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20349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教学的探讨摘要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展开的,要让学生会学数学,就必须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 方法,更要会“数学地”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关键词 提问 问题情境 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设疑、释疑的过程,是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展 开的。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 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被 运用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成为联系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好的提问能引 导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积极思维,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那么,如何 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效果呢?一、教给学生提问方法,提高问题质量常言道:“授人以

2、鱼,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 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学生想问、敢问、好问,更应该会问。要使学 生认识到不会问就不会学习会问才是具备质疑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数 学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著名教育家陈龙安教授极为重视“提问”的 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提问的技巧,可用 10 个词提问:假如、 列举、比较、替代、除了、可能、想象、组合、六 W、类推,灵活运用这 10 种提问的方式,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能较好地提出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途径。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美国人布鲁马巴克也曾说过

3、:“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 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 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怀 疑权威,提出不同的见解。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预习中质疑。即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对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把它 或作为自己进一步探索的问题,或在讨论中提出,作为集体研究的内 容。 在教师讲课中质疑。即引导学生对教师的讲解提出不理解、不认同的 问题,通过师生双向交流解决问题。 在练习中质疑。即让学生在练习中,对问题设置、解题思路、作答过 程,甚至答案进行质疑。(3)扶助学生,提高其质疑能力。遇到学生基础差,水平有限,在

4、质疑 时,教师要针对不同情况加以点拨、引导、解决问题。 当学生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可“抛砖引玉,设疑置问”。如果学生提 不出问题,有可能是学生对学习内容不够理解,不知从哪方面提问或 从未有过机会,不敢提问,那么,教师就应巧妙地设问置疑,引导学 生一步步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进行有效参与。 当学生提的问题过少时,教师可“旁敲侧击,增补质疑”。学生的质 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都包括在内,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 时,对本节课的重难点了如指掌,并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 现学生提出问题未能触及重难点或质疑不全面时,教师就要增补质疑, 拓展思路,达到激活思维,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 当学生提的问题意

5、思不明时,教师可“广开言路,相互补充”。课堂 日益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防不胜防的情况,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也听不懂具体意思。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得再明确一些或请其他 同学帮助解释,因为同龄人之间容易沟通,这样会使全班同学的思维 更为积极,心理、情绪、精神得到满足。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杜威曾经说过:“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 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一定的问题刺激和思维 碰撞条件,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问题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尽力创设问题情境,并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 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大胆提出

6、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的 问题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提问题。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使学 生在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 利用教材。教学时可在揭题、审题时让学生提问,于教材的疑点处让 学生提问,围绕重点问题让学生提问,挖掘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 提问,在拓展延伸时让学生提问等。 巧用多媒体。如在学函数的性质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充分体会 同一函数在不同参数与图像特征之间的联系,通过课件展示充分掌握 函数的性质和抓住图像的平移、反射、压缩、拉伸和对称变换特征等 等。穿插故事。教

7、学时可围绕教学内容适时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活跃学生 思维,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讲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时引入这 样一个有趣的传说,古印度的一位国王要奖励他的宰相,因为宰相发明 了一种可供宫廷游戏娱乐的“将棋” 。这种棋的棋盘有 64 个小方格。国王请这位宰相自己提出要什么奖励。宰相的要求似乎不高,他请求国王 在棋盘第一格放 1 粒麦子,第二格放 2 粒,第三格放 4 粒,如此类推。 每格内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格的 2 倍。宰相要求把 64 个方格中的麦子 都奖给他。国王认为宰相的要求不高,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宰相要求的 麦粒究竟有多少呢?我们学完等比数列的前 n 项和就可以知道,这样就 大大的

8、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给出公式后我们可以算出宰相要求的麦 粒数为 1+2+22+263=264-1(粒) ,这批麦子大约需要 121012立方米 的仓库来贮存。假若仓库高 4 米,宽 10 米,那么它的长就达 3 亿公里, 约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的两倍,也相当于绕地球赤道 7 千圈的长度。 全世界的农民至少要 2000 年才能生产出这么多小麦!由此可见国王是 不可能实现的,然后引导学学生学习等比数列的知识诱发了孩子们 探究的欲望,提出了一串有价值的问题。开展活动。积极组织各种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让学生在 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问题。 链接生活。通过在课堂上再现生活情境,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9、,让学生 在生活体验中发现问题。 (2)完善评价手段,让学生提出问题。真实的学习问题是课堂内外自主学习 最强大的内驱力,它使课堂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变得必要,使课堂教学的 探究学习目标更集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为了迎合教师的教学意图提出 的假问题,它应当是在探究学习中,对教材、教师的疑问或批评;是课堂 教学过程中,随机动态生成的开放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提出问题,完善评 价手段至关重要。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 “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 步的动力。”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这过程中, 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

10、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行为应及时加 以肯定。 完善考试中对提问的评分方法,按所提问题的深度和价值分档给分, 促使学生养成深入思考提出问题的习惯。 (3)通过巧妙拓展,让问号走向问号。创造性教学活动不仅应以问题为开端 和主线,而且还应以问题为终结。教学的最终结果绝不应当是用所传授的 知识完全消灭问题,而应当是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更多、更 广泛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够使教学活动无止 境地进行下去,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造之路,进而 成为创造者。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善于通过巧妙的诱导、拓展,让 学生头脑中的小问号变成大问号。三、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

11、生问题能力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来 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 的组合创新中,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质量。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 经历问题情境,深挖学生的问题能力。 (1)师生共同梳理问题,保护提问的积极性。在学生提问结束后,教师要 引导学生共同梳理提出的问题,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并以此作为探究的主 线。如可以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分为重要问题、一般问题和简单问题三类,并 根据不同类型分别进行处理。特别有价值的,作为贯穿教学的主问题;难度 不大的,放在课中小组讨论时解决;而对于简单的问题,则可以个别解决。 分层处理了学生

12、的提问,让学生真正具有自主提问权,并从问题梳理中展开 思维碰撞,真正实现“思维自惊讶和疑问开始”。 (2)展示问题解决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独立自主或合作探索 作为解决问题的主要形式,抓住教材和学生理解中的不确定因素,鼓励学生 创造,充分展现思维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保护学生的创造权。教师 在教学中要尽量给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要让学生自己尝试解答,教师在必 要时给予点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教师还应 适时地帮助学生顺藤摸瓜,及时整理思维,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 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正视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差异是教育的资源。无论 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都是学生思考的成果,都应该尊重。不同的理解与争 辩,可能使我们难以作出判断,但提问的目的本来就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某个 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萌生新问题,产生更高层次 的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独特创造。 总之,数学问题培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建模,学会转化, 学会归类,学会反思。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和发展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