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172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博士入学考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 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到企业和居民,对其投资和消费等产生影响的过程。传导机制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 着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1998 年至 2002 年间,为了尽快摆脱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扩大内需,央行曾 大幅降息,在此期间,我国却出现了持续的通货紧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持续走低,货币政策并未达 到预期效果:然而自 2003 年下半年以后我国出现了投资过热的情况,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扬、资源约束 瓶颈进一步突显,始于这一时期的信贷紧缩等宏观调控政策虽说也取得了

2、一定成效,但货币、信贷的预 期调控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有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推行后如果不能见到预期效果,就需要认真检讨 政策的传导机制。那么我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真的存在有效性问题?面对越来越多的置疑,对这一 问题的探讨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政策传导机制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货币渠道,另一种是信贷渠道。(一)货币渠道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改变货币供给影响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变量,进而影响总需求的 传导机制。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有:(1)利率传导机制,即通过货币供给的变化来影 响价格预期,从而影响通胀预期,再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进而影响总投资,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变化。(2)汇 率传导

3、机制,即改变货币供给量,导致利率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汇率从而影响净出口。(3)非货币资产价 格传导机制,主要指托宾 q 理论,托宾定义的 q 即企业的市场价值(一般是指它的股票价值)除以其资本的 重置成本所得到的值,托宾 q 效应的传导原理是:当货币供应量 M 上升时,利率下降,股票价格上升, 更高的股票价格导致更高的 q,这样就会催生更高的投资支出,进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亦然。(二)信贷 渠道主要指信贷配给和资产负债表传导渠道,包括两种主要形式:银行贷款途径和资产负债表途径。1.银 行信贷传导渠道的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增加银行储备和银行存款,增加了银行可供贷 款的数量,进而实际贷

4、款数量的上升,从而使总需求和总产出增加。2.资产负债表渠道,也称作净资产渠 道或广义信用渠道,它是通过企业净值的变化产生作用的,在这种渠道之下,货币政策通过影响借款人 的授信能力达到放大货币政策影响力的作用。由于借款人只有凭流动资产或可抵押品才能获得银行信用, 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质量越差,意味着其现金流量越小,偿还能力越差,要想获得银行贷款就越困难, 因此不得不减少投资,进而产出下降;反之资产负债表质量越好的企业越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可以轻松 扩大投资,增加产出。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效应局限性自 1984 年我国建立中央银行制度开始,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变化: 19

5、84 至 1993 年间,央行的调控主要表现为控制信贷规模与再贷款相结合,同时配合使用准备金和利率等 工具的方式,对货币供应量进行必要调节;1994 至 1997 年间,信贷计划仍然是最主要的,调控工具,准 备金率几乎没得到运用:1998 年以后由于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的出口受到严重影响,内需不旺, 此时央行迫切需要以扩张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这一时期央行依靠的主要是再贷款与窗口指导相 结合,同时通过频繁调整利率、法定准备金率等工具来达到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我国历经多年金融体制改革,虽然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金融市场尤其是货币市场还不够健全, 货币政策调控还没有彻底摆脱直接调控的模

6、式,就我国的客观现实情况而言,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间内, 信贷(而不是利率或资产价格)仍然是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仍然过窄。综合分 析起来,问题的症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央银行层面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 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我国虽然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的上限控制以及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票 据贴现利率,并逐步扩大了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但我国仍然是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 2 -率在内的多种利率仍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这就影响了利率对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作用。利率管制 的一个重要后果便是

7、使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难以发挥作用。影响了货币政策信号的传导。(二)金融市场层面1.货币市场不健全。我国的货币市场由多个子市场构成,其中包括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票据市场和 债券市场。1984 年,我国建立同业拆借市场,但到目前同业市场的交易主体少,交易规模小,商业信用 与银行信用不能有效结合,导致我国同业市场利率还不能完全反映货币市场真实的资金供求关系;票据 市场也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没有健全统一的票据市场,票据数量有限,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基本没 有商业承兑汇票,再贴现政策的传导成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资金与票据的简单置换:国债市场上,我 国国债期限结构缺乏均衡合理的分布,短期国债较少,二级市场

8、运行不畅,使得我国国债市场难以成为 央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业务的市场依托。2.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互脱节。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 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有限,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重要的是, 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还没有完全打通,各种金融工具价格之间的比例关系不合理,这种价格的扭曲往往 导致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制约。(三)商业银行层面1.商业银行的垄断经营。政府通过控制存贷款利率、限制竞争、限制资产等一系列金融约束政策,维 持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占有率非常有限。目前我国四大商业银行的 存贷款总额仍占全部存贷款

