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

上传人:mg****85 文档编号:4518829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66.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风格 石涛不仅是一位大画家, 而且是一位著名的绘画理论家, 他的 画语录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有理论性、系统性的画论著作,带有很强的总结性,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石涛画语录是他一生艺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古代视觉艺术理论的经典。 “一画”论作为画语录中的核心理论,发前人所未发,将笔墨技法与绘画原理结合起来,从艺术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中国画的美学本质, 并阐明了中国画家如何在艺术创作活动中获得自由这一根本问题, 从而开启了中国绘画美学的新生面。 石涛的 “一画”论,体现了他作为一个伟大的画论家在面对传统时, “坚守传统与突破传统”并存的理性

2、态度。这一点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一画”论的含义,以及它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的影响。同时,从石涛的“一画”论中,研究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 一、 石涛的“一画”论 一、 石涛的“一画”论 石涛的“一画”论,不仅是一个关于画法的理论,而且也是一种侧重于建立自性本体的理论, 这一自性本体可以称为创造本体。 所以,在画语录中, “尊受、蒙养、生活、资任”等石涛提出的新概念,都是围绕着“一画”而展开的,都是为了突显“一画”作为创造本体景德镇陶瓷网h t t p :/w w w .j d z j d z .c o m /的特点。正因如此, “一画”可以说是一种体物

3、方式,一种创作原则,一种创作心境,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石涛在画学方面的整体看法。 石涛 画语录 的核心思想便是他在书中首章提出的 “一画” 论。可以说, “一画”论是石涛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来,并以道家的宇宙观为出发点,把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认识上升到艺术哲学、生命哲学的高度来进行深入论述和阐释的绘画理论。要想理解石涛的“一画”论,就必须清楚地了解石涛画论中关于“法与一画” , “法与化”之间的关系。石涛的“一画”论是他“了法而化” 、 “法自我立”美术理论集中核心的体现。 石涛立于“一画”的“法”至少有三层含义。其一,指法的最根本的根源所在,即开宗明义的所谓“太古无

4、法,太朴不散。 ”的“无法”状态。其二, “有法之法”即为法的最高存在。那么, “无法”中是怎样产生出“有法”来的呢?石涛说: “太朴一散而法立矣。 ”朴散者,老子云: “朴散为器。 ”其三,是与笔、技巧等有关的技法之法,也即所谓“众法之法” ,它体现在绘画创作的一些既成方式、观念和规矩之中,并要求画家严格遵循。一方面,它体现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以有法贯众法”),故石涛云: “规矩者,方圆之极则也。 ”以往的画家作画“未尝不以法为” ;另一方面,固守成法,以传统为依,对艺术创作的发展和更新又会产生很大的束缚作用 “缚人以法。 ” 石涛在画语录 “一画”论中,反对并批判“只知有古而不知景德镇陶

5、瓷网h t t p :/w w w .j d z j d z .c o m /有我” ,只会“师古人之迹而不师古人之妙” ,并进而提出了“借古以开今” 、 “笔墨当随时代”和“我自有我在”的重要美学理论。指出绘画艺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法” ,对于这些“法”必须认真地加以继承,而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要有强烈的“变法”创新意识。这一理论观点值得我们今天的研究者注意,没有“法”就没有“化” ,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在石涛看来,有“法”必有“化” ,画家既要学习前人的法度规则,但又绝不能受其所囿,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 应该学 “法” 而变 “法” 。 画家由于 “我自用我法” , 不为 “

6、法”役, “法”为我“化” ,所以能达到“无法而法,乃为至法”的境界。画家一旦进入这种境界,就纵笔挥洒,泼墨如云,千岩万壑,奔赴腕底,从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进入到一个创作自由的新境界: “法立于何,立于一画,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一画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画之法者,盖以无法生有法,以有法贯众法也” 。 二、 从石涛“一画论”看清初“四僧”绘画艺术 1、 石涛 二、 从石涛“一画论”看清初“四僧”绘画艺术 1、 石涛 石涛:俗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广西全州(今全县)人。石涛自幼天资聪颖,十来岁就开始学画,十八岁时,他画的兰花已相当成熟。石涛博通世学

7、,诗文书画都有杰出的才能。其为诗含蓄,为文率真。书法工隶、行书,风格浑厚奔放。尤在绘画上表现天才横溢,卓然大家,堪称旷世奇才。石尖于山水、人物、佛像、花鸟、蔬果、景德镇陶瓷网h t t p :/w w w .j d z j d z .c o m /兰竹无所不精,并将诗文书画篆刻融为一体。他的作品造型离奇苍古而多变,笔墨雄健恣肆,奇险而秀润,风神独具,了无俗韵,每每于豪放纵逸之中有幽微静穆之意境。石涛与八大山人、弘仁、髡残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艺术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具有大胆的革新与创造精神,敢于反传统。对明末清初以画坛上奉古人画法为尊的风气扫荡殆尽。 提出 “至人无法, 非无

