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文化环境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9002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转型中的文化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转型中的文化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转型中的文化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转型中的文化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转型中的文化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转型中的文化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转型中的文化环境(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9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轉型中的文化環境(社區取向課程案例以北區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郭禎祥 課程設計 陳建伶/陳育淳/鍾政岳/蕭雨青導言一、教學動機與目的台灣是一個後現代現象如此強烈的地區,缺乏文化傳承與本土代表性的根 源文化,使得認同的意識無法凝聚,焦點也因而被模糊了。然而文化認同的確 是極為重要的,但看看現代人的生活與人文活動的現況,對於現代生活與大眾 文化潮流追求的盲目,對於物質環境與慾望世界追求的狂熱,不禁令人懷疑: 文化認同到哪去了?尋根、認同與文化傳承的精神,是否已流為一種口號?本 土意識已被掩沒在意識型態中哪一個找不到的角落了?在藝術領域包容與拓展 的後現代潮流中,從文化

2、意識的角度出發,融入透過藝術的教育 ,並以建構 現代藝術觀為目標,更顯得能接近理論與實踐兼具的理想平衡點。 本教案由尋找地方社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再提出對於文化意識的忽視現 象與事實,以提出認知情意上的巨幅差異,藉此引發學生對於社區取向文化認 同的思索,希望能由此提升落實社區關懷與尋根認同的意識,更藉由透過藝 術的教育 ,發揮學科特質以達到文化認同實務與培養正確文化觀的目標。二、課程設計與九年一貫三大領域目標暨十大基本能力之對應關係【目標主軸一】 探索與創作分段能力指標a-b-c視覺藝術 第二 階段1-2-1嘗試各種藝術創作,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1-2-3記錄與表現自己所見及所觸的事物

3、與情感。一 探 索 與 創 作第三 階段1-3-1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的思 考與表達能力。 1-3-2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材技法,完成有感情、經 驗與思想的作品。 1-3-3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自己的特質,並自我評析。140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第四 階段1-4-1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發揮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 元的藝術創作。 1-4-3嘗試運用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並探索不同風格的創作。【目標主軸二】 審美與思辨分段能力指標a-b-c視覺藝術第二 階段2-2-1欣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之美。 2-2-2相互欣賞同儕間的作品,並能描述

4、其美感特質。 2-2-3樂於參觀與欣賞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古蹟、民俗文物。第三 階段2-3-1透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的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 美感特徵與視覺要素。 2-3-2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 2-3-3使用適當的視覺藝術專門術語,審視與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 徵與價值。二審 美 與 思 辨第四 階段2-4-2依據美學與相關學門之原理,欣賞各種視覺藝術的材料美、形式 美與內容美。 2-4-3比較分析各類型創作品之媒材結構、象徵與思想。 2-4-4思辨藝術與科技的關係,體認環境與資源對藝術的重要性,並提 出建設性的見解。【目標主軸三】 文化與理解分段能力指標

5、a-b-c視覺藝術第二 階段3-2-1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民俗文物的藝文資料,並說出 其特色。 3-2-2認識鄉里與社區中廟宇、建築的文化特質。第三 階段3-3-1比較本地(縣市)與其他地區文物、古蹟及民俗文物,並說明其文 化特色。 3-3-2參與藝術活動,瞭解本國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特質。 3-3-3運用多種方式蒐集有關視覺藝術之資訊,並養成習慣。三文 化 與 理 解第四 階段3-4-2比較台灣宗教建築、古蹟、景觀特色與文化背景。 3-4-3綜合、比較、探討中外不同時期文化的藝術作品之特徵及背景, 並尊重多元文化。【分段能力指標與十大基本能力之關係】階段 基本能力第二階段(3-4年級)

6、第三階段(5-6級)第四階段(7-9年級)一、瞭解 自我與發 展潛能1-2-1嘗試各種藝術創作,表達豐富的想像力與創造力。1-2-3記錄與表現自己所見及所觸的事物與情感。1-3-3透過各種藝術形式,展現自己的特質,並自我評析。1-4-8覺察人群間的各種情感特質,透過藝術的手法,選擇核心議題或主題,表現自我的價值觀。141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二、欣賞、 表現與創 新2-2-1欣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之美。1-3-2構思表現的主題與內容,選擇適當的媒材技法,完成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2-3-5透過討論、分析、批判等方式,表達自己對樂曲的審美經驗與見解。2-4-2依據美學與相關學門之原理,

