19 颅底内面观5.颅底外面观颅底外面观(图 2-19):颅底外面凹凸不平,有供血管和神经通过的沟、管和裂孔。前部主要是牙槽弓牙槽弓和骨腭骨腭。骨腭由上颌骨的腭突与腭骨水平板构成,正中有腭中缝腭中缝,其前端有切牙孔切牙孔,通人切牙管。近后线两侧有腭大孔腭大孔。在骨腭以上,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