9、总额的近 70%,它们的经营策略对货币政策效应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某 种意义上说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基本靠工农中建四大商业银行的贯彻执行力度来体现。2.商业银行的集权管理。由于历史上和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有 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权限过于集中,行政色彩浓厚,盈利动机不强,普遍存在“大企业病” 。这不仅 不利于商业银行根据经济运转形势及时调整贷款业务,影响自身经营绩效,同时也对央行的调控行为配 合不力,增强了货币的内生性,使货币政策传导的效果进一步打折。(四)微观经济主体层面1.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起着其他

10、主体 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国有企业自身运行的低效性造成了商业银行大量的不良贷款,国有企业经营不善引 发的信用风险也削弱了货币政策传导的基础。2.居民现代金融意识的缺乏,阻碍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拓展消费信贷, 进而拉动内需的策略,是稳健货币政策的一个重点,但由于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多数居民还倾向于通 过储蓄积累而不是依靠信用贷款进行消费结构升级。完善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建议及对策(一)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利率市场化是建立起以利率为主的货币政策间接传导机制的基础和前 提。央行已经宣布放开外汇贷款利率和外汇大额存款利率,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的步伐也应该加快, 应尽快出台扩

11、大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的政策,尽快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 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央 行只通过市场手段调节某一个基准利率,商业银行的各项存贷款利率全部由市场自行决定。(二)完善央行内部货币政策运作机制,增强基层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执行力。赋予分支机构更多的货币 政策职能。将目前由总行行使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分层次、分阶段地向各级分支机构延伸,如 下放给基层央行一定的再贷款额度,由基层央行根据基层商业银行的资金头寸变化灵活地发放、收回等。 这样可以增强基层人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调控区域经济金融能力,将央行

12、货币政策意图传达给各 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以影响他们的经济行为,指导各方正确理解和贯彻执行货币政策。(三)保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由于采取了“先资本市场,后货币市场”的政策取向,我 国的资本市场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无论在市场规模、市场主体、市场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 的发展,相比之下,货币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当务之急是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尽快建立一个以银行间 同业拆借市场和票据市场为主体、公开市场和债券市场充分发展的统一的货币市场体系:更加注重调整- 3 -资本市场结构,在继续完善股票市场的同时,加强债券市场尤其是企业债券市场的建设,改变目前企业 以间接融资为主

13、的融资模式:积极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动机制,增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 联性,使中央银行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能够协调运作,确保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四)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现代银行业的竞争关键是银行制度的竞争,而公司治理结构是银行制度 的核心,其优劣成败直接决定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隐含的行政色彩依然很浓, 利润动机仍然不强,不良资产仍在增加,竞争力低下。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治 理结构进行改革,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股份制改造是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前提,但在股权高度集中 的情况下单纯依靠上市并不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脱胎换骨,同时要辅之以建立起有效的

14、激励机 制与监督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积累下的各种深层次问题。(五)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微观主体。企业方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尽快建立起 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容的微观运行机制,强化其作为市场主体的性质和功能,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或发展 壮大。或退出消失,避免国企累积风险转嫁银行,更要防止无效率的规模扩张:加速推行规范的股份制 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全面的制度创新,发挥现代企业制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积极作用,从 微观层面上缩短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植力度,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 系,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切实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瓶颈约束。居民方面,加

15、快建立完善的社 会保障体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缓解社会成员收入水平两极 分化趋势;积极发展居民消费信贷,提高全社会消费倾向,促使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在支出上得以平缓 地实现,降低消费的过度敏感性,避免消费“断层”的出现;引导居民调整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改变居 民金融资产过于集中于储蓄存款的格局,增强居民收支活动对利率的弹性,以利于货币政策产生预期功 效。 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研究述评货币政策传导信贷渠道研究述评一、西方货币政策信贷渠道理论研究述评 (一)早期的信贷观点 亚当斯密(1776)在阐述高利贷上限的过程中曾探讨过信贷配给现象。凯恩斯(1930)在货币论中

16、 将信贷配给看作是影响宏观货币运动的一个重要变量。对信贷传导机制最早的专门理论研究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罗萨和卡莱肯等人为代表的信贷可得性理论。该理论强调利率变动影响贷款者的主观意愿和决策, 导致其资产结构调整从而影响信贷供给和社会信用总量。他们的结论依赖于信贷配给假说,却未能就信 贷配给机制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1959 年英国货币政策研究机构拉德克里夫委员会出台了拉德克里夫 报告 ,认为利率变动将影响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条件,进而影响到金融机构的放贷意愿和社会总支出水平。 极力反对在货币政策调控中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并建议直接把流动性(金融机构的资产存量)作为货币政 策传递的中介指标变量。该报告中蕴含的思想对后来的研究影响深远。19 世纪 60 年代以来,以格利、肖 和麦金农等人为代表的金融媒介理论强调金融中介机构在信贷供给而不是货币供给中的特殊作用,指出 货币政策传导的主要渠道可能不同于传统强调货币交易媒介的观点。尽管早期的信贷观点都没有对信贷 配给或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但毕竟为后继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最早的思想渊源。 (二)信贷渠道的现代观点 自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