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文化(1)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25436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2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哈尼文化(1)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哈尼文化(1)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哈尼文化(1)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哈尼文化(1)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哈尼文化(1)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哈尼文化(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哈尼文化(1)(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尼族的舞蹈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几种场合下进行: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动动中中进进行。行。哈尼族至今还保留许多原始宗教形式,这些宗教祭祀活动直接影响着哈尼人的社会生活。哈尼族通过舞蹈来倾诉对神灵祖先、图腾对象的崇敬和希望神灵保佑村寨平安、五谷丰登的朴素愿望。每年农历二月或十一月间,举行“奥玛妥”祭寨神活动,意在追念哈尼先辈安寨的艰辛和业绩,同时祭祀寨石、神树,是一次盛大的歌舞庆典。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龙、祭谷娘、开秧门等等祭祀活动,皆有歌舞狂欢的场面。哈尼老人或年轻人去世,要举行丧葬祭祀活动。近代哈尼兴棺葬,贝玛念经祈祷,家人和亲朋歌舞绕棺娱尸。丧葬活动常跳“打

2、莫撮”、“棕扇舞”、“兵器杂耍舞”、“木雀舞”等舞蹈。第二是在第二是在传统传统的喜的喜庆节庆节日中日中进进行。行。哈尼族民间节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吃新米节、祭母节、老人节、龙巴门节、竹笋节、播种节等二十余个,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节最为隆重,盛装酒宴对歌舞蹈。第三是在婚娶佳期。第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举行婚礼时,平时相好的女伴要与新娘吃告别饭、唱别离歌。新娘出嫁的头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会,对歌跳舞。新郎家来接亲的队伍与新娘家陪送的队伍要对歌比舞。第四是在第四是在农农事、事、农闲农闲、盖房和、盖房和“串姑娘串姑娘”等等时时候行。候行。哈尼族不论上山砍柴,下田种地

3、,或者集市贸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说“满坡梯田是歌声唱绿的”。休息时,就在田埂上欢跳“乐作”。红河县阿扎河街子,成千哈尼人围成无数舞圈,哪怕天下大雨,也仍跳乐作,谓之“歌舞街”。房屋建成,必要歌舞贺新房。哈尼青年“串姑娘”时候,青年男女相邀到“公房”或者山林中,“男女连手周旋跳舞为乐”,传递爱恋的信息。哈尼族民间舞蹈的总体风格虽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等原因而形成有些舞蹈个性不同,风格有异。一、“棕扇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舞蹈。据红河县哈尼族民间传说:远古时候,一位叫“奥玛妥”的先祖母要将棕扇舞教给中老年妇女,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头,长成了参天大树。人

4、们把它看作先祖母的化身,每年农历二月属牛或属虎日,全村妇女都去“神树”下悼念先祖母,同时跳起“棕扇舞”。元阳县麻栗寨村民李黑诸家谱上载,第一个祖先就是“奥玛”(天女)。从“奥玛”往下至哈尼族普遍公认的男性始祖“搓莫耶”,相隔二十余代。红河哈尼族把“奥玛”和“神树”共同视为神灵崇拜。祭时,由妇女挥棕扇环歌,踏足起舞。从整个舞蹈的形式及内容来看都表明棕扇舞有悠久的历史。棕扇舞人们手拿棕榈叶,充当能为民族带来吉祥幸福的白鹇鸟羽翼,在具有傣族舒缓、柔美特点的乐曲伴奏下,模拟白鹇鸟在树下嬉戏、漫步、四处窥探等自然形态。舞蹈动作古朴、细腻,充分表现了哈尼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哈尼族风俗中,老人去世时,

5、前来吊唁的人们要围绕死者的住房跳集体丧舞莫搓搓,以寄托哀思。舞蹈总是与音乐紧密结合着,内容常与古老的传说有关。在红河南岸地区,流传最广的有三弦舞、四方舞、扇子舞、罗作舞、木雀舞、拍手舞、钱棍舞等。钱棍舞木雀舞鼓木雀舞是元阳麻栗寨创作的二、鋩鼓舞哈尼族的舞蹈大多与鋩鼓有关,有的用鋩鼓伴奏,有的则直接用芒鼓作为道具,边敲边舞。哈尼语称作“鲁堵堵赊赊”,意思是“跳鼓舞”。鼓是民族和村落的重要标志,鼓声成了人们向“摩米”(即天神),传递信息的媒介。鼓里放有五谷及象征人丁兴旺的青草,只有在地震、火烧房子、日月蚀、战争以及节日庆典的场合方可敲击。芒鼓舞哈尼语中的“侗尼尼”,译成汉语叫芒鼓舞。“侗尼尼”的伴

