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88077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2006级单元测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铜梁一中高 2006 级单元测试题语 文第卷(共 45 分,每小题 3 分)一(一(18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青荇(xng)粗糙(co)隽永(jun)做窠(k) B溘死(k) 渗入(chn) 慰藉(ji)踟蹰(ch) C漫溯(s) 媛女(yun) 跫音(qing)颤动(zhn) D疲惫(bi) 模样(m)河畔(pn)长篙(ho)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云彩 神采飞扬 诚恳 开垦土地 B暄响 寒暄客套 窗扉 敞开心扉 C炫耀 耀武扬威 慰藉 声名狼藉 D忧郁 犹豫不决 清凉 青山绿水 3加点词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踟

2、蹰(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斑斓(灿烂多彩) A 漪沦(水面的波纹) B 风致(美的姿态) 脉脉(深含感情的样子) 鱼翔浅底(水浅的江底) 爽性(索性、干脆) 叫嚣(大声欢呼) C 佝偻(脊背向前弯曲) D 倾圮(倒塌、坍塌) 乍看(突然看去) 班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私使某些人变得鼠目寸光, 看不到国家利益。 围绕埃及最大金字塔胡夫金字塔的诸多疑团,多年来 困扰着全 世界的考古学家。 由于忽略了保护环境, 类似切尔诺贝利事件那样的灾祸不断发生。 A从而一直 所以 B进而 一贯 因此 C从而 一贯 所以 D进而 一直 因此 5下列各

3、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几个小时前发生的那一幕,就像是一场梦,让人不可思议。 B在这场足球比赛中,我校队员前仆后继,大显身手,终于取得了胜利。 C国家主席胡锦涛进农户、下车间,察民情、访民意,同干部群众回顾峥嵘 岁月,重温火红历史,共商发展大计。D星海音乐厅门前一早就门庭若市,不少市民携老带幼,翘首等待即将到来 的花船。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我们经过仔细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负责质量监督的李副厂长有责任。 B通过这次社会调查,使同学们不仅了解了农业的历史和现状,而且学到了 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C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广泛,见效之迅速,都是我们所不 及的。

4、D今年春节期间,这个市的 210 辆消防车、3000 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 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7下面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海子,当代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他诗里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崇高 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梦幻般的吸引力。代表作有 亚洲铜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B徐志摩、闻一多、穆旦都是新月诗派的代表作家,写作追求新诗的格律化, 主张诗歌应该有音节、有韵律。 C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它表现了一个已觉醒的女子对爱的理解和信念, 木棉作为树的形象与橡树站在一起,正表现了双方人格的独立与平等。 D新诗产生于“五四”运动时期,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

5、他的尝试集 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号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的,是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 。8对下列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这两句诗形象地表现了 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关系) B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意思是:(这一切)激起思绪万 端,试问广阔的宇宙无垠的大地,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呢? C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意思是:同来的许多同志曾在这 一带聚会、游览,一起回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死水”可以象征 20 世纪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旧中

6、国的社会现实) 9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 了好处” ,这种“好处”指的什么? 因为不能朗照,表现出了静美淡雅的韵味。 因为不能朗照,显得特别宁静。 因为不能朗照,适合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因为不能朗照,正好与作者希望求得恬静的心境相吻合。 10下列句子中,语序不当的一项是: A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山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B小屋的光线既富于科学的时间性,也富于浪漫的文学性。 C那些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 D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只在树与树之间露出一些建筑的线条,一角活泼翘 起的屋檐,

7、一排整齐的图案式的屋瓦。 二、二、 (12 分,每小题分,每小题 3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11 题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 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 而用之。”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延徽始教契丹建牙 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由是汉人各安生业, 逃亡者益少。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求 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德明问所之,延徽曰:

8、“今河北皆为晋有, 当复诣契丹耳。”德明曰:“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延徽曰:“彼自吾来,如 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既省母,遂复入契丹。契丹主闻其 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向者何往?”延徽曰:“思母,欲告归,恐 不听,故私归耳。”契丹主待之益厚。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且曰:“非不恋英主, 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因以老母为托,且曰:“延徽在此, 契丹必不南牧。”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颇知属文

9、属文写文章 B.思母,欲告归 告归告假回家 C.累迁至中书令 累迁多次升迁 D.延徽寓书于晋王 寓书家信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B.筑城郭,立市里 C.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D.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契丹主待之益厚 行李之往来 B.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 以其无礼于晋 C.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D.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契丹与中原相安无事”原因的一组是 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由

10、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掌书记王缄疾之,延徽不自安 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北去之意 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A. B. C. D.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延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当面行大礼而被扣 留发配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延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 用。 C.韩延徽本是带兵出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又因怕人妒嫉重返契丹, 二三其德贪生辱节。 D.韩延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 民族间的关系。 第卷(105 分)三、三、 (15 分)分) 16.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

11、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 (1) 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宜礼而用之。(3 分) 译文: (2)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甚少。(2 分) 译文: 1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 分)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答: 2 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1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4 分) (任选两小题)指点江山, , 。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一词中,用“ ”揭示了历 史发展的规律,用一句借景抒情的话“ ”预示革命前途的

12、光明, 表达坚定的信心。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 浴的美人。 四、四、 (18 分)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闲读梧桐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 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 ,向空中伸 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 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 岁月

13、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 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 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 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 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 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

14、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 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 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 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 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 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 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