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180460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活活”在陌生里在陌生里小学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小学议论文教学策略初探 摘要摘要 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中仅有 5 篇议论文,但大多伦理深刻、论证严密、语言表达缜密精美,有极高的语言训练价值。由于教师对于这类文体的教学研究较少,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缺少对议论文文体的研究,出现了种种教学误区。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让“理解力”在牵手表达中提升,让“发现力”在梳理思维中惊叹,让“再造力”在融通运用中收获“三方面讲述了议论文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在接触议论文的同时感受议论文的特点,在学习生活中活学活用。 关键词关键词 陌生性、整体性、有用性陌生性、整体性、有用性 正文正文 议论文在小学教材中不多见,苏教

2、版中分别有第七册说勤奋,第九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十册谈礼貌,第十一册学与问和第十二册学会合作5 篇课文。这为数不多的 5 篇课文,作为议论文的代表出现在教材中,编者意图在于让小学生初步接触议论文这种文体,初步了解作者围绕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感受议论文语言严谨、精炼的特点。一、是什么让学习一、是什么让学习“一开始一开始”就就“已结束已结束”?由于教材中的议论文篇幅少,一册课本中就一篇,又与别的文体组合在单元中,教师对于这类文体的教学研究也比较少,笔者发现教师在教学这类文章时,缺少对议论文文体的研究,出现了以下误区:所谓的所谓的“语文语文”掩盖了学习兴趣:掩盖了学习兴趣:许多老师的教学议

3、论文时,忽略了文体特征,把议论文当成记叙文来进行教学设计,为了突显所谓的“感悟”,支离破碎地品词析句; 为了突显所谓的“情感”,反反复复地感情朗读; 为了突显所谓的“想像”,见缝插针地进行补白。议论文阅读是一种理解性阅读,重点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对文中的事例、表述作出自己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这有别于散文等感受性阅读。什么文体的文章就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去阅读,如果错位,就会陷入阅读的困境。试想,用体验、感受的方法去阅读议论文,那就会让学生找不到阅读的方向。教给学生合适的阅读方法和方式,才能让学生越读越聪明。形式主义消耗了学习形式主义消耗了学习“语文语文”的味道:的味道:用僵化的“议论文”诸多

4、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支解成枯燥无味的论点、论据、论证方式,机械教条地让学生进行“操练” ,这样所谓突显文脉的课堂必然会使学生离“语文”渐行渐远。议论文还是具有鲜明的语言特色的,在指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同时,要引领学生学习其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正因此,内涵丰富的语言,同样需要反复地品味。有的关键性语句,要联系作品背景和全文内容来理解。“表层化表层化”教学吞没了学习效益:教学吞没了学习效益:教学的全部不应等同于教材内容的全部,议论文教学亦然。我们要把教材当学材,教读课文可以教师引导为主,引导学生感悟,指点学生阅读思考的方法,把握相关的规律,

5、教会学生学习。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而防止教学在“同一层面上来回滑动。 ”二、二、 “活在陌生里活在陌生里”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什么?陌生性:陌生性:面对语言“一读就懂” ,道理“一目了然”的小学议论文教材,学生的“懂”起来很易。而且,当今学生帮助信息的获取方式众多,及与之相配合的获取数量,正通过现代社会提供的各种方式,几乎可以取得老师掌握量的“相近值” 。那么留给我们老师的还有什么?那就是一种“智慧”: 从文本中看到学生看不到却很重要的东西。力求让学生熟悉的文本变得陌生起来,在学生自以为读懂的地方读出新鲜的东西来,从而带领学生进入议论文阅读的新视界。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

6、趣 ,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的层次并进而保持它,而 “陌生化”正是化熟悉为新奇的利器。整体性:整体性:莫说教材文本普遍存在的整体性及与之相呼应的教学整体性,单就议论文的独特文体而言, “整体性”显得尤为突出。严谨的论证结构,严格的用词造句,严肃的论点表述。面对一个“中心论点”的解答,必须细化到每一部分地精确分析,在每一部分的精确分析基础上,达成对“论点”的整体解答。始终让学生伫立在“整体”的视角上,用“精确”和“综合”的方式感受议论文独特的味道。从而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迫切需求中。有用性:有用性:教材中“少得可怜”的议论文,往往会因为教师的“不关注” ,从

7、而强烈地影响着学生对此类文本“无用性”的认知。剥离掉一些“应试”的功利主义后,我们教师有责任“陪”着学生在广阔的学习与生活范畴中不断实践与运用。从而较正学生对此类文体的“不屑一顾” ,回到“议论处处有,议论时时用”的强烈意识中来。事实上,也只有当学生有此体悟的时候,议论文的教学才迎来了“效益” 。三、在课堂中三、在课堂中“回到陌生的起点回到陌生的起点”1 1让让“理解力理解力”在牵手表达中提升。在牵手表达中提升。“理解力理解力” 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 ,议论文学习中 需要借助积极的思维活动, 直觉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表达特质, 并能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1 1)推敲表达的准确性)推敲表达的准