6、奏乐器是铜鋩和牛皮鼓。鋩声鼓点节奏鲜明舞蹈动作一是一,二是二,节奏感十分讲究显示出节奏、力量和刚柔的美。跳“侗尼尼”一般都在酒后,趁着酒兴,微带醉意,然后让情绪沉入庄严古朴的鋩鼓声中而手舞足蹈。跳舞时全身无一道关节、无一块肌肉不在颤动,手臂和肩、腰、臀、腿、脚齐用力,动作深沉粗犷,刚健柔韧,感情纯朴真挚。铓鼓舞的形成:哈尼族铓鼓舞是哈尼族在传统节日“昂玛突”上跳的一种祭祀舞蹈。舞蹈雄浑豪放,气势轩昂,质朴劲健,热情洒脱,表现出了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性格,森林一样的情怀。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

7、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若是单身或人少而碰到猛兽时,急风暴雨似的击打又可以起到口下跑野兽防身自卫的作用。那古朴、深沉、凝重、韵律非凡而神秘的舞姿将围观者的思绪带到了远古时代的哈尼部落,亲眼目睹哈尼先民们与大自然英勇抗争。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又模仿农业生产的农耕动作,使铓鼓舞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特别是铜的发现和利用,开始有了铓,成了名副其实的铓鼓舞。“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现在铓鼓舞是祈祷庄稼饱满、粮食丰收或庆贺节日喜事的一种主要活动。特别是哈尼人祈祷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的传统“祭龙”仪式,更是离不开铓鼓,他们总是将铓鼓

8、舞贯穿始终。每逢节日期间,哈尼人均在林中设立铓鼓场,唱起缅怀祖先业绩的“哈巴”叙事长歌,跳起粗犷雄浑,反映哈尼人远古社会生活以及开凿梯田艰辛的铓鼓舞。铓鼓舞再现了哈尼族祖祖辈辈坚韧不拔,前赴后继,不屈不挠,团结拼搏,冲破千难万险,奔向理想目标的伟大民族性格。铓鼓舞是哈尼族古老文化的重要遗产之一,它不但是哈尼族舞蹈的精华,而且对研究哈尼族历史以及繁荣今天的民族舞蹈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三、乐作舞哈尼族的乐作舞是一种广场自娱性舞蹈,通常在喜庆节日,劳动间歇或社交生活中跳,常以数人围圈并伴以“乐作”的欢唱声。伴奏用锣鼓,但有的地区已加用四弦、巴乌、二胡。跳舞者和围观者击掌合拍,由领舞者以跺脚示意动作的

9、变换,每个舞蹈动作无固定的名称,舞蹈时脚的跺跳刚健有力,整个风格深沉稳健,粗犷古朴。经过近百年的演变,“乐作”在哈尼族、彝族群众中已成为约定俗成的舞蹈名称了。解放以后又经文艺工作者学习交流,把江外“乐作”的名称传播到全省乃至全国的文艺界,成为大家对红河南岸哈尼族、彝族跳乐的统称。乐作舞哈尼族在喜庆节日,赶街集市活动中或劳动间歇的田间地脚,或收工回村的路上及村头寨尾都会跳“乐作”。通过跳“乐作”,人们交流了感情,传递了思想,并可以消除劳作一天后的疲劳,同时,“乐作”又是哈尼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特殊形式。在傍晚的村外,男方先呼喊“哦嗬”,女方听到后也回喊“哦嗬”声,并向“哦嗬”声靠近,在此过程中,

10、往往是男方主动拍掌,跳着简单的原地踏步动作,逗引女方跳舞,女方则拍掌起脚,俯着身,背对男方而跳,男方见女方拍掌起舞,就会高兴地大步跳到女方面前,女方如果乐意与男方跳,就开始做逗脚、转身、擦背动作,男方则高兴地边跳边摸自己的耳朵等,做些逗趣的动作。女方如果不乐意与男方跳,男方就会大转大跳,故意伸腿、蹬腿到女方一边,以表示对女方的不满,这时,所有的姑娘都会齐心合力发出“哟嗬”的呼喊声,吓退前来“进攻”的小伙子,其他小伙子见此状就会一拥而上与姑娘们跳起来。“乐作”是哈尼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祭祀习俗祭祀习俗哈尼族每年要举行的祭祀活动名目繁多,有对村寨以外的自然神的祭祀,有对村寨范围内的村社神

11、的祭祀,还有以家庭为中心的祭祀等等。由于祭祀对象和目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方式进行,每一种祭祀形式 ,都有其固定的祭祀地点,专门的祭词和特定的祭品组合。这些习俗都是自古延传下来的,每进行一项祭祀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古规,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有人说,哈尼族的祭祀活动,不做则已,一做就必须杀牲见血、供奉神灵、表示诚心。所需的牺牲,则根据祭祀对象和目的,选配品种、公母、颜色等,最后把牺牲献给某一神灵享用。 哈尼人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山是他们生存繁衍的地方,他们认为高低不同,形状各异的高山具有某种神性,把自然界的山神秘化、人格化。人的病痛、苦乐、粮食的丰歉常与山联系在一起 。他们认为有些山是被一定的神

