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古诗赏析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70068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下古诗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二下古诗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下古诗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二下古诗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初二课内古诗赏析初二课内古诗赏析 一、阅读下面古诗 , 按要求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 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 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 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2.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 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2、,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二、阅读过零丁洋 ,完成下列两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2)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的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 人的境遇。 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 萍。 (3)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 12 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

3、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以“风飘絮” 、 “雨打萍”的形象比喻 ,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和作者境况的危苦。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 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 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 12 题。 酬乐天扬州

4、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僻之地,长期被弃用。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划线诗句,作简要分析。“沉舟” 、 “病树”是诗人自喻,饱含感慨身世、惆怅忧伤之情;但他对未来并不失望, 坚信“沉舟侧畔” ,必然有“千帆”竞渡, “病树前头” ,终究会“万木”争春,表现出诗人豁达豪迈的胸襟。 五、下列对水调歌头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

5、风归去,又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 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爰,下阙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 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B.“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一句,抒发思念亲人的感情,表面看来,好像是 对月有怨恨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 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阔大,描写虚实结

6、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 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六、阅读文天祥过零丁洋 ,回答问题: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 请你从修辞的角度,对诗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做一点简要的赏析。诗句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 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 ;以“雨打萍” 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 泊无依 , 时起时沉。2.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是历来被人称道的名句。这句诗表现了诗人的情怀。 以死明志(为国捐躯、舍生取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