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教学案0157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8685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教学案0157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课时教学案0157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课时教学案015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教学案015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教学案课时教学案 教教 学学 过过 程程教师活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导入导入】3 月月 5 日日 我区卫生局我区卫生局 和教体局联合下发了和教体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关于加 强学校和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手强学校和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手 足口病工作足口病工作的通知。此通知的通知。此通知 提醒我们提醒我们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 节,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就节,为了我们自身的健康,就 需要掌握有关传染病的知识。需要掌握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传染病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传染病 及其预防及其预防课前调查:课前调查: 疾病疾病 名称名称是否患是否患 过此病过此病是

2、否接是否接 种过疫苗种过疫苗传传 染染 否否 麻疹麻疹水痘水痘肺结核肺结核结膜炎结膜炎近视眼近视眼贫血贫血龋齿龋齿结合李沧区结合李沧区 现状,从学现状,从学 生生活导入生生活导入 新课新课【探究活动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探究活动一. .传染病传染病1.1. 病因: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因:引起传染病的细菌 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 2.2. 概念:由概念:由 引起引起 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的能在人与人或人与动物之间 传播的疾病传播的疾病探究活动二探究活动二. .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交流交流】 1.1. 分析流行性感冒的传播途径,分析流行性感冒

3、的传播途径, 说一说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说一说为什么咳嗽或打喷嚏 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为什 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么老人和小孩更易患流感? 2.2.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时,从 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病原体到患者要经过哪些环节?【小结小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 节节【自主学习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合作探究】 1.1. 艾滋病传染病的病原体、传艾滋病传染病的病原体、传 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分 别别 是什么?是什么? 2.2.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 了了 HIVHIV,你应如何与他相处

4、呢?,你应如何与他相处呢? 为什么?为什么? 探究活动三探究活动三.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梳理巩固梳理巩固】【达标检测达标检测】实实 例例病因病因 种类种类 特点特点近视眼近视眼结膜炎结膜炎通过阅读教材第通过阅读教材第 68 页,完页,完 成表格填写成表格填写学生交流学生交流学生自己总结学生自己总结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学生小组间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相培养学生相 互合作能力互合作能力培养学生概培养学生概 括能力括能力培养学生自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主学习能力授课人授课人车鑫平车鑫平班级班级七七6时间时间325325课型课型新授新授总()节总()节课题课

5、题传染病及其预防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1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说明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2了解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了解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 3 3了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4 4 . .调查常见的几种传染病调查常见的几种传染病重点重点1 1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 2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艾滋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难点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方法方法

6、运用运用“导学式导学式”教学法教学法 教教学学手段手段多媒体多媒体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传染病及其预防 一一.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二二.传染病预防措施传染病预防措施1.传染源传染源 1.控制传染源控制传染源2.传播途径传播途径 2.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 3.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运用运用“目标导学目标导学”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入手,组织教学模式,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入手,组织 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各种学生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各种 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