12、灵司管着,如果得罪了山上了神灵,轻则可使人们的庄稼颗粒无收,重则能危及人的生命,所以哈尼族崇拜某座高山,就是崇拜司管这座山的神灵,居住在山周围的人们都要定期杀牲祭祀,祈求山神不要施威发怒,而要赐福于人们。 哈尼族认为水神能给人们带来可怕的祸害,他们崇拜水神,尤其是崇拜寨中的水井神。每年以村寨为单位,清扫水井祭奉水神,进行“罗活索”祭祀活动。 同样,哈尼族崇拜日月星辰,他们把人和星辰联在一起,认为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如地上有一人离开人间,天上星星就会陨落一颗。所以,当看到流星掠过头顶时,其意味着地上已一人离去。这时,人们至少要吐一口唾沫,表示忌讳,以牺牲祭祀求得地上平安。 占卦习俗占

13、卦习俗哈尼族有句俗语:“哈尼打卦不止,汉人写书不停” 。把写书与卜卦同等看待,哈尼族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不能准确及时地积累前人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经验文化,积累十分有限,无法正确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问题,于是企图用宗教的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未知事物的判定,均采用占卦方法,企图以巫术的力量支配事物,判定真假是非。比如要上山打猎的时候,事先要请有经验的老者或摩匹卜卦,看看能否有收获,再决定是否去打猎。随着哈尼人思维活动的不断复杂化,他们巫术占卜活动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自己的东西遗失或家中的牲畜走失了,想判定是否还能找回来,也要占卜一番,偶尔也碰上卦意显示能找到。因此,人们对占卜相信程

14、度不断提高,也促使了巫占习俗的不断发展,后来哈尼族把巫术活动引到医学上,巫术治病盛极一时,因而,巫术活动更有其广泛性和神秘性,巫师的地位也随之提高,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类人物,在哈尼族社会中,最初的巫师是以治病救人的面目出现,与头人、工匠相提并论,成为哈尼族社会中的第三种人。 哈尼族巫占习俗可分为巫术占卜和巫术诅咒活动两大类型,无论哪种类型,具体进行巫术活动的时候,都必须具备规定的祭品,祭祀场所和咒语,由巫师来具体实施。其占卜繁多,鸡卜、草卜、猪肝卜、羊肝卜、米卜、蛋卜等。过去哈尼族在日常生活中,每碰到三灾天难、出门经商、上山打猎、民族械斗、打官司等,根据情况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占卜活动。

15、 哈尼族的巫占习俗,与其宗教信仰活动交织在一起,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俗语:“一人打卦,众人看卦”这些宗教也无形地为哈尼文化添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给世人留下了不解的疑惑。 生育习俗生育习俗哈尼族的生育观念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妇女怀孕被认为是很神秘的事,妇女怀孕则是天神“欧户”所赐。妇女怀孕期间,为避免生下不正常的婴儿,哈尼孕妇往往采取招魂、祈祷等一些宗教的手段进行禳拜,以求得孩子孕育正常,将来能顺利生产。 哈尼族妇女孕期没有特殊的保胎措施,孕期始终都要参加体力劳动,直到临近分娩还上山下田干活,因而有时会把孩子生在地里或路上。 哈尼族妇女分娩一般在自己家中生产,屋里没有专门的接生婆,而是由自家的婆

16、母,或请邻居有经验的妇女来接生。 分娩方式也较为特别,一般不在床上躺着分娩,而在房间的地板上、火塘旁边,铺上一床蓑衣,再从房子的楼梁上吊下一条绳子来,让孕妇双手拉着绳子,半蹲于蓑衣上边生产,或者由接生的人从身抱住孕妇,让她半蹲着在蓑衣上生产,有的地方则用稻草,以便软和。 婴儿坠地后,哭为最好。如不哭 ,则要拿一铜盆,在婴儿旁边敲一下,惊吓他使他哭出声音来,哈尼族认为,婴儿坠地,最先哭出的声音有其特别的含义:第一声告诉天和地,他来到人世间;第二声告诉人们快来将他抱起,一生要拥有足够的粮和畜;第三声告诉人们他享寿百岁。这最初的三声哭得好坏,与其一生的祸福有关。 哈尼族很多地方有这样一种习惯,生第一个孩子时,事先不能备好小衣、小裤、包巾、棉被、背单等物,待孩子生下来后才能着手去添置这此衣物。生第二胎时,可以用第一个孩子用剩的衣物。丧葬习俗丧葬习俗哈尼族有句俗话:“一个人一生三次新” 。指的是人生的三次重大的礼仪活动,即诞辰礼、婚礼和丧礼。 丧礼这一特殊的人生礼仪,是人生旅途的最后终结,哈尼族普遍存在着一种“轻生重死”的观念,所以对老年人的丧礼十分重视。活着的时候,省吃俭用,不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