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9086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训练大全(二)(高三备课资料高三备课资料)二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朝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 你认同前人的评论吗? 请写下你自己的赏析。(不超过100 字) 答案示例:前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千将士全部丧身,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后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

2、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以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二十二阅读下面这首七言绝句,根据要求写一段评析性的文字,150 字左右。赤 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 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对于这首诗的

3、后两句,宋代的许顗事非常反感。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说:孙权的霸业系此赤壁一战,若这一仗打败了,那么国家就要灭亡,百姓就要遭殃,而杜牧不担忧这些大事,只担心“二乔”会被捉去,实在是“措大(对读书人的蔑称)不识好恶”,你认为这一批评成立吗?为什么?如果把末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又如何?请就以上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许顗的评论是一个既浅薄又粗暴的批评。文学创作讲究以小见大,通过个别反映一般。大乔、小乔虽与这次战役并无直接关系,但她们的身份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东吴不亡,她俩决不会被俘;连她们都受到凌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杜牧说“铜雀春深锁二乔”,正

4、意味着“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下东吴的彻底覆亡。如果按照许顗那种意见,将诗句改为“国破家亡在此朝”,就诗味全无了。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是诗的生命。因此,杜牧这两句诗不但没有错,反而以小见大,富于形象性,显示了诗人艺术处理上的匠心。 二十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房春事二首(其二) 岑 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1)这首诗从体裁上看是七言绝句(或绝句),押的韵是 a 。 (2)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写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三四句用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得梁园更加萧条。 (3)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感慨?(这首诗抒发了

5、物是人非,盛衰无常的感慨。 ) 二十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梅 张渭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1)首句中的“白玉条”一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并与下文的雪字前后呼 应。 (2)从全诗看,“梅”的开放是在什么时候?简述推断的根据。 答:早春。根据尾句中“经冬”一词可推断 (3)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对梅的早早开放的惊喜和赞叹 二十五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作答: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本诗运用拟人手法有何妙处?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 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6、 答案示例:(1)使无情的草树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使描 绘的晚春景致生动而有奇趣。(2)言之成理即可。如:同意,因为作者是以“ 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百首无成; 不同意,因为作者在诗中是 在嘲笑杨榆荚没有红的花,不能为春天增光彩; 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 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二十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其后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王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 字左右) 答案要点: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 都已归巢,唯余

7、江水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 有人、有景、有情)。 二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这首诗题为“咏柳”,实际上托物寓意。请细加揣摩,分析其寓意。 答:讽刺、揭露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 (2)第四句“不知天地有清霜”如果改为“不知秋后有清霜”于文意也可通。 你觉得哪 一种更好些?请简述理由。 答:用“天地”好。“天地”着眼于空间:有立体感,突出了正气的浩然之态。 “秋后”与“清霜”重复。 二十八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 南乡子 苏轼 寒誉满疏篱,争抱寒

8、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踏散芳英落洒卮。 梅花词和杨元素 痛饮又能诗,坐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 注这首词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时(1074 年初春),与杭州知州杨元素的唱和之 作。 (1)填空:这首“梅花词”凡 56 言,竟不见一个“梅”字,但通篇透露着梅 花报春的讯息,称得上“不着一字,尽显风流”。 (2)简答:“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着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 点?它与上片起首“寒誉满疏篱,急抱寒柯看玉蕤”有什么联系? 以味觉替代视觉,暗写“梅子”已初挂枝头,颇有新意。照应了上片起首描写 的梅花盛开的情景。 (注:“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寒雀

9、争闹枝头, 侧面表现梅花之盛。) 二十九阅读下面宋词,回答: 西江月 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 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这首词是张孝祥由潭洲(今湖南长沙)改官离开湖南时,途经黄陵山下, 遇风阻所作。 简要分析本词上片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 分) 答:“满载”两句以工整的对偶描绘风未起时的秋色湖光,蕴含了作者的喜悦 之情。 “波神”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微风忽起时斜阳照射下的鳞波美景,并 交待作者停舟峰下的原因是波神多情,天公作美。 三十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10、,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一、二两句表露了刘禹锡怎样的心境?是用什么手法表现的?(3 分) 答:乐观豁达的心境。将古人的悲秋与自己的颂秋对比。 (2)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 意?(3) 答: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三十一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l)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 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

11、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 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 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 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 作者浓浓的乡思。 三十二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沙上鹭 张文姬 沙头一水禽,鼓翼扬清音。只等高风便,非无云汉心。 这是一首妻子劝勉丈夫的诗。其诗意一说是焦急期冀,一说是高旷昂扬。你同 意那一种?为什么? 参考答案:焦急期冀:沙头鹭并不是直上云

12、霄的鸟,又无好风;但有抱负,如 有时机,就会展翅高飞。 高旷昂扬:虽为沙头鹭,但有云汉之心,积极进取,抓住时机,定能一展抱负。三十三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请谈谈这两首诗艺术手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 分) 答案要点:越中览古着重渲染越宫昔日的繁华,结句聚焦在今日荒凉的遗 址,以强烈的反差抒写了姑苏台今日的荒凉;苏台览古着重描绘姑苏台今 日的荒凉,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衬托人事的变幻无常,抒写了诗人内心的感 受。 这两首诗抒发了

13、诗人怎样的感慨?(2 分) 答案要点: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感慨,对功名富贵的否定 三十四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蜀中九日登高 (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 似常语,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 愁思倍加,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 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 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

14、染。 (要点: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问烘 托真情) 三十五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2 分) 答: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木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 而虽无形可见,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 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

15、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 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 浓浓乡思。 三十六.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6 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此诗的首联与颈联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此诗的首联与颈联 写景,诗人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深秋暮色,和谐静谧的田园风光。 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诗人将 自己 比做 接舆 ,又将 裴迪 比做 五柳 ,表 达了诗人 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三十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借物咏怀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手法 ;表达了对自由的热 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三十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