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5125425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化学第七和八单元测试与中考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测试卷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测试卷班级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实验室打翻酒精灯着火时,最迅捷的扑灭方法是( ) A用水冲熄 B用湿抹布盖灭 C把酒精灯扔到窗外 D用泡沫灭火器扑灭 2你认为下列传闻缺乏科学依据的是 ( )A冬天,某村有一家人关门闭户在家烤火,导致全家煤气中毒B某地有个神秘的“死亡谷” ,野兔和狗等低矮的动物走进去常会窒息而死C有人声称他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只需添加少量,就能将水变成汽油D有人因误服假酒而导致中毒死亡 3 某夜晚行驶的汽车突然发现漏油,车箱里充满了汽油味,则以下措施中可行的是( ) A 马上开灯检查漏油部位 B 将乘客集中在车箱后部 C 用水溶

2、解汽油 D 马上打开车门车窗,指导乘客下车疏散 4 住宅和商场着火,消防人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其中水的主要作用是( ) A 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 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 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使火焰熄灭 D 水受热产生出能灭火的其它物质 5 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 )6 以下关于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燃烧、缓慢氧化和自燃都是氧化反应 B 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缓慢氧化一定引起自燃 D 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7 1991 年海湾战争期间,科威特大批油井被点燃,我国救援人员在灭火工作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下措施中 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是( ) A

3、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B 设法使油井停止喷射 C 设法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D 设法降低油井口的温度 8 在空气中敞口放置的一瓶无水酒精,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 A 没有与氧气接触 B 无水酒精是液体 C 没有达到着火点 D 酒精没有可燃性 9 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B 厨房煤气泄露,立即关闭阀门,并打开门窗 C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D 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10 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 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面积大 B纸比煤着火点高 C纸比煤着火点低 D纸比煤密度小 11 有关石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可再生能源 B石

4、油是一种混合物 C石油可作化工原料生产许多产品 D石油的炼制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 12 小欧在纸叠的小船中加人适量的水,用酒精灯直接加热,纸船安然无恙。纸船没有燃烧原因是( ) A不是可燃物 B没有与氧气接触 C没有达到着火点 D水能灭火 13 假如有一天夜间,我们发现家中石油液化气泄漏,应该立即( ) (1)开灯查明泄漏原因 (2)关闭液化气的气阀 (3)轻轻打开门窗通风 (4)打开抽油烟机排气 A(1) (2) B(1) (2) (3) (4) C(2) (3) D(3) (4)214 下列关于灭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与空气隔绝 B 木材着

5、火用水泼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扑灭森林火灾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可燃物 D 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燃烧,用湿布覆盖隔氧又降温 15 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图 5 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 一支蜡烛的火焰上, 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B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C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D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二填空和简答 16 某同学为探究燃烧的条件,做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结果发现 只有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的原因是_, 热水中的白磷也不能燃烧的原因是_。 由此可知物质燃

6、烧需要以下三个条件: (1)(2)(3) 如使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实验如何改进? 因为白磷容易自燃,你认为白磷应该如何保存? 17 面粉工厂的车间里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 触后,遇到明火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下面是模 板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 如右图,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 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鼓入空气的作用是使面粉扬起,增大面粉与空气的。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

7、的是_(填序号); 金属筒不加盖时; 蜡烛没有点燃时; 无盖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有_(写出一种即可)18 有 A B C 三种气体,分别是氢气、一氧化碳和甲烷,将三种气体分别点燃,并分别在火焰上方罩上干燥 的冷烧杯,发现 A B 火焰上烧杯内壁有水出现,而 C 没有,然后分别向烧杯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发现 A C 烧杯内石灰水变浑浊,推断 A B C 是什么气体? A B C 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气燃烧(2)一氧化碳燃烧 (2)甲烷燃烧19 X 是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可以发生如图所示的变化: (1)根据题意推断 X 的化

8、学式为 ;(2)写出图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0.下表是几种可燃物在压强为 101KPa 时间的沸点。请你回答:可燃物CH4XC3H8C4H10C5H12图 5X点燃ABC+氢氧化钙溶液3沸点/16488.642.10.536.1(1)“祥云”火炬中的燃料含有 C3H8,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北京奥运会“祥云”特制火炬克服低温、低压、空气稀薄、大风等不利条件,在珠峰之巅燃烧,举世为之惊叹。普通火炬在珠峰恶劣气候条件下容易熄灭的原因是: (2) X= ;(3)打火机的燃料稍加压即可以液化,减压后(打开开关)液体又容易气化,遇明火即燃烧。上表中可做打火机燃料的是 ;(4)请你从表中找出一

9、条规律 。21 各种饮用酒中都含有一种叫乙醇的物质,它俗称酒精,可通过高粱、玉米等绿色植物发酵、蒸馏制得。目 前我市已全面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就是在普通汽油中按一定的体积比加入变性乙醇(C2H5OH)作为汽车燃料。 (1)乙醇汽油属于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2)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3)你认为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的一条优点是_。三 实验与探究题某兴趣小组话动中,同学们按图 11 装置对“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进行探究。探究过程中,大家对磷燃烧生成的大量白烟是否危害人体健康提出疑问。【查阅资料】白磷的着火点是 40,红磷的着火点是 240,燃烧产物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会刺激人体呼吸道,

10、可能与空气中水蒸气反应,生成有毒的偏磷酸(HPO3)。【交流与讨论】白烟对人体健康有害,该实验装置必须改进。【改进与实验】同学们按改进后的图 12 装置进行实验。请你帮助他们将下表补充完整。现象解释a 试管中白磷燃烧,热水中白磷没有燃烧.b 试管中红磷没有燃烧.b 试管中红磷、热水中白磷都没有燃烧的原因是 【反思与评价】 (1)改进后的图 12 装置与图 11 装置比较,优点是_。 (2)小林同学指出图 12 装置仍有不足之处,并设计了图 13 装置,其中气球的作用是_。 【拓展与迁移】 实验小结时,小朱同学说:“待 a 试管冷却后,如果4将试管口紧贴水面(室温下)。并取下橡皮塞,将看到液体进

11、入试管。 ”这一说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小晶问: “如果不考虑橡皮塞占试管的容积,进入 a 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会是多少呢?大家争论后,出现两种预测。 甲:接近试管容积的 15; 乙:不一定接近试管容积的 15。 你赞同的预测是_(填“甲”或“乙”), 理由是_。全国中考化学试题汇编-金属与金属材料1(2007 河北)垃圾分类回收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下列对垃圾的处理方法中不合理的是 ( ) A将回收的废旧电池单独存放 B将回收的废旧报纸制成铅笔杆 C用电磁铁将金属制品分离出来 D在焚烧炉中焚烧垃圾用来发电 2(2006 年长沙)铁和钛是生活、生产中的重要金属,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2、(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形成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 B钛合金可用于制作船舶 C人体中的铁元素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D钛合金可用于制造人造骨 3. (2008 年眉山市)金属材料在人类活动中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列性质属于金属共性的是 ( )A.硬度很大、熔点很高 B.有良好的导电性、传热性C.是银白色的固体 D.易与酸反应产生氢气4(2008 年贵港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B.金属的活动性:ZnAgCuC.合金属于纯净物 D.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5(2007)下图是课堂中模拟炼铁的实验装置。(1)写出图中标有序号的仪器名称, 。 (2)实验过程中,先要进行的是_。 (填或) ,原因是 加热 通一氧化碳(3)A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 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 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