8、法也,无法而法, 乃为至法” 、 “法自画生” 、 “师古人之迹, 而不师古人之心”的观点。打破了传统画法。石涛用墨也极有特点,认为画“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 。他常用墨水或花青水涂染,利用其模糊来表现山川的幽郁湿润的气象,其目的在于师法自然,表现山水的本来面目。 其二: 石涛一生饱览名山大川之神秀, 实现了 “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宏愿。他的山水画,无论布局还是笔法墨路都不拘一格。 山水清音图是此种观点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幅构图十分新奇的作品。这幅画笔法豪放,墨色淋漓泼辣,特别是满幅洒落的浓墨苔点与尖笔剔出的丛草相配合,产生了急风骤雨般的音乐韵律。 石涛的作品很多,留下来的有数百幅

9、优秀作品。其中黄山图 、石竹图 、 溪水秋雨图等为其代表作。 2、 八大山人 2、 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姓朱,名耷,原名统,南昌(今属江西)人。八大山人擅长山水、花鸟、竹木,尤其擅长水墨大写意花鸟画。他的绘画是景德镇陶瓷网h t t p :/w w w .j d z j d z .c o m /“清初四僧”中最具有突出色彩的一位画僧。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绘的画,笔情恣纵,不拘成法。所作残山剩水,往往河颠树倒,满目荒凉,寄托了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他所绘八哥、鸭子、猫等动物, 都倔强地昂着头, 眼睛更是夸张奇特, 有的甚至画成方形,眼珠点得又大又黑,往往点在眼眶的近上角

10、,显出“白眼向人” 、不肯妥协的神情。八大山人的绘画构图和笔法都很简炼,他画的鱼,简之又简,却生气十足;虽不画水,却满纸烟波。这就是中国画论里所说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其二:作为一位禅坛高僧,他的画中,处处透出佛理禅机。笔墨造型“不拘成法” 、 “奇古天真” 。形象组合违背常规、浪漫无羁,呈现人性的本真和生命的实在。 形成了别具灵奇的意境。 这种艺术特点,自然是受禅宗“物我同化” 、 “物我合一”的“意境说”的影响。因此在他的绘画中,常不为时空所局限。 “不求形似,但求生韵” ,把中国的写意画推向了能够强烈抒发内心情感的高境界。 这就是八大山人的艺术世界和生命世界。 八大山人的绘

11、画作品流转至今的极少,还有待于发现。现今唯有双鸟图轴见传于世。 3、弘仁 3、弘仁 弘仁:俗姓江,名韬,一航,字六奇,号欧盟。歙县(今安徽)人。弘仁的绘画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景德镇陶瓷网h t t p :/w w w .j d z j d z .c o m /其一:弘仁的绘画,多取法倪云林的基础上,又加以发展,从而形成不同于前人的峻逸、宁静和沉稳、幽僻的风格。他的构图非常奇特,从他的黄海松石图 、 黄山蟠龙图都可以看出。 其二:弘仁的笔墨造型多采用“高远法” 。这种“高远法”得承于“元四家”以“远” 、 “淡” 、 “疏” 、 “苍”为山水画审美旨归的意趣,但在弘仁的手上,得到进一步

12、的发展。 “远”就是突破有限通向无限。山水画在本质上就是和远相联系。 弘仁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的有:西岩松雪图 、 黄山皤龙图 、 黄海松石图 、 丰溪山水图卷 、 黄山真景图等。 4、髡残 4、髡残 髡残:俗姓刘,字介丘,号石溪,别号有白秃、残道人、石道人、天壤道人、电住道人。与石涛,又被称作“二石” 。髡残绘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髡残注意师法自然, “草木湖山信手拈” ,作画好用秃笔、渴墨, 长于干笔皴擦, 墨色沉首, 又是书法通画法, 其笔墨不拘成法,一任自然,人称“粗服乱头” 。这种“本自天然,不假雕琢”的特色,与其受禅宗“平常心”的观点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平常心”关键

13、就是不执着,任其自然,无所追求。以个体心灵去体验的某种现实的过程。这种创作精神从本质上与禅的率真见性是相通的,禅宗的主张自我心灵要与自然万物融合为一体,大自然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大自然万物的精神境界。 髡残以自然景物作画, 目的在于, 以此来体悟禅理、景德镇陶瓷网h t t p :/w w w .j d z j d z .c o m /禅义。正因如此,故造成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悠远意境。 其二:也许因为是“遗民”的原故,髡残所给的画,真正是其心灵的写照。作为“明末遗民” ,遭逢变乱,身处逆境,但毫无惧色,亦不随波逐流,洁身自好,并以书画诗文寄托其内心世界。 达摩面壁图卷是他心灵写照的代表作之一。

14、图绘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深山壁观的情景。 髡残的作品流传于今的很多,其中秋山钓艇图轴 、 青峰凌霄图轴 、 幽栖图 、 兰亭图 、 仿米氏山水图 、 溪山幽居图 、 达摩面壁图卷 ,以及他的山水册页等为其代表作。 结语 结语 “清初四僧” 的绘画艺术风格始终贯穿石涛的 “一画论” 的思想。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 “遗民”的身世,以及他们各自强烈的性格,这些对他们的绘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他们的绘画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他们有的豪放, 有的沉郁, 有的夸张, 有的谨严,从而形成了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遗民画派”艺术风格。 景德镇陶瓷网h t t p :/w w w .j d z j d z .c o m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