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

上传人:j****9 文档编号:4515550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敬业与乐业》教学素材(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敬业与乐业敬业与乐业 一、整体把握一、整体把握这篇演讲,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演讲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 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 “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敬业与乐业”的前提是“有业”。作者先引用孔子的话和百丈禅师的故事, 得出“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的结论,强调“有业”是做人之本。在论证“敬业”问题时,先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 含义就是专心致志、心无旁骛。接着,提出“为什么该敬呢”一句设问。作者从 人类生存的需要(为生活而工

2、作)与个体生活的意义(为劳动而生活)出发,论 证“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的道理。在作者看来,当 大总统与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质上,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别。因此,“我们 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至于该做哪一种劳作,全看“才能何如, 境地何如”。只要“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于是,他又 设问:“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 “是敬”。庄子、孔子、曾文正公的名言,木匠与政治家、挑粪工与军人的比较, 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仅有“发愤忘食”的“敬业”还不够,“乐以忘忧”的

3、“乐业”才是人生更 高的境界和价值。论述“乐业”重要性时,梁启超先从司空见惯的“做工好苦呀” 的叹气声中谈起,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对于无法逃避的事, 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 为什么呢?”这句设问下面,列出了四个理由。这四个理由,浸透着深刻的 人生体悟和哲理,相信任何一个曾经专注于某项工作或事务的人,都会有同感和 共鸣。演讲最后,梁启超言简意赅地把“敬业与乐业”总结为“责任心”和“乐趣” ,强调“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并“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这篇演讲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儒家的礼记 论语、孔子、朱熹、

4、曾国藩,道家的老子庄子,佛家的百丈禅师, 都被作者拿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口语和演讲特色的体现:(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 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 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 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对“主一无适便是敬”的解释:“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 骛,便是敬。”(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 “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又如, “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

5、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 五官都搁起不用”。(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 “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 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 “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此外,几处设问句的 使用,恰到好处地把几个分论点提炼出来,有利于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二、问题研究二、问题研究1应该怎样理解“业”的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注意:“业”并不局限于狭义的职业。正如作者所言:“凡可 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因此,“敬业与乐业”的意义,就不只限 于正式的谋生职业,也可

6、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限于成人的工 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指出这一点,可以扩展梁启超主张的适用范围,也 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本文。2怎样深入理解“敬业”精神?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定背景,来领会梁启 超提倡“敬业与乐业”的良苦用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有等级色彩的文化,中 国人的职业观向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们的读书目的又是“学而 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官本位的文化,极度蔑视普通职 业、尤其是体力劳动,人们纷纷以出人头地、显亲扬名为人生价值的实现。因此, 梁氏的“敬业”说,有着矫正世风、改良国民性的积极作用

7、。但他在论证“敬业”的必要性时,有两点可质疑处:其一、为什么人必须为 劳动而生活?为什么“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人类或个体的生活, 并不都是只有“劳动”,“休闲”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这里的“休闲”,不只 是狭义的吃喝玩乐,还包括精神享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休闲在生活中 所占的比例,还在不断提高。“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是鲜明的基 督教新教伦理(参见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事实上, 正如“人不是为吃饭而生活”一样,人也不是“为劳动而生活”。如果说,马克 思所说的克服了异化的劳动,具有人类解放的意义,那么这种意义也是梁启超这 里未尝论及的。其二、人既然是社会

8、动物,其职业地位、从业心理就不可能不受 社会环境的制约。在特定时代,拉黄包车的,即使再敬业,也要饱受欺凌、困苦 卑贱(如骆驼祥子中的祥子),与大总统的生活判若天壤。这时候,要求拉 黄包车的要安心拉车、乐于拉车,可能吗?合理吗?是否有“维护既有的统治秩 序”之嫌?梁启超认为,当木匠与当政治家、当挑粪工与当军人,“大家同是替 社会做事”,更有无视阶级鸿沟的倾向。练习说明练习说明一、反复阅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先后谈论了哪几个问题;文中说“我深信 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作者先后谈论了“有业”“敬业”和“乐业”三个

9、问题。文章最后说“我深 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 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情,要 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 趣,不是皱着眉头、满腹牢骚地叫苦,而是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二、文中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例子加以说 明;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举了四个原因加以说明。参照两种写法, 根据自己的理解,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 的”提供几个例子。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开拓学生的思

10、 路。例如,“有业之必要”的理由:一、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 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二、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 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三、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健康养生; 四、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锻炼;五、 事业上的小小成功,都会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六、有创造 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 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 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而想放弃。三、“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

11、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依照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 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留意观察生活,能够发现身边凡人琐事的意义。同时练习 口语表达能力。四、课文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 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同一价 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 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此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辩证地理解人生问题。所 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不必强求他

12、们 达到某种程度。参考答案:课文中,作者认为任何职业不分高下,是劝告那些“坐这山,望那山,一事 无成”的人,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进而体会职业的乐 趣和人生的价值。从现实的个人生活幸福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安身立命(儒家) 、获得心灵的宁静与平和(佛家)。而拿破仑的名言,则是为了激励人们树立远 大抱负,努力挖掘自身潜能,勇于向命运发出挑战。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职业分工的确有“尊卑”之别,任劳任 怨地“敬业”未必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与获得尊重;这时候,还要让职业卑 贱者“敬业乐业”,不仅不太可能,而且有维护既有等级秩序之嫌。拿破仑的话 也有问题:在一支部队里,元帅

13、只能有一个,士兵却需要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士 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怀揣着元帅梦,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大可怀疑。毕竟,社 会所提供的“元帅”职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数“士兵”想当“元帅”又当 不成,人生岂不尽是一场失败?可见,两种说法适用的语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观也有区别。如果说,梁 启超教导人们要安于本职、不可好高骛远,体现了隐忍而自敛的中国人生哲学, 那么,拿破仑鼓励士兵要争当元帅,则是典型的西方个人本位的进取型、外向型 人生观。教学建议教学建议一、建议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理解“敬业与乐业”的主旨;(2) 大量经典语句、格言的积累;(3)“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初 步学习

14、;(4)演讲和口语特色的体会。二、本课的难点是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可以结合 练习四,组织学生进行研讨和辩论;还可以结合练习二提出的两种论证方法,进 行小论文或辩论提纲的写作。领悟作者精神旨意时,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 体验,例如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有关资料有关资料作者介绍作者介绍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字卓如,号 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 年 中举。1890 年赴京会试,不中。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 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同年结识康有为,投

15、其门下。1891 年就读于 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 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 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 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 会上有很大影响。1897 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湖南宣传变法思想。1898 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7 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 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9 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 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 和

16、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 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 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1913 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 长。袁世凯称帝的野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 1915 年底,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1916 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积极参加反袁 斗争,为护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 瑞把持的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9 月,孙中山发动护法战争。11 月, 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1918 年底,梁启超赴欧, 亲身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 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梁启超也是一位著 名学者。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 较深的造诣。1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