8、确性严密准确是议论文的显著特点。它概念使用准确,状语、定语修饰恰当,关联词使用严密、判断、推理逻辑性强。学与问中就有许多这样的语句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问”常常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是通向成功之门的铺路石。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课文中多处出现这样高度概括、直表主旨的语言,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为什么要目标专一,为什么要持之以恒。教学时,就要紧紧抓住这些掷地有声的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强化感受,体会这些语句的表达魅力。下面是其中一个教学片断: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交流:1 读了这个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学与问是密不可分的,既要学

9、又要问。 )2 为什么学与问不可分割呢?(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3 从“既又”“只有才”这两组关联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学与问缺一不可,在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又问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与本领,正如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文中所举的两个事例也说明了只有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 )(2 2)品味语言的感染力)品味语言的感染力如果说说理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议论中灵动飞扬的文字则是其血肉。我们从小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就好比插上了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到那时,知识的天空将任你翱翔,宇宙的奥妙将任你探求,你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你瞧,指挥家轻轻一

10、扬手里的指挥棒,悠扬的乐曲便从乐师的嘴唇边、指缝里倾泻出来,流向天宇,也流进人们的心田。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些文字出现在节奏紧凑、环环相扣的论证中,如险壑中的一股清泉,陡然展开一幅优美画卷,令读者情为之起伏,心为之感动。这样的描述紧扣主题,服务于观点论证,与抽象的论证推理相辉映,使枯燥的说明形象化,一张一驰,尤能服撩人心扉。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妙处,必然能提高学生表达的感染力。为了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议论文常采用引用、比喻、比拟、排比、对比修辞手法。一番恳切的陈词,一个精妙的比喻,一句刁钻的诘问,一点小小的幽默,都体现出浓浓的语文味

11、,处处都隐含着应该教给学生的表达方法。教学中,老师可采用读、品、析、仿等多种段,引导学生诵读涵泳,深切体会。(3 3)体悟叙事的凝炼性)体悟叙事的凝炼性教材中的议论文大多篇幅短小,往往夹叙夹议,通过概括性强的记叙讲简短的故事,将说理通俗化、感性化。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用 270 多字讲述了三位名人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获得成功,谈礼貌一文用 350 多字讲述了三个关于礼貌的小故事,学会合作一文用 400 多字讲述了两个关于合作的故事,目的都是以理服人。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故事反复默读,体会叙事语言的概括简练。2让让“发现力发现力”在梳理思维中惊叹。在梳理思维中惊叹。对于文中引用的事例,学生一读就懂。

12、然而,却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难以发现作为议论文所引用的事例和记叙文所写事件的差异,也难以发现因不同的观点而选择不同的重点等,这些议论文选材和表达的特点,是需要教师特别的指导、讲述,学生才会关注。不教,就很容易从文字表面滑过去。因此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对问题要具有新鲜感。通过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同类事物具有相似之处,也具有相异之处,对其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让孩子在洞察、类比中惊叹。(1 1)发现框架的整体性)发现框架的整体性议论文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在教学第一篇议论文说勤奋时,因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文

13、体,一般不急着让学生去发现议论文框架的整体性。但五年级两篇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和谈礼貌教学后,就有必要细心揣摩这类文章的结构。初步发现议论文的论证结构通常由三个层次构成,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引论本论结论”。进一步从结构角度弄懂作者是怎样安排“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的。例如,滴水穿石的启示是这样安排文章结构的:引论部分在开篇通过安徽广德的太极洞内滴水穿石的奇观提出论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本论部分用三个正例“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最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爱迪生从小迷恋电学,毕生孜孜不倦,最终拥有一千多项

14、发明专利。”“齐白石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最终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个反例“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分别证明论点;最后得出结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而且,这三个部分之间都有过渡:引论和本论之间用“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引出后面对三个事例的叙述;本论和结论之间用“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进行过渡。总之,了解论文的整

15、体框架,不仅要先弄明白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内在层次和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性词语。(2 2)发现事例的典型性)发现事例的典型性同样是一件事,在记叙文体中起着含蓄地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在说明文体中起着解说原理、介绍知识的作用,而在议论文体中则起着论证观点的作用。议论文中的事例主要用作论据,即论证观点的依据。因此,议论文体选择材料的标准是论证力量的强弱。几篇议论文学习后,学生会发现议论文中都会用事例来证明作者开头提出的论点,但学生并不清楚作者为什么举这些例子,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中的引导让学生明确作者举这些例子并不是随意的,这些事例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证中心论点,使论点

16、无懈可击。【教学片段】师:梳理司马光和童第周,这事例读得懂吗?(生:读懂)再读这两个事例,想想作者为什么用它俩来说明。生:司马光聪明,经过勤奋成了才;童第周基础较差,经过勤奋也成功了。师:为什么把司马光放在前面,而不是童第周的事例在前呢?生:从古到今的顺序。师:仅仅因为一个古代一个现代吗?对于司马光,你听说过吗?生:我早就听说司马光的故事了。师:给人讲事例就将熟悉的,人会感觉亲切,为什么这里先讲熟悉的司马光,再讲不太熟悉的童第周呢?生:有新鲜感。第一次接触议论文,学生并不明白举例要求具有典型性,在教师的引导中,学生发现课文中两个事例不是简单的重复,不是随意的排列,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这一中心论点。(3 3)发现论证的缜密性)发现论证的缜密性记叙文体的组织结构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说明文体的组织结构多是以事物本体的形态构造、内在联系为线索,而议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