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上传人:ji****n 文档编号:45124693 上传时间:2018-06-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及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成因分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既要重 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有利于家庭和睦幸福;有利于 社会的进步;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 了良好的基础。英国作家萨克莱曾说:“播种思想,收割行动;播种行动,收割习惯;播种习惯, 收割人格;播种人格,收割命运。 ”养成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的主体,是崇高道德的生长点。“养成”的本意是,通过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 “养成教育” ,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 包括良好行为

2、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健体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 ,最终形成良好的习惯。 那么,农村初中生的养成教育的状况是怎样呢?围绕初中生的仪表意识、待人意识、学习意识、 个人品行意识、社会公德意识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等五个方面。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形式 对我校及周边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影响农村初中生养成教育的因素主要有: 1、学生个人因素 由于农村初中生社会见闻、知识面等方面相对缺乏,加上自身年龄小,社会阅历少,分辨意识差, 对社会上的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问题还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就让学生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的 判断标准是

3、什么,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从感性还是从理性上都缺乏一定的认识。2、家庭教育不容乐观 有些家长让小孩子自由发展,本着“树大自然直”的原则,对子女教育放任自流。一些家长对孩 子的教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育;重智力开发,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知识传授,轻 能力培养。有的把对孩子的教育看成是自家的私事,对正当、合理、科学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不予积极配合。农村初中生的父母中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较低,很少能从心理上关心、照顾孩子, 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或疏于管教及简单说教,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良好行为意识及 习惯的形成。此外,不少家长的不良嗜好,不良习惯和低级趣味等不良行为也给

4、孩子的身心带来 负面影响。 3、 “留守儿童少年”易成为“问题少年” “留守儿童少年”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和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到城市就业后农村出现的一个特殊群 体。他们大部分处在心理断乳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他们中出现的问题较多,主要表 现在: 学习普遍较差。调查显示,他们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 20%。 行为习惯较差。大多数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社会公德习惯不良,如不讲卫生、顶撞祖辈,社会交 往、生活等方面我行我素;有的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成 了“问题儿童少年” 。 心理出现偏差。留守儿童少年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在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 或焦虑、

5、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4、家长没有更新子女就业的职业观念。 农民讲的是实在,认为没知识照样挣大钱,而学生也觉得挣钱比读书有趣多了,新的“读书无用 论”在农村一些人的头脑中形成,觉得自己以后从事的工作不是什么高尚的职业,没有必要去形 成良好的品行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5、社会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外不同政治、经济、文化思潮的不断影响,作 为农村新生代的初中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喜欢赶潮流,加之分辨能力不强, 于是对新事物就会模仿甚至全盘吸收。由于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的多样化,导致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发展。社会上出现

6、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无时无刻在影响 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另外,一些音像、书刊大肆宣扬暴力、色情、黄、赌、毒, 泛滥成灾。网络对学校德育和对学生带来的负面效应正日趋明显。 6、学校德育工作滞后 (1) 、把道德教育当作一门知识来传授和考核 在传统的做法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知识的灌输和教育,德育的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道德知 识的掌握。这种将德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虽然在某些方面说明了我们对德育工作的 重视,但从德育本身的特点看,这一形式却很难达到实现德育的目标。长此以往,在某些学生的 意识里,靠死记硬背便可以得到道德的高分数。而实际的道德行为与他们的道德认

7、识之间存在着 巨大的反差。 (2) 、社会对学校的德育评价是片面的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德育内容。我国文化历来比较重视“德” 。然而,近年来,重智轻德的现象成了 一种普遍的倾向。家长只关心子女的考分而漠视思想道德品质,小学、初中、高中只有考分的衔 接,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思想状况,高校录取新生也只看考分而淡化品德表现。所以在很多学 校,德育处于智育的从属地位,评“三好”常常是“一好”代“三好” ,德育工作的整体性、完整 性及渗透性都不能在学校工作中有所表现。因此,德育工作总是流于形式,而很少落实到学生道 德行为的改变上来。德育内容无法落实,德育效果不好,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发生偏离。 (3) 、

8、德育的内容没有注意创新。 道德教育需要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社会转型、文化进步的内在要求。家长和教师必须以新的视 角来看待养成教育,要让养成教育具有时代特点,与 21 世纪经济全球化、知识信息化、高科技竞 争时代相一致。如:良好的待人行为习惯:团队合作的习惯;尊重他人隐私的习惯;良好的学习 习惯;收集、整理信息的习惯等。但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缺乏这种创新行为。 (4) 、德育实施的过程没有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际活动的进行 道德教育不是对学生的消极约束,而是人的自主实现,是人格的形成和完善。当前国内学校的培 养方式: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却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参与和内心感受,不断重复地考查学生对书 本知识的掌

