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45139092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论文:数本不华,微雕有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数本不华,微雕有价摘要摘要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但实际课堂教学行为是否与新课程理念完全接轨?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本文通过案例呈现的形式,从关注教学细节的角度观察,以两位教师对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阐述数学课堂教学在引入、引导、探究、结尾等众多细节提出几点粗浅的想法,从而提升数学课该有的价值。关键词关键词 数学教学 细节微雕 设悬激趣 理答分析 巧拨妙引 做足体验 走过课改的十年间,我们在认识上接受和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但是在实践操作上,教师的理念和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一些距离。如果说教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理念的话,那么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教学细

2、节”是指就解决某一个问题而精心设计或生成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短小的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然而,细节虽小影响不小。点滴的微末决定着教学的成败,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到位,成功的教学离不开细节的研究与雕琢。现结合案例的对比分析,与大家共品细节微雕的精彩。1 1、工于开头课生辉工于开头课生辉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新课导入,不仅能明确提出本课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说明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还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因此,在这个时间非常短小的环节里,也该有个慢工细活,方能让学生在愉悦而又

3、亢奋的氛围中,自然而又亲切地进入新课。设悬激趣润课堂设悬激趣润课堂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或现象的关切心情。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学生意料的、或是让人迷惑不解的,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渴望、兴奋的“愤” “悱”状态。案例三角形的内角和A 教师课例回放:师:(多媒体播放有个小朋友在量了三角形的两个角后,被小狗叼走了第三个角)明明正在量一个三角形的角,刚量了两个角,分别为 60、70,正要量第三个角,却被狗叼走了第三个角。第三个角是几度呢?怎么办?生 1:把小狗找回来。生 2:对,让小狗把吃掉的角吐出来。生 3:从小狗肚子里把角挖出来。小学数

4、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2B 教师(潘小明)课例回放:师:请仔细观察(屏幕上显示一个锐角,连接线段两端点得锐角三角形;旋转锐角的一边成直角,连接线段两端点得直角三角形;再旋转直角的一边成钝角,连接线段两端点得钝角三角形。)这三个三角形,哪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最大?生 1:我认为钝角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最大。师:请说出你的理由。生 1:因为钝角三角形中有一个钝角和两个锐角,所以三个角度数的和是最大的。师:你是不是觉得因为三个角中有一个是钝角?生 1:是!师:因为钝角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钝角,所以它的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就最大。同意的请举手(只有三四个学生举手表示同意)生 2:我不同意。因为有一个角在变

5、大时,另外两个角在变小。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和可能是不变的。(结合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上的三个三角形内角的变化情况:一个角变大,另两个角在变小)生 3:我认为三角形内角度数的和都是 180 度。师:你的眼力真好,一看就看出是 180 度。生 4:我想,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都一样。师:我觉得这话还蛮有道理,因为一个角变大的同时,另外两个角却在变小。这个案例中的 A 教师创设的动画情境虽然非常“华丽、极具吸引力” ,然而却缺乏数学含量,孩子的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那只小狗上,可想而知引入新课将会很费周折。而 B教师以学生熟知的的知识点创设出问题情境,以已知的锐角、直角、钝角大小关系为基础,演

6、变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提出核心问题“哪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最大” ,从而让学生在争辩中得出“钝角三角形内角和最大的想法只看到了一个角的变化,忽视了另外两个角的变化” 。不仅使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支撑学生的深入探索与学习,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有序的思考,严谨的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和意识等重要的数学素养。创设好一个问题情境,让它在活跃气氛的同时,更应具有数学思考含量,方能促使学生对接经验,产生意向,激发创造,增强理解动力。理答分析促思考理答分析促思考为了更好地实现以学定教,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我们已从传统封闭的控制式教学,转向具有充分的时空生成条件的开放式教学。然而,在开放的教学

7、情境中,面对突如其来的生成我们常常措手不及而回避学生的问题,致使教学“开”而不“放” 。案例:上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A 教师课例回放:创设情境,并给出一些相应的数学信息黄玫瑰有 16 朵;红玫瑰比黄玫瑰多 5 朵;紫玫瑰比黄玫瑰少 5 朵。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根据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全班交流,学生一共提出了 7 个问题,老师一一板书如下:3红玫瑰有几朵? 紫玫瑰有几盏? 红玫瑰和紫玫瑰共有几朵?红玫瑰和黄玫瑰多几朵? 黄玫瑰和紫玫瑰少几朵?红玫瑰比紫玫瑰多几朵? 这三种玫瑰共有几朵?师:(很满意)小朋友们根据 3 个信息,提出了 7 个数学问题,真不简单!由于时间原因

8、,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重点研究第、两个问题。B 教师课例回放:与 A 教师一样,从情境中出示 3 个信息,学生根据信息,提出如上 7 个数学问题。师:小朋友们根据提供的 3 个信息,提出了 7 个数学问题,真不简单!现在请小朋友们再深入思考一下,要解决第这些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学生经过一番讨论,都觉得需要知道红玫瑰和紫玫瑰分别有几朵。师:看来要解决第这些问题都需要知道红玫瑰或紫玫瑰的数量。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这两个问题:红玫瑰的有几朵?紫玫瑰有几朵?值得肯定的是,两位老师都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意识地形成现在的问题顺序,从而解决问题。然而两位老师根据本节