7、欣賞各種視覺藝術的材料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三、生涯 規劃與終 身學習3-2-6樂於參與地方性藝文活動,瞭解自己社區、家鄉的文化內涵。2-3-8以正確的觀念與態度,欣賞各類型的藝術展演活動3-3-8樂於持續參與各類型藝文活動,並養成以記錄或報告方式呈現自己的觀點和心得。2-4-1鑑賞各種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從事美感認知與判斷。四、表達、 溝通與分 享2-2-2相互欣賞同儕間的作品,並能描述其美感特質。2-3-3使用適當的視覺藝術專門術語,審視與說明自己和他人作品的特徵與價值。1-4-2設計關懷主題,運用適當的媒材與技法,傳達出有感情、經驗與思想的作品,發展個人獨特的表現。五、尊重、 關懷與團

8、 隊合作1-3-8透過在藝術集體創作方式,表達對社區、自然環境之尊重、關懷與愛護。1-4-9與同學針對特定主題,規劃群體展演活動,表達對社會、自然環境與弱勢族群的尊重、關懷與愛護,澄清價值判斷,並發展思考能力。2-4-8尊重與讚美別人的意見與感受,願意將自己的創意配合別人的想法作修正與結合。六、文化 學習與國 際瞭解2-2-3樂於參觀與欣賞生活周遭環境的文化古蹟、民俗文物。3-2-2認識鄉里與社區中廟宇、建築的文化特質。3-3-1比較本地(縣市)與其他地區文物、古蹟及民俗文物,並說明其文化特色。3-3-2參與藝術活動,瞭解本國社會中不同的文化特質。3-4-1瞭解各族群的藝術特質,懂得珍惜與尊重

9、地方文化資源。3-4-2比較台灣宗教建築、古蹟、景觀特色與文化背景。3-4-3綜合、比較、探討中外不同時期文化的藝術作品之特徵及背景,並尊重多元文化。七、規劃、 組織與實 踐3-2-1蒐集有關生活周遭鄉土文物或傳統民俗文物的藝文資料,並說出其特色。1-4-6嘗試運用簡易的曲式創作,體驗音樂的形式美。3-4-7融合不同文化的表演藝142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術,以集體合作的方式,整合成戲劇表演。八、運用 科技與資 訊3-3-3運用多種方式蒐集有關視覺藝術之資訊,並養成習慣。1-4-3嘗試運用藝術與科技的結合,並探索不同風格的創作。3-4-8整合各種相關的科技與藝文資訊,輔助藝術領域的學習與創作。

10、九、主動 探索與研 究1-3-1探討各種不同的藝術創作方式,瞭解他人的作品,培養自我思考與表達能力。3-3-9分組選擇主題,探索藝術與文化活動相關的課題。2-4-3比較分析各類型創作品之媒材結構、象徵與思想。3-4-6認識地域、文化與音樂之交互關係,並瞭解文化、歷史對音樂作品的影響。十、獨立 思考與解 決問題2-2-7欣賞並分辨不同的兒童戲劇表演方式,並表現自己的觀點。2-3-1透過描述、分析與討論的方式,辨認自然物、人造物與藝術品的美感特徵與視覺要素。2-3-2認識環境與生活的關係,反思環境對藝術表現的影響。1-4-1瞭解藝術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發揮獨立的思考能力,嘗試多元的藝術創作。2-

11、4-4思辨藝術與科技的關係,體認環境與資源對藝術的重要性,並提出建設性的見解。壹、教學示例內容一、討論重點(一)我們在哪裡?(二)我們是誰?(三)我們從哪裡來?(四)未來的我們要往哪裡去?143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五)我們的文化環境有什麼正在轉型?二、關鍵概念(一)社區文化是文化認同的關鍵。(二)體驗社區的轉型就是感受文化環境的基礎。(三)思索文化轉型的意義是體驗文化認同的深層基礎。三、教學目標(一)認同自我環境。(二)思索自我與周遭環境的意義。(三)表現自我與周遭環境的相互關懷。四、教學內容(一)教學對象:國小高年級以上、國中(具群己關係具體思索能力)(二)時間配置1.課程進行時間可依當