9、握,扼杀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更不利于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加拿 大阿尔伯塔大学名誉校长曾引用了来自中国的一句谚语:你告诉我,我会忘记;你给我示范,我 能记住;你让我自己做,我就会明白,而且一辈子都明白。 (5) 、没有注重对特殊个体的教育 限于教学思路老化,上课时学生受到老师关注、期待的机会少,师生的情感互动、思维撞击的机 会少,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陶冶和品格的形成。这样对于一些特殊的个体,如“留守 儿童和少年”和存在其他问题的“问题少年”就不能时常跟踪式地去给予关爱和做思想工作,帮 助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校在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思路 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地促成学

10、生良好意识、习惯的形成面对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多不足。为了改变此种不利局面,我校计划重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 大胆改革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德育实效。重点从加强学生自我意识教育和培养入手,围绕学校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发展个性,养成创新素质”的教育理念,确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思路 是:加强德育创新的探索与实践研究,以养成教育为基础,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两个课堂为主 阵地,政教处、班、团组织为主力军,通过“德育传授和德育活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育人立体结构,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真正扎实有效地让学生 树立良好自我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做到

11、全员育人 (1) 、增强育人观念 “观念的转变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 ”学校始终坚持全员育人的观念,努力促进全校教师转变观念, 摆正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的位置。首先抓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素质教育的思想、理论、观点, 学习义务教育法 、 教师法 、 未成年人保护法 、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 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有关法规、文件,使教师充分认识到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计划建立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的运作机制,强调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开展本学科与课题密切 相关的德育研究。学校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培养学生良好意识行为习惯”德育研讨会,为教师 建立交流平台,通过学习、交流,改变教师抓

12、智育硬,抓德育软思想;改变德育工作“说起来重 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出了问题才大喊大叫”的做法,树立”育人先育德”的思想。真 正做到德育工作“全员化” ,齐抓共管。 (2) 、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和细化管理分工 建立德育领导核心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组成,抓好学校德育目标的设计,德育工作思路指导, 德育工作计划以及校纪、校规的制订,组织开展德育教研活动,研讨紧密结合课题研究下的德育 工作方法。 细化研究和管理职责。着重从学生的仪表、待人、学习、个人品行、社会公德的行为意识及习惯 五个方面的养成进行研究和探索,五方面研究的负责人分别由学校主要领导担任。以党支部、教 工会、校团委为一体系,主管师

13、生政治学习,师德建设,学生品质,行为规范的教育;以校值班 领导、政教处、教学区领导为一个体系,负责学生一日生活制度,行为规范,校纪、校规的贯彻 落实;以学校主要领导、班主任、校学生会、家长代表为一个体系,负责学校、家庭、社会的” 三结合”教育。这几个体系既分工又合作,使德育工作形成合理的网络。 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及各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如 “师德规范” 、 “教师教学与教研常规” 、 “课题研 究常规办法” 、 “学生课堂常规” 、 “学生考试条例” 、 “升旗制度” 、 “安全防范措施” 、 “学生周常规、 日常规”等。实行校长负责制与实行教代会民主监督制,各部门层层签订德育目标责任书,做到

14、责任到人、层层包干。以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落实,以制度促进学生良好意识的提高和良好行为 习惯的养成。 (3) 、利用学科课堂阵地,实现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标 学校要求教师以身作则,结合课程改革,整合政治课、班校会、团队活动等课程资源,寓教于学, 在课堂中渗透德育。鼓励各学科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探索,争取在每一科目、每一堂课都要进行 一定的德育教育,实现全过程育人的教育目标。 (4) 、加强班主任工作 健全班主任各项工作制度,严格执行班主任例会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座谈会。 并将班级德育状况作为评价班主任工作及评优的首要依据。认真选拔合理配备班主任,并注重理 论与业务的培训。要求班主任细

15、致积累、整理本班德育工作案例,每学期写出两篇与细微习惯养 成有关的论文或总结。 2、转变德育观念,努力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 (1) 、落实德育民主化,使德育方法由单向灌输向平等交流转变 学校强调德育工作要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作为活 动准则,把“管,卡,压,罚”转变为“疏,导,育,帮” 。工作中要主动与学生交流,虚心接受 学生意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提高。既要重视学生心理疏导,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及时捕捉 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同时又要教育学生要消除对教师、对家长的依赖思 想,想法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愿望,真正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

16、以对本人负责的态度和责任感,主动进行道德学习,自觉磨炼道德意志,积极投身道德实践。 在德育方法上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民主对话、主题辩论、质疑答疑、师生研讨、情 感沟通、两难问题抉择、价值观辨析等方式,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在道德需求,而且有利教 师本身意识的提高,通过师生双向互动,更容易实现道德的共同进步。 (2) 、落实德育实践化,使德育方法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 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培养学生的良好意识与行为习惯的工作重点是通过具体活动让学生自我 提高。改变以往德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加大实践环节。主要课尝试做法有:让学生轮流担任班级干部、负责 学校事务、参与社会服务、承担社会义务、讨论社会事件、学军、学农、军训拉练等。通过这些 活动,让学生知行统一,学生在投身各种活动中,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 抉择;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