9、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所提出问题后在“理答”方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折射出不同的学生观,不同的教育理念。很显然,A 教师存在一定的缺陷,虽然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了鼓励和赞赏,但基本上还是回避学生的问题,直奔预订的教案而教。相比,B 教师则不然。他采取了积极的“理答和分析” ,将学生的回答当成是教学资源,以一句简单的“请同学们再深入思考一下,要解决第这些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带领学生一起来分析和探讨。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思考成果” ,让开放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实施顺学而导。重要的是他既给了提出问题学生的高度肯定,还教会了全体学生分析各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水

10、到渠成进入新课的学习。课的引入,不论是激趣还是定教,都应该在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外,更不可丢失数学的本质教学,走向“去数学化” 。教学的智慧往往就闪烁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教学也往往因一句话、甚至几个字而变得更加艺术、耐人寻味,使教学效果大相径庭。2、巧拨妙引门自开巧拨妙引门自开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讲究“引导”的艺术,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要在“导”字上下功夫,教师“导”得巧,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驾驭学习,

11、成为学习的主人。案例:四下射线和角A 教师课例回放: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看作射线?生 1:汽车灯光。生 2:太阳光。生 3:手电筒的光。4老师听了学生的回答显然很满意,大大地表扬了学生。B 教师课例回放:师:在日常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看作射线?生:手电筒的光。师:今天老师就带了一只手电筒, (教师对准墙壁打亮手电筒)是射线吗?生 1:是射线。生 2:不是射线,是线段,因为光线被墙壁挡住了。生 3:不是射线,因为不能无线延长了。(一番争议后,学生一致同意生 2 和 3 的看法。 )师:(教师有意将手电筒从墙壁移动至窗户,向外射)现在手电筒的光穿过窗户,穿过走廊和操场,穿过你们说现在小手电筒

12、的光是什么线?生:射线。(学生情绪高涨,还举出了许多实例,而且描述时非常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不容易发现,面对学生“手电筒的光可以看作射线” ,两位教师的处理是不同的。A 教师似乎只满足于学生的回答,B 教师则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通过直观演示,使学生在认知冲突后明白:“什么情况下,手电筒的光是线段,什么情况下又会是射线” ,使学生对射线的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沟通了射线与线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了学生的辩证的思维方法。引导不是苦口婆心的说教,而是教师智慧的“巧”拨“妙”引。有时,孩子们会在动态的情境中推进理解,有时会在认知冲突的碰撞后内化,思维的大门便在疑惑中开启,

13、并不断向更深处推进对知识的理解。3 3、做足体验品位多做足体验品位多探究作为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 。 但目前课堂中,孩子们的“动”却以“乱“动或“被”动占主角。案例:三角形的面积 。A 教师课例回放:师: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学生尝试后向老师反映疑惑,不能直接拼成。师:我们先来看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把其中的一个锐角三角形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再试试能否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根据教师的“提醒”学生操作成功了。B 教师课例回放:师:两个完

14、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能拼成学过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吗?学生尝试后向老师反映疑惑,不能直接拼成。5师:为什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直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而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不能直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四个直角,而锐角三角形没有直角,该怎么办?学生若有所思,纷纷指出,沿着三角形的高剪开,就能找到直角。师:沿着高剪开可以得到直角,是否就具备了可能性? 学生开始探究,并获得成功面对学生在探究中碰到的困惑,两位老师的“介入”方式完全不同。A 教师直接发出解决问题的“操作指令” ,使学生的探究成为虚假的繁荣,而视学生为“操作工” ;B 教师是贵在引发学生

15、的积极思考,让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类比、猜想、验证、交流、反思等一系列的数学认识活动中成为“探究者” 。数学思维应当是数学活动之“灵魂” 。从这个意义上讲,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更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 。只有引导学生经历思维、发现、解决历程的实践操作,才是有效的自主探究,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探究者。正如顾泠沅教授所说的,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应教给学生科学加工的方法,给他们提供一种思想工具。4 4、留有尾声听余音留有尾声听余音课堂教学的开头重要,结尾也不可轻视,巧妙的结尾也能达到“课虽终,趣未尽”的境界。结尾设计得好,就会掷地有声,能使知识得到概括、深化、甚至升华,能使教学目标的落实得

16、到一定的保证。案例:六下比例的意义A 教师课例回放:师: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学生纷纷将所学的知识一一汇报B 教师课例回放: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学生汇报后,老师又提出新问题:最后欣赏动漫:比例失调。 两位老师都注重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并与已有的旧知“比”进行了比较,把握了教学重点,又强化了记忆。然而 B 教师的总结设计不但“承前”更“启后” ,它能 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进入到下一节课“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去;不但总结 知识,更关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的提升,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眼光关注生活中的数 学问题,培养看书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一堂课的结尾,犹如一曲乐章的尾声。好的总结,可以给学生系统、完整的印象,在比和比例的区别是什么?比的两个项分别叫前项和后项,比例有四个项,会是什么名字呢?比有基本性 质,比例有没有基本性质呢?这些知识数学书本上都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翻到下一 页再看看。 今天的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