12、地資源、背景及對象的不同而做彈性調整。 2.本課程原始計畫時間配置主 要 內 容週數 備 註 Dublin故事及基隆部分思考引導1 分組蒐集資料3教師需額外與各組約定時間討論以協助資料 蒐集過程的問題 各組資源分享2(三)教學活動144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1.教學引導基本問題: (1)我們在哪裡? (2)我們是誰? (3)我們從哪裡來? (4)未來的我們將往哪裡去? (5)我們的文化環境有什麼正在轉型? 2.作品玉米田圖 1:作品玉米田 圖 2:作品玉米田圖 3:作品玉米田圖 4:作品玉米田 (1)問題:從視覺刺激上,你看到了什麼?(可能回答的答案是:玉米、 樹、路、天空、物體的顏色、大小等

13、等)它們的大小如何?它們看起 來是什麼顏色?(2)連結到都柏林社區(Dublin)和公共藝術:介紹關於都柏林社區和玉 米田的背景和故事:美國中西部一直是農業區,尤其在俄亥俄州這個145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地區,玉米如同台灣中南部的稻田一般,是幾十年來人們的生活重心, 如今卻因為現代工商業社會的快速變化,玉米田的景致迅速消失,新 的世代也不在能體會玉米對於當地所擁有的意義與價值,在此一社區 由於社區與藝術意識的認同感很深,於是這些社區的民眾每兩年舉辦 一次公共藝術比賽,選出對當地附有社區認同意識的優秀藝術作 品, 玉米田便是 1994 年得獎的藝術品,作者是麥可卡克恩 (Malcolm Coc

14、hran)教授,目前任教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 (3)形式介紹:大小尺寸-玉米大小吸引加強人群的注意,從遠方即可望 見這醒目的景象,而微微比一般人高的大小,也意味著從人的視角 (微仰角)產生對玉米的重視,或不同於相對於正常實體大小的感受。 顏色-選擇白色做為玉米的顏色,在作者眼中意味著時間、流逝的時 光,訴說著過去的歷史、時代的故事,同時作者也覺得白色象徵莊嚴 神聖,就好像白宮外牆代表的意義。材質-製作這些玉米的材質是水 泥,一種現代性的象徵,這些作品的材質也就成為都市叢林中深切連 結現代象徵意義與歷史流逝的時光 (4)Osage 橘樹:19 世紀,在衰落地區帶給製革工人的天然藩籬。位於阿 肯

15、色印地安人與秘索理印地安人居住的環境中。並成為製作碗與籃子 時上色的天然原料。新 Osage 橘樹:第二列新的橘樹被種植於作品 中,用以表達時代傳承與延續的精神。 (5)於作品中的 Osage 橘樹:提供給觀賞者休憩參與的地方,也連結著觀 眾、玉米與橘樹構成作品的完整。 (6)立碑說明:石碑是一種提供作品資訊的來源。 (7)整個作品:形成一個循環式的分佈,觀眾由其中一部份進入作品中都 可以循序體驗完整的作品。闡述著人與生活周遭環境緊密相連的關係, 敘述時光流逝的快速與事實,指出玉米對於當地的歷史意義,並 提醒人們關心生活周遭環境變遷不斷的東西,體驗時光、環境與自我 生活的緊密相連,進而重視社區

16、文化的認同與人文關懷的提升與落實。(8)教學引導基本問題: A.我們在哪裡? B.我們是誰? C.我們從哪裡來? D.未來的我們將往哪裡去? E.我們的文化環境有什麼正在轉型? 3.台灣的基隆 (1)創作引導146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A.繼 Dublin 的故事後,回到我們自己的土地,同樣提出問題我們的 生活環境中有什麼改變,希望藉由藝術品的引導來建構社區認同 的意識,然後引用並省思自身周遭環境的問題。 B.介紹基隆舊日的歷史與風貌,引導學生觀察周遭的文化環境 C.教師提供相關資訊,並以介紹攝影家鄭桑溪先生為例,提供基隆舊 日風貌的照片,接著提出現今的景觀,以對比的手法點出文化環境 轉型的現象。 D.提供影像並以問問題的方式進行,刺激學生對自己居住的地方、自 己的家鄉的種種思考。基隆舊景(一)基隆現況(一)基隆舊景(二) 基隆現況(二)147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示例基隆舊景(三)基隆現況(三)基隆舊景(四)基隆現況(四)基隆舊景(五)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